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连山
(1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2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3)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把握和准确判断基础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对人类社会进程和世界发展方式的宣言书。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立足于现实世界、又着眼于人类未来发展,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意愿和共同追求,摒弃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本位主义、霸凌主义、单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思维模式,实现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为世界人民始终牢记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怎样去的问题提供了价值定位与模式突破;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发展危机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国际社会对于建构国际新秩序的强烈诉求等因素下形成的伟大思想。该思想自2011年9月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始,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也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1.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全球贸易的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受到了空前挑战。为了遏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垄断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思维等不断加强,金融战、贸易战、能源战、地区热点战等接连打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是经济掠夺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意识下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辩证分析中客观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P404)虽然资产阶级对于全球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资产阶级倡导全球化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继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2](P404)很显然,资产阶级推行全球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主动推进全球化为他们带来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二是为了输出商品和资本,进而榨取超额利润,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的目的。资产阶级推行的治理策略、方式和方法,无疑是帮助资产阶级维护和谋取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形式。同时,事实也证明,如果资产阶级达不到这两个目的,他们就会反全球化、逆全球化、遏制全球化。
2.人类社会发展危机问题日益凸显。发展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是,随着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不断加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第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危机。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伴随着全球化在世界的扩张,全球范围内以资本主义主导的功利主义、个人极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了全世界,世界不安定因素逐渐增加。在贫富差距过大、中东危机、民族冲突危机等困局影响下,全球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地区冲突等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危机日益深化。第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人类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向自然界无止尽的一味索取,忽视了大自然的给予能力和承受能力,导致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资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种危机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一国的问题可能蔓延为多国的困局。在这种背景下,变革与创新世界现代发展模式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化解危机,构建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时代必然。
3.国际社会对于建构国际新秩序的诉求日趋强烈。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希望获得公平、公正、互利、和谐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垄断资本主义思维下的世界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或同化,更不是在经贸往来过程中的霸凌主义和本国优先思维。全世界呼吁和倡导的国际新秩序是和平发展、协同发展、互利互赢,而不是一国独霸、唯我独尊。各民族、国家文明的不同并不足以引致人类社会的动荡与战争,更不能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维逻辑号令全球、霸凌全球。那些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使得不同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明显分化。所以,很多国家更期待在国际经济往来、社会治理等领域中体现出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普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恰恰是基于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这一内在性动因,把握住了现实与未来的张力,提供了全世界协同发展的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全球化是将世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全球化,是平等互利、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全球化,而不是一国的全球化或者少数国家的全球化。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练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与共同价值,回应了时代诉求,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2011年9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提出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再次重申要共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分别从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五个层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政策方案,并把“和平发展、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共同繁荣”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16字方针,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更加具体,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在2016年9月召开的B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共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应对各种挑战与危机。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与认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并且在第12章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体进行了专题论述,表明了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视程度与坚定态度。2017年11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7部分单独归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和责任。自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还是在应对全球现实发展问题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事关人类发展的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攸关问题作出了智慧解答,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勾勒出宏伟蓝图。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世界发展与人类解放的重大智慧突破,其中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也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更是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先进经验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旨在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42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世界历史和全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既是对当时世界的正确把握,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P199)表明了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只有在共同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自我主体以及全面占有同世界的一切关系。马克思还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P169)即个人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统一的,个人的发展和解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解放也是统一的。换言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模式建构,是人类社会走向一体化和协同化的必然选择。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分析,共产主义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缓慢过程,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作出正确判断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所处历史方位不同而制定的、与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设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和文明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和全人类发展理论结合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用中国特色、中国实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不竭奋斗的马克思主义者。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了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等系统的天下大同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将其推向了新的历史高潮。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天下意识”“天下情怀”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谐观、责任观。这些思想观念是中国朴素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誉王阳明主张的“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的思想。这种“天下一家”的思想体现出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这些思想的精髓,将这些“共”性思想融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公”“共”“一家”等思想,更将其理论精髓赋予了新的蕴意,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以跨越时空的魅力彰显了新的生机。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引用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中国古训,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合作”“共赢”“普惠”“平等互利”的思想主旨。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引用了《古今贤文》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谚语,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3](P524)强调,“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4](P315)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义利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践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践行标准运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既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向世界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义利观不是一国的“独利”而是惠及全世界的“共利”。
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兼济天下、和谐共生”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中强调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相互促进、和谐共处思想。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3](P524)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运用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主张的价值观。
自汉唐时期的古丝绸之路,到宋明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着“和平、友善、互惠、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毛泽东强调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明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宪法,使其成为中国外交的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为推动亚非拉民族独立、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通过统筹国际与国内环境,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他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5](P282)同时,我国调整了与日本、美国、苏联的关系,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了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规划了中国式蓝图。江泽民在充分把握和分析世界发展进程的过程中阐释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胡锦涛根据世界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代特征,在2005年4月的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先导性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国际外交战略,是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国外交政策深入发展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和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达了中国立场,倡导了互利共赢的国际外交新理念,全面阐释了强起来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核心问题。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中国外交,孕育出了多视角、多维度解决国际社会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开创了我国国际战略的新纪元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新形态。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全人类、全世界发展秩序的重塑与建构,是人类发展困境与诉求的共同价值追求,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真正的共同体是基于虚假共同体的基础上而提出的,那么,什么是虚假的共同体?什么是真正的共同体呢?
