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铭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以锐意进取的改革魄力和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内涵的理论观点与基本方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备受学界的关注,但是对于其特点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一个思想理论的特点往往渗透于其丰富内涵之中并深刻彰显着该理论的精神实质。因此,全面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对于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是思想理论诞生的现实基础,也是验证思想理论指导性的根本标准。任何忽略时代发展、漠视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终会因墨守成规抑或昂首天外而遭到淘汰。“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1](P13)因此,善于观察时代变化、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趋势是思想理论实现引领的基本条件。
十八大以来,党内外、国内外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根据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明确历史定位、跳出发展困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严峻课题。“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是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习近平指出,“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3](P66)在这样的要求下,新思想顺应时代趋势、勇立时代潮头,其各个组成部分都致力于回应时代的需要,彰显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时代环境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思想,使我国在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社会改革持续推进、社会意识生态显著开放、多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时代特点迫切渴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引领,塑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时而生;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却局部动荡、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重构、全球共同问题增加的时代背景迫切期望新的合作理念,持续作用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际而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这一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4]实际上,新时代的发展与新思想的形成是同步推进、协同进行的。一方面,新的时代形势对新思想的诞生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另一方面,新思想的成熟对新时代的进步起着助推器的功效。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浓郁的时代气息,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能够牢牢把握时代潮流、紧密着眼时代任务、较好完成时代使命。要综合运用历史思维和时代眼光:既不能崇尚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经验教训,弱化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又不能停滞于陈旧的发展战略,漠视新的时代需求,要始终迎着时代风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解决发展矛盾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都不能回避的历史课题,也是推动思想理论实现现实引领力的重要抓手。对发展问题的回避甚至妥协终将因指导思想的束之高阁而失去先进性。“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P289)在一定意义上说,坚持问题意识是思想理论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步入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举措踏进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进入强化环节,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思想走向成熟阶段。我国在扩大开放与稳定发展、内政治理与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发展难题,出现了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精确阐释和科学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问题,这是检验其指导力的重要指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方式固化的问题,习近平科学地分析了其原因与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判断,使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前提下迎来了深入变革的重要机遇期;针对社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乱象,习近平强调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增强法律执行力并举,使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落到实处;针对党内存在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习近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严惩腐败问题,使党内风气得到了明显好转,党员队伍纯洁性大幅度提升;针对全球正义缺失、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不合理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在认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果断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和“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大力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更多的话语权,让更多的国家成功搭上了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化解了党和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许多矛盾问题,在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中探索科学的发展道路,深刻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担当。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烈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牢牢把握住成绩和不足并存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要看到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满怀信心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发展中凸显的新矛盾,正视弱点、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以正视问题的态度和化解问题的智慧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基础是思想理论的根脉和灵魂,是促其发展的“起跑线”和贯其各部的“生命线”。抛弃理论基础,脱离了根基的思想理论也就偏离了既定“航线”,终会蜕化变质。“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6](P284)因此,在坚持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求创新、论改进是思想理论保持本色的首要前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激发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学习、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坚持倡导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7](P28)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长远发展历程的起点,也就必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所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都蕴含在新思想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中,构成了新思想的理论精髓。综合借助于发展的眼光和立足实际的精神,习近平坚持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中汲取营养,对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实现发展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提出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要理念。毫无疑问,这些观点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前提下,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又顺应新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我们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抹杀其理论根基也就否定了其基础性、实质性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有蜕变的倾向。在大变革与大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坚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遵循,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厚的理论根基,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念。既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使我们的思想脱离客观实际从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也不能为了将其应用于当今中国繁杂而艰巨的改革事业而片面、生硬地找一大堆马克思主义的语录去迎合,这样也违背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也是思想理论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能量。固步自封、不求创新的思想理论都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P588)因此,以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为基础使思想理论得以创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大限度地应用创新思维,用思想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会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7](PP287~288)新思想以理论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执政话语体系创新为主要内容,使创新精神真正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领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诠释开创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呈现了制度创新的新气象;着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探索了文化创新的新方向;执政话语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人民群众在执政话语体系形成中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描绘了执政话语体系创新的新图景。