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博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全面优化和提升新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战略选择。自2014年以来,新疆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以下简称“访惠聚”),这是有效推进新疆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之举。第一轮“访惠聚”工作为期3年(2014~2016年),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7年是第二轮“访惠聚”工作的开局之年,在自治区党委的统筹安排下,各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总目标,按照“一年稳住、二年巩固、三年基本常态、五年全面稳定”的工作规划,重点做好保稳定、抓党建、促脱贫等工作,从而真正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从“访惠聚”取得的实效来看,无论南疆基层农村或北疆城市社区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驻村工作是新疆基层治理的成功实践。因此,对“访惠聚”工作跟进研究,及时从理论视角总结提炼,无疑可以为实践提供更多指导。从笔者查阅的已有“访惠聚”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当前多以南疆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颇丰。故本文拟以北疆克拉玛依市为例,从社区的视角切入进而研究“访惠聚”对基层治理的有效推进。
基层是国家的基础。“基层治理状况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程度,要通过基层治理的绩效反映出来。”[1](P63)基层治理有序,国家稳定发展;反之,就会动乱祸国。而“基层治理最为基层和最为重要的空间就是社区”[2](P63),换言之,社区是国家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三股势力”针对新疆的破坏活动从未停止过,不仅渗透、拉拢群众,且对新疆基层政权构成了一定威胁,而作为北疆现代化程度较高、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主的克拉玛依市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访惠聚”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工作即是把“1+2+5”(“一个目标、两项任务、五件好事”的简称。“一个目标”,即维护社会稳定;“两项任务”,即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五件好事”,即落实惠民政策、拓宽致富门路、推进脱贫攻坚、办好实事好事、壮大党员队伍)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机统领起来,着力化解基层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
1.明确治理目标,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访惠聚”是有明确目标的基层治理活动。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角度看,社区是政府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的重要依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客观讲,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在新疆除“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之外,还有诸多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如特殊人群管理、公共安全事件等,这使得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要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在当地、在萌芽状态、在基层,落实好综治维稳的各项举措,就需要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
“访惠聚”工作队主要目的在于围绕总目标,解决新疆基层出现的复杂问题,把“一个目标”“两项任务”和“五件好事”落到实处。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需要和基层干部一起有效引导、规范,甚至控制公民行为,调解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既定的基层秩序,尤其是对“三股势力”的破坏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敢于亮剑。在此过程中,驻村干部既要承担维护基层社区稳定的重任,又要正确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可以说,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指引下,“访惠聚”驻社区干部治理基层和应对危机的方向更加明晰,进而在“揭盖子、挖幕后”,确定重点人员,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等专项行动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2.优化治理主体,多方参与形成社会动员。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治理理论的重要观点。基层社区治理是党和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在社区认同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协同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样,“访惠聚”工作对基层社区治理不再是过往从上而下的管理,应更加注重从下而上的基层群众普遍参与,达到线性治理向扁平化治理结构的转变。
一方面,驻社区干部与社区干部通力合作,治理能力整体提升。工作队沉下身子与基层干部“传帮带”,给基层带去好的方法、思路;基层干部熟知基层情况,在复杂的基层环境中与工作队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径。另一方面,驻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亲密接触,真切感知群众需求。下基层干部在与基层群众接触的过程中,更能体悟群众冷暖和基层辛苦。多方参与基层治理过程,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增强,取得了居民群众有什么问题找居委会的实际效果,建立了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赢得了民心与支持。
3.转变治理方式,构建双向互动协商模式。“治理”与“管理”不同,管理是自上而下落实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治理是多主体合作为确立的共同目标而构建的双向互动协商过程。一方面,“访惠聚”有效推进的前提必然是“访”,走访的真实意图就是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驻社区干部来自上级党政机关,熟悉本职工作而不一定了解基层情况。那么,“访”首先是通过“俯下身子、倾听民意”的态度与基层群众确立合作关系,通过掌握的实情确立治理目标,再加上“访惠聚”干部“从上面来的”身份,使其在基层群众眼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权威和期望值。可见,走访让驻社区干部客观掌握了基层情况,让群众也有所“期盼”,为合作治理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聚焦群众关注点,在正确引导中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基层群众较多关注低保、就业、安居、富民等政策,而对社区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以思想文化领域为例,受社会转型中多元思想的影响和“三股势力”的渗透,致使部分基层群众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访惠聚”通过开展文化活动,鼓励学习双语,宣讲爱国爱疆、富民安居、民族宗教等政策,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将基层群众真正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动员,也有力抵御了宗教极端势力宣扬的“不唱歌、不跳舞”等极端思想。
