张丹丹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关注青年成长成才、重视青年教育培养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及其未来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习近平对青年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期望。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要义、领会掌握其思想精髓,这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目前研究的整体成果来说,学术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习近平青年观的重大意义,认为习近平关于青年的论述是其对新时代的中国现实国情及青年的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它既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理论,也为中国青年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有的学者从中国梦的视角分析习近平青年观的现实意义,认为习近平青年观是以中国梦为依托,呼唤青年、培育青年、重用青年、赢得青年,以此来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及青年工作的相关论述,既是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导青年工作有序开展的行动纲领。[1]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青年观与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发展的关系阐释了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认为习近平青年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它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并将其推到新的阶段、新的境界。[2]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论述来研究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认为必须要深入剖析当前我国青年工作的现实情况,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正确认识青年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明确当前青年工作的任务,以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青年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新时代的青年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确保我国青年工作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3]
有的学者从青年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青年观的重大意义,认为习近平青年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对当前青年发展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指南。在习近平青年观的正确指导下,青年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脚踏实地,奋发进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真正成为新时代的领路人。[4]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青年自身的教育培养及其工作方面,还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等方面,习近平青年观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既规定了青年的成长方向,也明确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它既为青年及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来源,也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习近平青年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深刻分析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对深入理解这一思想和准确把握当前青年工作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学者提出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卢玉亮在《习近平青年观初探》一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此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及国内的多元文化思潮正在不断地冲击着青年的思想,我们必须加强青年的教育,确保青年健康成长。[5]
有的学者提出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已有的青年观及青年思想为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周如东在《论习近平青年价值观》一文中指出:首先,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习近平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石;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实践源流;最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青年价值观的价值追求。[6]也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思想的积极论述为习近平青年思想提供了思想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青年观理论为习近平青年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理论为习近平青年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7]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自身青年经历的感悟研究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认为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磨练,对他来说既是积淀,更是蜕变。多年的知青生活,让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青年的教育成长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他根据中国青年的现实教育发展状况,并结合新的时代特色,提出了新的青年观,对青年的成长成才与未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8]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习近平青年观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在国际国内时局发展的潮流中应运而生,既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支撑,又有客观现实作为依据。此外,还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来感知青年,对青年的特性及期望感同身受。这些都为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学术界围绕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习近平青年观基本内容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在继承前人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对青年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期望。因此,各界专家学者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容开展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理论争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习近平青年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其一,青年必须要自觉提升主体意识,增强使命感,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竭的活力,也要争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有生力量;其二,青年要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五位一体为培养目标,不断增长才干,提升自我;最后,要大力扶持青年工作,协同推进,为青年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9]
第二种观点认为,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多次谈及青年的教育培养问题,并提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大对广大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结合教育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为青年群体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0]
第三种观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为呵护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工作的方针策略:首先,重视青年群体的教育培养;其次,夯实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呵护青年成长。[11]
第四种观点认为,习近平青年观明确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的作用,党和政府必须切实担负起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引导和鼓励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梦想。[12]
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对青年的本质特性、教育成长、青年工作以及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及方向等方面作的细致论述,并将青年的发展与中国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连,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的高度关注和殷切希望。