1.资本主义主导的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
资产阶级为掩盖其为少数人谋利的本质,一开始就以社会公共利益主体的身份打着自由人权的虚假旗号取得了共同体的外衣。事实上,资产阶级并不是代表全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它是借助于虚假共同体而存在的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体。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视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6](P173)这种环境下的共同体必定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框架内是无法实现人的解放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正是由于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了单个人或者单个家庭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同时,分工还造就了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造成了剥削与阶级对立关系的形成。在这个虚假共同体中,由于人们受到资产阶级物质和意识的控制,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认清资产阶级的本来面目而深陷其中,最终成为资产阶级获得既得利益的牺牲者。马克思认为,为了赢得全社会成员的认同,资产阶级总是把本阶级的利益标榜为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把本阶级的价值塑造成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这种虚假共同体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即使有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这种共同体的虚假性,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巨大力量而俯首于现状。所以说,资本主义所倡导的共同体只是为利益集团而建立的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是基于时代特色而对“自由人联合体”作出的新的诠释与定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2](P275)显然,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现实的、曾经被人奴役、压制、剥削和异化的人才能获得真正而自由的发展。这是人类一直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但人类在追求这个理想状态的同时决不可忽视现实世界,必须把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和统一关系,只有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为最终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创造条件。就像我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也必须根据历史发展需要构建一个通向这个最高理想的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曾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376)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也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7](P730)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遵循客观实际的思想。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也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5](P29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审视当今世界发展形势而提出的最符合世界各国利益需求的中国方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既是世界历史和全人类发展理论的逻辑使然,也是准确把握现实世界而作出的正确判断。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人们心中树立了新时代的“共”性思维。在世界发展史上,无论是东方的“天下一家”等思想,还是西方的乌托邦、自由人联合体等,都是“共”性思维的伟大思想。但是,这些伟大的思想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付诸实践,即使有实践尝试,往往也以失败而告终。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共”性思维到实践的伟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等思想付诸实践,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提供了全新定位。
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总是在旧的社会形态中产生萌芽,然后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化茧成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是在世界历史所处发展方位与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由资本主义意识到共产主义意识下的必经阶段,只有经过共同体意识阶段,在人们心中树立“共”性思维,才能为全人类真正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准确预判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当前社会形态下开辟了使全人类树立“共”性思维的历史通道。只有共同树立“共”性思维,才能在全球树立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荣辱与共、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情怀,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共”性思维到实践的价值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引领了“共”性思维的形成,也弘扬了全球“共治”的实践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是对共同治理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全面解读,是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态的新的历史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是“共治”而不是“统治”,是世界治理的全新定位与新的价值坐标,开启了世界“共治”理念之先河,为实现天下“共治”勾绘了理想图案。“共治”主义反对一国独霸,反对“几方共治”,反对“一己之私和一国之利”,更反对“合则用、不合则弃”。“共治”主义以兼济天下不同的价值理念为出发点,致力于营造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世界。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这种“共治”主义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锢,将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维系于一体,以和谐发展、共同发展、权力共享、责任共担为价值取向,实践着全人类的理想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现在所迈出的一小步,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将会是一大步。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了世界各国协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第一,其主要目的是倡导共建和谐世界。这种和谐是一种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思想等在内的多维度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统一体。在这个和谐体中各个国家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并自觉承担应尽的义务;在这个和谐体中没有对抗、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是通过对话与协商、化解矛盾和争端,应对各种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第二,其内在价值追求是实现和谐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永恒主题。“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3](P524)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构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平衡普惠、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国家的发展;要实现全面的共赢,而不是个别国家的单赢;要以和谐的理念体现出发展的有效性、平衡性、公平性、协同性。第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弘扬的不是“普世价值”而是“共同价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以凝聚人类价值共识的基础上以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之间的共同富裕、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建了世界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3](P542)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积极倡议、主动引导、全面实施。第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科学谋划,也是破解世界发展困局的重大智慧贡献。其以创新理念激发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机活力,以协调理念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与利益不均等的问题,以绿色理念营造既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又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以开放理念来阻止逆全球化、贸易壁垒,以共享理念来实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第二,积极谋求人类发展新机遇,携手应对人类发展新挑战。在我国的积极倡导下,“一带一路”、亚投行与丝路基金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惠及到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是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以便实现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只有全世界携手同进,努力打造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社会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与光明前景。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强烈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8](P57)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国际场合中提到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世界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反映了世界梦的内在价值,这个世界梦不是虚假的,而是在中国的积极倡导下逐步实现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担和履行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第一,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3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分别出资近300亿美元组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了丝路基金等项目。2014年,在全世界经济萎靡的背景下,我国GDP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真正成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世界经济的年增长贡献率近1/3。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承诺,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 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等方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 500亿元和1 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截止2018年6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已经为周边国家创造20多亿美元税收和24.4万个就业岗位,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元。第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承诺,在工业化合作计划中为非洲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为他们培训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在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中,中方将向非盟提供6000万美元无偿援助,向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在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实施了以妇女儿童为主要受益者的减贫项目和200个“幸福生活工程”。同时,中方将实施50个促进贸易援助项目,并免除了有关国家截至2015年未还的债务。2016年1月,为促进中东工业化进程,中国设立了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中国的实际行动,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人民谋求发展、谋求幸福而作出的重大贡献,用事实证明了中国的担当精神。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世界各国发展意愿的共同诉求。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与中国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的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2017年11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新西兰工党主席奈杰尔·霍沃斯表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习总书记提供了很好的应对方案,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推动世界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9]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国际书记戈麦斯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为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与力量。”[10]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评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指出,这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刻”。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通过把世界各国人们团结在一起,以互利共赢的发展为导向;以共同承担责任与迎接挑战,营造美好的人类、美好的世界和美好的未来为价值追求目标,是世界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的伟大构想与实际践行。相信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必将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