创新精神已内化为新思想的本质属性,成为其展现优越性与时代性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是使新思想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引领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党建思想的创新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的“火车头”。新时代的党建思想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添列了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突出制度建设这一线索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各项建设中的贯通性,形成了多种建设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机制。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执政能力建设及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工作主线、高压反腐治腐的工作重点,既完善了党建思想的整体布局又结合新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明确了新政策,体现了浓厚的创新精神。应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是深刻而具体的,这起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凡的改革勇气和卓越的创造能力,也离不开我国发展的新实践,具有极强的客观针对性与现实应用性。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的创新精神,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原则性错误,又要反对固守不合时宜的旧看法、旧理念、旧判断的模式化思路,将创新思维方式贯彻到改革发展全过程,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充满适应性、保持先进性。
系统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思想理论的成熟程度。任何完善思想理论的整体与部分、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清晰的框架和严密的结构。杂乱无章、毫无体系的思想理论不仅不利于思想上的宣传与教育,而且会使其战略方针的落实面临极大挑战。“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8](P419)因此,注重系统特性,致力于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发挥整体效应,这是一思想理论引导人心、凝聚人力的有力保障。
十八大以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深入,是新时代为共产党人提出的严峻任务。新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对各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述,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观点,构成了这一思想“总集成”的“子系统”。从实现“中国梦”的总目标到“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整体部署再到“14个坚持”的具体方针指导,这一主旨明确、相互贯通、层次鲜明的思想理论深刻体现了中心统帅、各部协同的系统性特征。“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新思想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它们各自立足于不同领域又彼此配合,促成了巨大的整体效应。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系统性工程,习近平强调要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把握好,注重各个层次与要素的统筹谋划,注重各项改革措施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以期早日实现改革总目标,从而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中国梦”奋斗方向激励“四个全面”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指引社会改革层面、国家法治层面、从严治党层面的延展,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下各层次、各领域配套措施的环环相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逻辑架构,深刻彰显着其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系统性特征。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系统特性,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既要明确各领域方针的具体发展规划,从细节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进;又要牢固树立“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观,从动态发展中认识各政策之间的逻辑脉络和内在关联,从而使新思想的指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一个思想理论的形成都得益于实践的催化最终也都回归到实践之中,作用于实践本身。局限于理论范畴,不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应用、检验、发展的思想理论必会随着实践的进步而日渐褪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P136)在一定意义上说,保持鲜明的实践性是一个思想理论彰显价值、完成使命的核心要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观点、理念、战略总是将实践性摆在突出位置来考量。新思想使“实”的价值维度与“践”的真理维度相结合,注重方针战略切实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同时也致力于其现实效果的达成。一般来说,“实”与“践”不是相互割裂的独立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讲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发表施政宣言时就曾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重要观点。他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7](P13)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满怀信心与力量。论及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P8)在经济领域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在政治领域中,民主法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更趋合理。在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进一步夯实,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自信的激励下大幅提高。在社会领域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大批贫困户过上了小康生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全社会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常青树”正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彰显着巨大的生命力。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实践本色,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立足实践,回归实践的思想,做到“实”与“践”的辩证统一:用切实的践行推动可触的实效,用真正的实效激励全新的践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过程也就是新思想不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人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顺应民心的思想理论都会因其崇高的价值诉求而具有坚实的落实基础。“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0](P57)因此,坚持扎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是一个思想理论始终拥有强大发展动力的重要抓手。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人民的利益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忧人民群众之所忧,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导向。十九大将新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中就有两个“坚持”涉及到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灵魂,它突出表现在站在人民立场、尊重人民地位、瞄准人民关切上。“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3](P154)这要求党坚定不移地保持人民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终归要靠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去推动。在习近平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自己一步一步干出来的,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落实和监管过程中来,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切实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是最讲求实惠的,十八大以来,新思想鼓励通过实干达到实效,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思想一再聚焦农村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弱项,重点关注扶贫开发的短板,不断满足着人民对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公平、环境更加美好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同时,针对部分党员存在的对群众疾苦视若无睹、对群众呼声听而不闻、对群众危难漠然置之的重大危险,习近平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P367)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浓厚的人民情怀,需要我们在新方位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握好满足人民与唤醒人民的关系。以满足人民调动其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达到唤醒人民的远大目标;又以唤醒人民成就工作的卓越,实现满足人民的现实意义。
任何思想理论的鲜明特征都体现在其内在逻辑、内涵意蕴、价值诉求之中并深刻影响着其发展趋势,二者思想理论与其鲜明特征是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鲜明特征是思想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理论的不断总结也就没有其特征的逐步彰显;思想理论又依赖其鲜明特征的显现得以发展成熟,以最大程度发挥其武装人民、引领人民的作用。不难看出,全面认识鲜明特征已成为把握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向度,只有参透特征才能在多种思潮的冲击下牢牢抓住思想理论的核心并将其在实践中引向深入。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过程中,充分认识以上七个鲜明特征,无论对于在宏观视野上理解其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还是在微观层面上明确其具体方针和政策部署,都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