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31 23:49姚秋磊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人士队伍

姚秋磊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和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则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就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给党外代表人士搭平台、建舞台。但是目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实践锻炼这一环节平台少,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样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力求对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有所借鉴。

一、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是建设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迫切需要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发现、储备和培养的重要源头,建设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必须重视高校的源头和基地作用,也就是说必须加强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育工作。通过加强高校党外人士的实践锻炼,让党外代表人士到各层次,各专业的具体实践中去磨练,丰富阅历,积累经验;特别是将高校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安排到与高校平时工作生活不同的环境中去学习和锻炼,对于他们了解社情民意,拓展视野,熟悉高校以外的社会情况,磨练意志,升华境界,培养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是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大多数学历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但他们往往是任职岗位少,工作阅历浅,实践经验少,特别是社会实践少,不同环境的经历少。不能满足新时期党外干部和党外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让党外代表人士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环境、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进一步开拓视野,了解社会,更新观念,丰富阅历,提升综合素质,让党外代表人士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

3.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也是贯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富有生命力的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要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不断提高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素质高、结构合理、代表性强的党外代表人士。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有民主党派成员15.6万余人,占成员总数的15.3%[1]。2017年民主党派中央换届后,现任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副主席中,57人有过高校工作经历,占67.1%。中央统战部无党派人士重点人物库中有四分之一在高校工作。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实践锻炼,能进一步坚定多党合作的政治自信,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是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增强 “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客观要求,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培养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现状

2012年中共中央颁发了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发 〔2012〕4号),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件指出 “要全面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强化理论培训,加大实践锻炼力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颁布的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明确要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将党外干部纳入党政领导交流总体安排”。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2016年联合发布的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要求 “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总体规划”。2017年上海市委统战部、市教卫工作党委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 “支持高校统战部门充分利用校、区合作平台,选送党外代表人士到地区人大、政府、政协、党派 (团体)等机关及社区参加实践锻炼”。自中央和上海市委的相关文件下发以来,各地各级党委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愈加重视,特别是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育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有力的、科学的探索和实践。高校也把实践锻炼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成才非常关键的一环。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创建了一些品牌和平台,取得了一些成效,反响也较好。2008年和2011年,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先后与中共宝山区委、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共建实践锻炼基地;2011年中央统战部在上海建立 “全国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2013年上海市委统战部与奉贤区共建成立 “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奉贤实践锻炼基地”;2015年上海市委统战部与金山区共建成立 “上海党外人士创业创新金山实践锻炼基地”。这些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践锻炼基地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提供了交流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对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工作来说,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实践锻炼名额有限,形式单一

就目前高校对于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来说,主要是高校统战部推荐学校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上级统战部门挂职锻炼基地的挂职。上海有全国基地、宝山、浦东、奉贤和金山基地,但实际上高校能参加类似挂职的名额非常有限,且要求比较高,每年能成功外派挂职的寥寥无几。就宝山挂职基地来说,2008年以来共接收了96名党外代表人士的挂职。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2008至2018十年共选派了7位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了基地的挂职,这个数据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参加基地挂职的比例并不低,但是对全校600多位民主党派成员,70多位党外代表人士来说比例还是相对较低的,更多的党外代表人士并没有机会参加市级及以上基地的挂职。除参加基地挂职之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形式就是高校党委统战部以及各级民主党派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各类社会兼职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区校、校企等共建合作活动。这些锻炼形式或活动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乏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障,无实职无实权,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差异较大,活动内容也缺乏吸引力,效果不甚理想,且对于党外人士成长和成才的作用非常有限。

2.实践锻炼平台缺乏,路径和渠道单一

由于实践锻炼平台的缺乏,目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主要聚焦于向挂职基地外派挂职实践,挂任政府部门处级及其以上的领导职务。然而就实际工作来看,高校党委统战部在推荐人选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在于,高校对外推荐挂职实践的人选,为了增强竞争力,往往推荐的是管理或学术研究方面的精英骨干,这些高校精英骨干本身学术研究和管理任务很重,平常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如果外派挂职,离开现任岗位或职务,则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党外代表人士自身主动挂职的意愿不强,积极性并不高。而高校党委统战部为了关口前移、拓展视野,加强党外干部的储备,往往想要推荐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党外同志,但实际上这些青年党外同志由于本身的工作经历或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竞争的时候优势并不强,在简历选拔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得不到外派去基地挂职的机会。

3.实践锻炼机制缺失,实际价值难体现

在中共组织内部,实践锻炼有比较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也直接和组织考核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个人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而高校党外领导干部的产生和举荐往往是各方协商的结果,往往主要考虑其在专业领域和学术造诣上的能力和水平,实践锻炼的经历和成效尚未成为党外代表人士评价的重要因素。那些参加过挂职实践锻炼的党外代表人士,虽然提升了能力,扩大了影响,各方面收获良多,但是自身的工作和岗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挂职锻炼的经历并没有成为党外干部考察中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以实践锻炼为抓手,让党外代表人士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近年来,上海师大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建章立制,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14年3月,校党委出台了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上海师范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明确了要求,指出:“学校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市委统战部等组织的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党委组织部每年组织的干部挂职或任职锻炼中,党外干部所占比例1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选送党外代表人士到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党派 (团体)等机关及社区参加实践锻炼。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到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考察学习,参与智力扶贫、科技下乡等社会服务。”