“访惠聚”为治理方式转变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干群充分接触后,治理目标的实现不再是政策自上而下的简单落实,而是通过了解真实社情民意,对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着力解决。这意味着在基层建立了治理效果的评估点和反馈站,单一的管理逐步向双向互动协商治理转变。[3](P41)
新疆基层治理虽然任务特殊,但“访惠聚”基层治理成效显著。“基层组织除了要承担内地省份基层治理的相关职能之外,还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4](P100)“访惠聚”是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标本兼治,集中解决新疆基层社会突出问题,正在不断优化和提升着新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以综治维稳工作为治理抓手,夯实社会稳定基础。随着“访惠聚”工作的逐步深入,新疆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进一步巩固。一是群防群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克拉玛依市“访惠聚”工作队主动融入社区“五百”和片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片区、楼栋划分网格,与社区组织、社区民警、楼栋长、单元长、“红细胞”党员等多元化力量相互配合,采取“看问听析”入户查疑、全日值班、错时巡查、重点跟踪回访及信息举报奖励等系列“组合拳”,构筑了“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的全方位、立体式基层维稳格局,有力地保障了辖区稳定。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得到落实。为落实好维稳工作,工作队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清真寺和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育管理服务,规范解经、讲经工作;协助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基层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2017年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67个工作队累计走访45万户次、90.5万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 311起,“一键报警器”安装率达100%,开展反恐防暴演练8 600场,顺利完成重要节点的维稳任务。三是“去极端化”工作成效明显。为有效推进“去极端化”工作,工作队与社区、警务室,及从驻地企业、教育部门抽调86名优秀干部组成8支“去极端化”教育转化工作队,形成“四位一体”教育转化工作机制,将宣传教育、定点帮扶、重点攻坚同步推进,在全市各街道社区、民汉合校巡回进行“去极端化”攻坚教育转化,帮教对象撤控解脱率达到61.6%。
2.以建强基层组织为治理关键,实现基层有效动员。“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不仅在于办大事的能力,而且在于办小事的能力。要办成小事,就需要有坚强的基层组织。”[5]“访惠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制度建设,提升基层队伍素质,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其一,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得以夯实。兼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工作队长,狠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健全“两委”班子、协助做好换届工作、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修订和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使基层党员普遍接受党性教育,党组织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其二,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只有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才能真正使基层组织强起来。工作队根据“先解决人、再解决事”的思路,协助基层党组织加强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带头人;同时,按照坚持好事让基层组织去办、好人让基层干部去当的原则,甘愿作为“幕后英雄”,帮助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扬威立信。其三,“三联动”“红细胞”帮扶机制逐步深化。克拉玛依市、区两级领导干部根据“三联动”帮扶机制,做到“领导干部包点+单位联点+干部驻点”,每人联系1个社区、1~2个困难户,共计136个机关党组织联点帮扶123个社区(村)。此外,普通党员根据“党员红细胞”志愿服务社区的管理机制,将联点部门(单位)帮扶力量融入社区“五百”服务网格,共计3.8万余名在职党员到联点和居住社区(村)开展志愿服务。这就形成了党委总揽全局、资源有效整合、层层抓紧落实的工作格局。
3.以回应群众诉求为治理重点,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层治理是针对群众的公共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作出回应的一种过程。“访惠聚”就是通过驻社区干部形式多样的“访”,与基层各族群众交心、交友,做实做细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密切干群关系,达到“惠”和“聚”之目的。
一是感恩教育引领群众跟党走。“在政治信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中,民众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起着决定性作用。”[6](P12)只有做好了群众工作,尤其是思想工作,才能获取群众的信任,实现政治信任和民族间的信任。这些信任的建立多以真实了解为前提,工作队以联点领导讲党课、每周一升国旗演讲、草根宣讲、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开展感党恩教育,广泛传播党的声音,引领各族群众跟党走。二是办实事好事凝聚民心民力。“访惠聚”通过了解群众内心最真实最迫切的需要,坚持把群众需求与“访惠聚”工作任务精准对接,重点围绕就业帮扶、扶贫帮困、文化惠民、社区公共设施改善、协调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等方面工作,在做实、做深、做细上下功夫,在基层架起了一座座宣传教育群众、团结凝聚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贴近群众,群众工作拓展出了新的工作格局。[3](P39)三是民族团结活动增进民族互信。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实现新疆社会长治久安,必须依托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当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指明了具体路径和方向”。[3](P40)“访惠聚”开展过程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周入住”等活动,各结亲对子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引领各族群众了解尊重、互信包容,树牢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据统计,克拉玛依市已有23 223名干部与23 719户不同民族群众结对认亲,不断加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访惠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与创新,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夯实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其不仅密切了党和国家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并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之中,充实了基层政权的治理资源。当然,在推进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派驻单位的“后盾”作用,强化基层基础,引领群众参与治理尚需进一步探索。新疆要科学构建“访惠聚”可持续的推进机制。
