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统义 孙枝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6)
中共诞生以前,中国各阶级阶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进行了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改良运动以及民族、民主革命实践,但都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旧面貌。他们的实践未达根本目的的重要原因在于无法破解一个结构性困境,即需要一套科学的革命理论,并以之武装和发动人民大众。然而“十月革命”的炮响标志着科学的革命理论的现实化,同时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日益壮大,表明中国的先进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中共的诞生既是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的开始。当然,中共首先要面对和回应的就是如何破解这一历史命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表明了中共在一个农民占大多数,而且充满封建、迷信、愚昧的国度,实现了大众历史主体和主体性意识的耦合,塑造了一支强大的各阶级阶层联合的革命大众队伍,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这不仅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也证明了中共成功地破解了这个历史命题。也即中共以高超的认识性、实践性和情感性教育智慧为指导,形成了科学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法,实现了革命理论掌握群众的伟大历史创举。总结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所谓教育智慧就是在教育成功中表现出来的高尚和高超的教育智能。对于具体的教育者来讲,教育智慧就是他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中共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所呈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智慧,是其立足中国国情的惊人创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工人阶级队伍力量薄弱,农民是中国占人口大多数的阶级,以及两大阶级革命觉悟低的状况。如何“化大众”,使他们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阶级和革命的队伍,实现历史的主体和主体性意识的耦合,无疑是中共急需要解决且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于是中共立足于中国当时落后的、封建的、保守的、专制的和反动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独辟蹊径,面对“落后”的大众和先进的理论间的矛盾,不是让“落后”的大众消极地去适应先进的理论,而是将先进的理论进行“中国化”的改造,使之呈现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以适应“中国化国情”“中国化民情”和“中国化世情”,开创了符合中国大众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觉悟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大众化”教育智慧。这种惊人的历史创见是将“知情意行”相统一,呈现出系统科学的教育智慧。即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情出发、从中国大众的具体实情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特性出发,中共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展出了认识性教育智慧①认识性教育智慧是以深入的丰富的社会实践,进行系统的教育感知、教育思维和教育想象,来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实践性教育智慧②实践性教育智慧是以科学的识世、识人、识务、识势为基础,创新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达致教育目标。和情感性教育智慧③情感性教育智慧是以教育者展示情感的方式,用情感活动本身和情感展示内容以及展示过程来影响受教育者。。以“三大教育智慧”为指导,中共不断将反映人民大众“知情意行”的思想意识动态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方法,实现了用革命的理论武装人民大众起来革命即“化大众”的历史使命。也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法的指导、凝结和升华。“中国化”的理论活动,以“内容”的大众化为大众更好地“内化于心”创造了基本理论条件和认知条件;“知行合一”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导向,为“中国化”理论的“外化于行”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动力和实践支持。“知情意行”在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改造了内容,强化了情感,坚定了意志,推动了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和发展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凝结和升华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智慧。
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智慧的体现。而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大教育智慧”,具体体现为三类创新的教育方法。
1.体现认识性智慧的教育方法。这种创新主要是基于对教育受众的不同特性,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一是全面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是通过深入的社会实践和广泛的社会调查,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范围形成全面的理性的评估,从而做出以“普及”为主要诉求的教育安排。如基于陕甘宁边区科学技术贫瘠和思想文化落后,文盲人口高达90%以上的现实,边区积极开展扩建小学、举办识字班和冬学的全面全民的教育活动,并在改造边区文化教育荒地的过程中,普及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内容。
二是分层次施教的方法。陕甘宁边区军民作为革命的大众,虽然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但作为不同的个体却有不同的个人经历、知识素质和革命思想觉悟上的差别,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理论化表现水平,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上开展不同层次的理论学习活动。如既使同为抗大的学员,抗大第一、二期的第一、二大队学员和第四期第一、二支队学员,就采用了不同的施教方式。因为第一、二期的第一、二大队学员绝大多数是八路军的高级干部,理论水平高,思想觉悟高,因而,主要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并经常利用座谈会、讨论会的形式,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而第四期第一、二支队学员都是八路军中、下级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就主要采用讲授和讨论的形式。[2]
三是典型示范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鲜明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对于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教育受众来说具有现实的直接说服力、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人物、事件鲜活的感召力,因而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大众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中收到显著和直接的效果。毛泽东认为这种方法“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好方法,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好的竞赛方法”。[3](P97)如在延安时期,在农业大生产领域树立的“吴满有”先进典型、工业生产领域的“赵占魁”先进典型等。他们以自己鲜活的示例教育了“身边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中共在积极运用典型示范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不仅有正面典型,也有反面典型。积极的正面典型显示出正能量和正价值,促使军民大众积极昂扬向上、追求进步;反面典型则使军民大众引以为戒、引以为耻、引以为度。如对黄克功事件的宣传就达到了辩证的教育效果,一方面为边区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也将中共严守革命纪律的正面形象和积极价值植入人民大众的心中。另外,对典型也要有辩证的对待思想。毛泽东曾说:“嗣后凡当选的英雄模范,须勤加教育,力戒骄傲,方能培养成为永久模范人物。”[3](P246)典型需要监督、自省和教育的思想,这在一个小农意识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其所赋予的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四是“干中学”的教育方法创新。“干中学”是人类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一般规律和基本途径。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理论成果频出的历史时期,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及时宣传这些最新思想成果和党的方针政策受到了限制。对于这种结构性的瓶颈,不能因为干部队伍和人民大众文化水平低,就把宣传普及工作停顿下来,或者等完全掌握了再宣传,而是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宣传普及方式。中共的创新方法是边学习、边宣传普及,边宣传普及、边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宣传普及中发展。如当时提的口号“教育者必先自教”等。特别是随着这种学习宣传方法的成熟,中共成立了由中宣部领导的专门机构,负责干部的在职学习和理论深化,对于迅速提高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起到重要的作用。
