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析

2018-03-31 20:17毕国帅
实事求是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性创造性特色

毕国帅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引和支撑,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需要依凭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思想根基,开辟发展新路。在当前背景和发展要求下,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先进文化发展实际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必然肩负的文化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时代价值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时期都会带有阶段性特征,都会呈现不同的发展问题,都会形成带有时代特色的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既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精华,同时也是推动新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历史中国的文明缩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客观上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和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深刻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历史文明和历史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和结构特征,深层次塑造了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是中国历史进程中始终遵循的文化逻辑和发展形成的精神财富。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当前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宝贵历史遗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新的价值和功用,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解决发展问题、化解各种矛盾、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借助历史中国积累和储存的智慧与力量,需要通过借鉴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开辟思路,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来实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历史中国长期的人文社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能够与当今时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相适应,进而能够为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历史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在宣扬革命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考察和把握历史,不断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创新思想;要充分看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审视和谋划当下发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开阔思维、寻找出路、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时代作用,肩负起传承历史文明、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使命,不断在继承优秀传统中引领先进文化发展,不断在借鉴历史文明中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逻辑动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的重要层面,关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关乎民族复兴时代伟业的最终实现,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要求,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状况对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相适应,能够利于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能够利于推动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而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极具历史性和价值性的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强大和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呼应时代召唤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概括来说,即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实践、先进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发展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者,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转化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经济呈现新常态,国家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资源环境恶化、利益阶层固化、道德信仰缺失等方面。在伟大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精神、思维习惯、人文诉求能够为解决当下问题、化解当下矛盾、实现当下发展提供有益启发和有效思路。因此说,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具有其深刻的现实动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选择。

二者,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客观上要求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转化发展。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其精魂是马克思主义,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生形成的思想理论,重要借鉴和补充是西方文明成果。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思想、在借鉴中完善理论,不断挖掘、转化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养料、开阔思路、丰富思想,不断实现文化创新发展。所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具有深刻的文化动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者,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发展诉求内在地要求其自身实现转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封建中国的大门逐渐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在此过程中,外来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在与外来文明的斗争中失去了自己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其在艰难坎坷、命运多舛中徘徊前进,试图能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释放能量、发挥价值。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思路,优秀传统文化也因此有了发挥价值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因此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呼应发展需要、实现自身诉求的逻辑使然。

三、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遵循

结合当前情势特点推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需要在实践上有所遵循,需要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身逻辑。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厘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涵特征、价值诉求上各有侧重、各有所指,但二者又是互为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关系是推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思想前提。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要求。其中,创造性转化“是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2]其本质是改造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新价值的革命性元素,促使其与时代和现实相融通,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指在既有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实现对既有文化的开发、拓展和延伸。其本质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提升和超越发展。因此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要求和本质特性。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内在深刻的逻辑关联。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归宿和超越。创造性转化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文化更新过程,是文化本身发展逻辑与外在现实客观作用的双重结果,其构成了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必要环节。创新性发展直指当前中国的主流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是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结果。

(二)遵循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推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需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一是立足现实服务发展原则,这两条原则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首要遵循。

1.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转化发展必然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都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但其各自地位不同,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引领着整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基础地位,涵养着整个先进文化大树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和科学价值性,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诉求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唯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不断经受实践检验,始终保持先进性和主导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审视当下的发展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着勃勃生机,展望未来的发展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无限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3](P36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从辉煌走向辉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历史完全割裂,必然是继承历史发展而来,必然内蕴着传统的基因。以儒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脉,流淌于整个历史长河而延存至今,支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先进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在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历史对话,承历史而新,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丧失发展的根基和可能。所以,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中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认识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形成在新时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和定位。

2.立足现实服务发展原则。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现实服务,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建设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最根本的逻辑动因和价值旨归。立足客观现实,服务当前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和生力所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转化发展必然要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

客观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根本依据。“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4](P181)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来都是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联,离开实际谈理论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我国的发展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脱离这一客观实际,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将无所依托、没有支撑、扭曲变质。因此,客观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实现的可能性要看是否基于和平发展、复杂多元的国际现状,是否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否基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问题突出的发展现状。

推进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价值所在。理论创新成果最终要落实到指导实践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价值不在于塑造一个随机应变的话语体系,能够随时随地为现实提供种种合法性解读,成为现有体制的捍卫者和代言人,而在于能够揭露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联通现实与未来的可行道路和可靠方式,从而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终实现发展目标。所以,服务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又一基本原则,其实现的有效性要看是否有利于化解矛盾、管控分歧、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是否有利于实现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三)探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途径方法

1.以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为切入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内容十分广博,因此,转化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髓,其内蕴的思想精华、思维方法、人文价值不仅内在地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骨架和精神基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很多层面符合了当前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所以说,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应当成为当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切入点。

2.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审视和阐发为着力点。其中要特别注意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利于当下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当代阐释。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讲仁爱、求大同”等思想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等现实问题进行现代阐释,从而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发挥其时代功用。

3.以推动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为旨归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距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越来越近,国家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都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这一伟大目标。凝心聚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发展目标是当前形势任务下党带领人民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发展先进文化、解决发展问题、实现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因而,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是现实发展的真切呼唤,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最为根本的价值旨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社会实现发展的科学有效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推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滋养,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实践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实现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

[2]毕国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遵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6).

[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创新性创造性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中医的特色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