2.建立 “同心行”地校共建实践基地

2013年4月,上海师大与徐汇区康健街道共建合作,建立了 “同心行”地校共建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开创了统一战线高校——社区合作的新模式,实践基地利用高校统一战线中的人才、智力、科研、软硬件等资源,为社区提供人文讲坛、社会咨询、文体指导,以及文明城区创建、社区形象策划、人文规划、街道决策咨询、社区管理理论研究等,从更高层面为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次地校共建合作不是简单的挂牌唱戏,而是切实推进党外人士参与实践锻炼的尝试,基地创建5年多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20多次,参与的党外人士300多人次,其中社区侨界电脑班、“同心行”系列讲座、专题法律、心理咨询、教育沙龙等活动受到了各方的好评和赞许。

3.探索挂职实践锻炼新途径、新平台

在当前挂职实践推进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挂职的平台,上级统战部门给予的处级或局级干部挂职实践基地的名额非常有限且需要经过竞争和筛选。为了拓展挂职实践锻炼的平台,上海师大积极与民主党派市委、各级人大政协以及所在区、街道的统战部门开展沟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4月,与民进市委签订了合作协议,委派学校一名优秀青年民进会员赴民进市委组织部挂任部长助理。2015年7月,与徐汇区委统战部合作,委派学校四名来自民建、民进、农工党和九三学社的青年成员分别挂任各自党派区委的主委助理。此外还与民革徐汇区委合作,委派青年民革党员挂任民革区委主委助理。至此,学校形成了市委统战部、区委统战部、党派市委和党派区委的多层次、多级别的挂职实践网络。此外,学校还正在探索委派优秀的青年党派人士前往各级人大和政协进行挂职锻炼。依托 “同心行”地校共建实践基地与康健街道正在研究委派优秀党外代表人士挂职基层居委会干部的相关事宜,学校将定期委派优秀党外青年挂任群众基础好的居委会主任助理或副主任,或以项目制挂职方式负责居委会日常管理中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或者事务,让学校青年党外同志在基层接受实践锻炼,接受实践考验。

4.丰富实践锻炼新形式、新内容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关键在于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实践锻炼以知识创造价值,回馈社会,进而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此,上海师大鼓励和支持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积极与地方党派组织共建合作,同时也为学校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搭建社会服务的桥梁和平台。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民盟金山区委、民建无锡市委、致公党扬州市委、九三学社绍兴市委等地方民主党派组织合作共建,在理论研究、课题调研、建言献策、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咨询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交流合作。此外,2017年6月学校侨联组织青年归国留学人员成立了上海市高校第一家 “新侨驿站”,为学校青年归国留学人员搭建了沟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新侨驿站”成立以来,组织学校新侨人士,积极参加上海市侨联组织的侨智论坛以及各项凝心聚力活动,深受广大新侨人士的喜爱,是学校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的重要平台。针对青年党派成员,学校组织了 “思享汇”主题沙龙,沙龙根据社会热点以及大家关心的问题设立主题,由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轮流承办。青年党派成员则围绕主题进行分享交流,畅所欲言,各展其能。沙龙活动也走出了校门,先后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以及上海科学院佘山天文台合作举办沙龙。这些新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跳出了党派成员自身的工作领域,为党外人士的实践锻炼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环境,也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达到了实践锻炼目的。

四、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思考

1.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前提在于不断推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扩大储备

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成才服务。高校虽然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大部分是管理、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实践锻炼特别是外派挂职要占用其宝贵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其本人的业务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党外人士实践锻炼,首先要早计划,早准备,积极为党外人士实践锻炼创设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消除外派挂职的顾虑,妥善解决待遇、工作量以及生活方面的困难。其次,要扩大党外人士实践锻炼后备队伍的储备。为了避免选拔推荐挂职实践等人选时出现临时安排、人选紧缺、勉强推荐等情况,高校统战部门要结合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储备和培养,在党外骨干以及党外后备干部数据库中提前储备各类符合条件的人选,同时还要经常关注这些后备人选的专业发展、学习进修以及工作近况等方面的信息。最后,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相比中共党内的选拔挂职人员,党外人士更多地专注专业领域,钟情于学术造诣和技术能力,而对从事领导管理岗位没有太大的追求,再加上高校党外人士的自由度比较高,因此高校统战部门务必要从国家和社会以及学校事业发展的角度和高度,在思想上加强对党外人士的教育和引导,在制度上则要对党外人士实践锻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不断完善党外人士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真正调动和激发党外人士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2.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重点在于创建实践锻炼平台,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要针对当前党外代表人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创建和丰富实践锻炼的平台。要利用各种资源和现实可能,积极和各级政府,各级人大、政协,各级党派组织,各类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加强沟通和联系。除了重点推进和建设固定的挂职锻炼基地,还可以探索高校之间的交流,校企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尝试推荐选拔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赴外省市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实践,通过当地的统战部门牵线搭桥,可以相互利用资源,相互委派挂职实践人员,也可以进一步探索挂任某些部门或单位正职岗位的途径和方式,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成才铺设路径,创造条件。此外高校统战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各种可能的条件,开展各类有活力,接地气,聚人心的活动,并为党外人士的兼职、兼任开拓平台,创造条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赴其他省市开展交流学习、兼任兼职、科技扶贫、智力服务等活动,并可以探索党外人士海外实践锻炼的模式。

3.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实践锻炼的体制和机制

高校党外人士实践锻炼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关键在于建立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切实保障实践锻炼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高校可以成立党外人士实践锻炼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统战的副书记担任组长,组员由校办、组织、统战、教务、人事、科研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设计和制定学校党外人士实践锻炼工作中有关选拔、考核、评价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协调实践锻炼中各种关系,解决党外人士在实践锻炼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人士队伍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WHEELS IN MOTION
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