2.体现实践性教育智慧的教育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进行的,是在人民军队各部队党员人数中“差不多都是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农民的人员条件下进行的,[4](P681)是在一些人民军队的干部中还有少数由旧军人、土匪头目、联庄会首领转化而来以及富农、地主、资本出生成分的人[4](P668)形成的复杂条件下进行的。这样的条件,对于中共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将是严峻的考验,但中共却创造性地达致了看似不可能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教育智慧。
一是运动式的教育方法。延安整风运动是对全党全军全民的一次思想洗礼,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第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通过这次运动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中共创造了从问题出发进行培训的实用主义教育先例,[5]实现了把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引导到无产阶级的轨道上来,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党范围内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延安整风运动,并不是平铺直叙、眉毛胡子一起抓的一次简单“运动”,而是前后衔接、有序推进的历经4年的普遍的制度化的分层次的学习运动。它将党的高级干部、党员干部分层次、分重点、分阶段地纳入到完整的有序的学习过程中,在端正党风、学风、政风和工作作风中,牢固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教育成为制度化的内容。
二是领导干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教育方法。在一个盛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度,对任何陌生人的信任和接受都是有限度的,对任何理论和思想的接受都是以实际成效为标准的。先进的理论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是能轻易地以“真”服人、以“理”服人的。毛泽东基于这种现实曾说:“无证民不信,无信民不从。”[6](P206)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党一向把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教育中,毛泽东以身作则,多次为延安的干部作报告、讲解理论、分析时局和研讨问题;陈云和张闻天不仅积极编组参加学习,而且他们领导的学习小组,由于学习效果显著,被评为模范学习小组。
三是采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品质,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理解人类社会奥秘的钥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化放在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而不是抽象地空洞地学习理论和谈理论,脱离实际地去发展理论。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熟和积极的做法。“到人民中去”的号召,也正是对那个时代学风的最好体现。
四是“符号”教育方法的创新。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和大众知识文化素质的欠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想条件,于是中共基于现实条件而不脱离现实条件,创造了运用各种“符号”进行快速、简便、实用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达致“大众化”的教育效果和目标。其中,最为常用而且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就是“红色标语”的使用。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毛泽东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7](P35)有学者曾对长征时期工农红军使用的红色标语进行过初步统计,总量达到7 000多条之多。[8]这些红色标语被人民群众称之为“指路的明灯”“壁上的指南”“传播真理的圣火”。在陕甘宁边区,更是将“红色标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进行了科学的嫁接,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迅速地普及普通大众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如反映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的口号和标语是“兵民是胜利之本”;反映大生产运动的口号和标语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反映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口号和标语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反映延安整风运动方针的口号和标语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等。这些示例中,如将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符号化、建构化的形象做法,不仅成功地在人民大众的思想中树立了国际共产主义理念,而且将白求恩的鲜活示例进行了集中和整体的概括,产生“英雄吸引”和“英雄崇拜”,进一步吸引大众去了解和挖掘白求恩的先进事迹并践行之。此外,毛泽东对张思德英雄事迹的批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9](P1003)因而符号化的宣传,对于人民大众深入理解中共的党性原则以及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属性,有了更为深入和具体的认识,并将中国化的建党、建军原则直观形象地大众化了。
3.体现情感性教育智慧的教育方法。情感性教育智慧的运用就是要通过教育情景的设置,达到主客体情感活动互动,实现情感的相互激发和吸引,进而达到感性升华的目的和效果。这类方法的运用必须借助一些感性媒介和途径,因而现场讲述、戏剧、歌曲以及一些平面媒体就是最好的方法和介质。
一是现身说法、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常用和最具现实感染力的。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到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大众的知识文化素质,人民大众显然很难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经典理论,但从自身现实的经验出发,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恶霸地主和封建反动政权对他们的欺压和迫害。因而,通过被压迫者的现身说法和忆苦思甜,能够在现场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在场的听者能够推己及人,进一步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这时只限于感性认识,还需要进行理性的升华和提高。所以,一般在进行这类宣传活动时,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化的解读和阐释,从而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中,促使在场者感性经验的理性升华,形成理性认识。这种基于感性真实的现身说法,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戏剧、歌曲、民谣、说书和其他通俗文学艺术形式的教育方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生活,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因而了解和熟知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愉悦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正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中共对于如何利用和利用好各种艺术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大众化,有着清晰的判断和理解。而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大众化,是中共和中共领导的边区人民的重要艺术创新和教育方法创新。用民间所熟悉的艺术形式,表达革命的理论和精神,有着无与伦比的亲缘性和可接受性。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东方红》,其原曲是陕北民歌《骑白马》,曾长期广泛流传于陕甘宁边区,由于旋律优美简单深为当地民众所喜欢。后经农民歌手李有源重新填词和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删节修改,以及著名作曲家李涣之编曲,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东方红》。《东方红》通过借助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实现了在边区和各个解放区的传唱,并最终传遍全国。通过这首歌的传唱,也将陕甘宁边区人民用以表达对人民领袖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共鸣到全国。这对于毛泽东个人、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理解和深入认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延安,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大众化的还有很多,如《我送我的哥哥当红军》《我的哥哥当上了红军》《共产党来了跟上走》《中国魂》《刘志丹打延长》《兄妹开荒》和《动员起来》等。