1.担负组织使命,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访惠聚”。“访惠聚”是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路径之一。新疆工作总目标与“访惠聚”活动同是在新疆“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提出并推进,都是为了解决新疆特殊且复杂的基层问题。由此可见,“访惠聚”工作队与常规组织不同,是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的临时性组织,即是说工作队有着固有的组织使命: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开展工作。对“访惠聚”成员而言,需要对工作队本身的组织使命高度认同,进而将组织愿景内化于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之中;对基层群众来讲,如果对工作队的使命不够了解,就不能很快接受,那就可能对其工作存有一定抵触情绪,导致工作队的目标较难完成。因此,新一轮“访惠聚”下派工作队成员首先需要明确“访民情”是前提,“惠民生”是路径,“聚民心”是目的,进而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践行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组织使命。
2.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派驻单位的“后盾”作用。“访惠聚”工作队是为解决基层基础问题而专门组建的,“是出于直接使用资源的目的,通过信任与合作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来完成任务”。[7](P248)工作队在资源掌握和使用上有着特殊的优势,拥有政策、人力、物质、舆论等丰富资源和特事特办的自身优势,这些资源和优势较大程度上依托于派驻单位。并且,各工作队来自不同派驻单位,那么掌握的资源也必然不同,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相互之间进行资源互补就很有必要。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工作队之间定期开展座谈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共享优势资源,商讨热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好派驻单位的“后盾”作用,加大指导帮扶力度,通过健全完善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化解成员接替矛盾,凝聚多方合力等有效举措,让工作队和社区(村)合力共为、同频共振。这改变了过去从上至下的逐层资源配置格局,优化了资源配置渠道,避免了公共管理过程中沟通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权力寻租等现象出现,有利于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3.夯实基层基础,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基层组织是国家政策的末梢,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有效程度,影响着干群关系,关系着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疆工作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8]实现新疆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勇于担当且熟悉基层工作的干部队伍。让基层干部深刻领会组织使命,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即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这是实现有效治理的治本之策。那么,首先需要做好工作队成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明确自身定位,正确处理与居(村)委会的关系;其次,依靠人才固本强基,完善基层干部选拔机制,德才兼顾,理论和实践水平综合考量,大胆使用;最后,关注基层干部成长,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拓宽基层干部的晋升渠道。真正按照“书记坚强、班子团结、队伍过硬、制度规范、群众拥护”[3](P43)的标准,提升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
4.完善考评机制,达到督导考核的“指挥棒”效果。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检验员。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访惠聚”工作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督促着社会治理主体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从而真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反之,如果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不仅会影响督导考核“指挥棒”效果的发挥,而且会导致工作队偏离“访惠聚”的初衷,群众自然会对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不满意。因此,首先需要规范基层社会治理的评价内容,让治理主体参照“治理清单”开展实际工作;其次,逐步完善考评体系,对“治理清单”上的各项考核内容量化,且要通盘考虑基层工作的各方面,不可顾此失彼,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步推进;再次,考核方式要切合实际,方式灵活,做到简单、务实、管用,有助于推进工作而非影响工作;最后,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即要坚持真考真用,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奖惩作用,不可“考而不究”“考用两张皮”,这就丧失了“考核督促提升”的价值。
基层治理依照“国家——社会”的基本逻辑框架实现,是针对基层群众的公共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做出回应的一种过程。“访惠聚”工作的开展,密切了国家与基层群众的关系,是推动新疆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其形式上承继了过去“党员干部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内容上坚持、发展并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再从真正用意和实践效果来看,更是新疆强基固本、治理基层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大举措,正不断加快和推进着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1]周庆智.基层治理:权威与社会变迁——以中西部乡村治理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4(09).
[2]郎有兴,葛俊良.让基层治理有效地运行起来:基于社区的治理[J].浙江社会科学,2014(07).
[3]顾海光,冯婷玉.论“访惠聚”对新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
[4]周莅华.“访惠聚”成果长效化问题研究[J].实事求是,2017(04).
[5]贺雪峰.“治理型干旱”启示了什么[N].人民日报,2015-06-05.
[6]王国勤.基层治理中的政治信任重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06).
[7]张康之.任务型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新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