2.习近平青年观主要特征的研究。学术界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列举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学者提出,习近平青年观具有时代性,认为习近平青年观是在准确分析、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的基础上,将青年工作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并提出青年的教育发展必须与实际融合,体现时代价值,同时也对青年的教育发展作出了理性判断和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实际要求。[13]
有的学者提出,政治性是习近平青年观提纲挈领的主题,是其显著特点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的系列讲话中,始终强调青年必须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永不动摇。[14]
有的学者提出,习近平青年观具有创新性,认为习近平青年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和发展,并在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加以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青年运动的主题,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其次,创造性地开拓了新时期青年工作的话语风格,习近平总书记以朴实的语言唤起青年的内心世界,以诙谐幽默、质朴真实的话风感染青年、带动青年;最后,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导航和行动指南。[15]
简而言之,习近平青年观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将青年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引导培养,丰富了共产党人青年观的内涵,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共产党人的青年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了新的时代性、政治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更好地体现了当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充分表达了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
3.习近平青年观现实启示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现实启示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的: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工作的启示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习近平青年观彰显了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关心青年。首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关注青年,在把握青年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青年的发展需求,正确定位青年的发展方向,肯定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青年自身优势,对其委以重任。其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关心青年。一方面,积极引导青年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加大对青年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提升青年科学文化素质。最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关爱青年,坚持以青年为本,服务青年实际。[16]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青年观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习近平青年观进一步拓展了青年成才观,为青年成长成才和青年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引导青年树立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目标意识,自觉践行时代价值;勤勉向上,奋发勇为,开拓创新,勇挑重担。[17]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进行阐释,认为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通过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通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信服力,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并提出具体的举措,即充分相信青年,让青年主动树立主体意识;教育青年、培养青年、重用青年、赢得青年,增强青年核心意识;激励青年、鞭策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11]
有的学者从习近平青年观对中学教育的启示进行探究,提出青少年是中学教育的对象,此时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还不成熟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阶段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注重知识技能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当代青年。[18]
由以上论点可以看出,习近平青年观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培育和成长指明了航向,有利于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和建设者,为新时代党的各项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学术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和论述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为广大学者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交流、探讨习近平青年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譬如研究成果不够理想、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太过单一,某些研究观点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论证等。首先,研究成果不够理想。国内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为例,从文章发表的年度来看,主要分布在2015至2018这四年里;而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以“习近平青年观”为主题词检索的文章有74篇,然而以“习近平青年观”为篇名检索的文章只有32篇,其中还包括4篇硕士论文。其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在已搜集的研究资料中,多数论文的研究方向、角度均集中在习近平青年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等方面,研究内容不够新颖,没能真正反映习近平青年观所包含的潜在思想。再次,研究体系不够完善。从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国内的局势以及青年的本质特性、地位作用、青年工作和运动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习近平青年思想的研究主要从教育的视角进行分析,论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容、对青年成长的教育培养等。以上这些研究均是从理论层面阐释的,但其忽略了当前应如何真正发挥习近平青年观的作用,将其运用到青年的实际生活中,由引导青年理论认同到带动青年社会感知。最后,研究方法缺乏多元性。理论文章占据大多数,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实地调查、数据论证分析等寥寥无几,我们应当融合一些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既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又能明确地阐述相关论点。
2.未来研究展望。学术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逐步拓展研究层面,深入挖掘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等方面必将成为一种趋势。首先,从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来看,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涵,强化习近平青年观的主旨要义,增强对习近平青年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探究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基本内容层面,而要深入分析各内容之间的联系,紧扣“青年”,探究本质,充分发挥其现有价值。其次,现有的文章大多就某些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当注重把握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文章脉络的逻辑与深度。第三,加强比较研究,把习近平青年观与其他领导人的相关思想论述进行多维度比较,结合“中国梦”等现实国情,探究其形成的必然性和现实价值。第四,增强作者群体的多元性,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论文作者很大一部分都是高校的马列学者、研究生、思政部的教师等群体,我们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理论阵地,也要拓展学术平台,鼓励更多的职业群体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主旨要义,并根据自身现实情况提出有建设性的相关建议和意见。第五,从研究的深度分析,我们应注重多视角看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阐释其思想内涵,增强其实践性;另外,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具体实践路径的探究,我们要与时代发展、青年的突出特征相结合,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其操作性。与此同时,注重实践调查研究,对相关路径建设的现实成效进行追踪比对,分析相关对策是否具有成效。最后,从研究的方法来看,要注重学科交叉性,增强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性,扩大研究视角,拓宽研究渠道;加大研究投入力度,提高研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