三是新媒体工具的重视和使用是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法的重要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新媒体形式不断被引入中国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将这些新媒体工具为我所用,在更大范围和更广的层面宣传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大、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毛泽东透彻地看清了这个问题,他说:“把报纸当成‘教育群众的有力工具’,把读报变成群众最喜爱的活动”。[10](P728)1943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报纸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中央同志要善于利用报纸,要有一半的时间用在报纸上。”[3](P11)同时对于无线电通讯和无线广播,中共更是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和要求。为此,中共建立和健全了相关的管理机构,大力加强播音、收音系统建设,明确要求该部门必须做到“保证电台的声音不中断”,以使党中央的声音能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人民大众。特别是无线广播的出现,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积极效果,而且作为艺术传播手段可以清晰地将歌曲、说书和戏剧带到更广的人群中去。歌曲《兄妹开荒》就是最早以这种形式传播开来的。当然,利用新媒体工具更主要的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之大众化、普及化。如延安广播电台,历经曲折始终站在对人民大众和对敌宣传的最前沿,及时自觉地担负起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对敌主张,揭露各种反动派的阴谋诡计。这些新工具的创新使用,对于人民大众坚定党的信仰、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普及化最显成效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大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革命大众真正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担当了历史的使命,实现了历史主体和历史主体性意识的耦合。这些巨大的历史成就,始终都是激励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不竭动力,始终都是支持我们深入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的精神之源。因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行之有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始终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和定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汇聚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和团结中国精神的必由之路。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面向人民大众、普及人民大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大众有着不同的知识文化素质、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不同的审美情趣。因而,每一历史时期所面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所具有的特点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每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宣传内容也各有侧重。因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具先导性的措施和办法是必须始终保持对人民大众清晰和准确的“理解”和“认知”,从人民大众的内心深处探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什么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不是““千人一面”;必须始终对人民大众的分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知,从不同层次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处入手,发现他们的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宣传、普及和要求,而不是大水漫灌;必须始终立足于人民的立场,牢牢把握人民利益诉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宣传、普及的契合,使反映、代表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2.勇于创新使用新媒体工具和始终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使用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中国逐步步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设备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共不仅敏锐地发现了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对于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作用,并且积极地将这些新媒体工具付诸实践,使党的正确主张始终不间断地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并引领着中国的正确发展方向。而当代是一个科学技术大发展和大进步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工具更是以层出不穷的方式涌现出来,并且以更亲和、更友好、更无间的形式,为当代人民大众所称道。这些新媒体直接影响社会主流舆论的方向和方式,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阵地的巩固。因而,积极和主动地使用好符合时代潮流和生活方式的新媒体工具,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学网、知网和用网的积极意义所在。
3.坚持人民大众为导向的创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阶级,但中共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农民阶级的层次上,而是望得更高、看得更远。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逐步转型的历史时期。人民大众的思想、政治、文化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历史转变。这也为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准确地判断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出现的重大转变,积极地顺应了发展潮流并引导这种发展潮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因而在当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大众为导向的创新方向,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始终立足于人民大众,并代表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1]卢红、刘庆昌.论教育智慧[J].山东教育科研,2001(04).
[2]鱼俊清,胡捷.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五册)[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5]胡丽明,王燕晓,杨春梅.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理论,2011(07).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唐小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