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文化强国之路

2018-03-31 20:14赵晓丽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强国民族文化

赵晓丽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河南 济源 459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一个国家,只有彰显社会发展的文化之魂,才能推动历史之轮滚滚向前且绵绵不绝;一个民族,只有以文化自信绘就文化星空,才能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在党的十九大盛会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集体不仅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也重申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部署了实现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和情感,是主体对自身发展实践中深蕴的文化力的感悟,是在与多元文化比较交流中彰显的文化特质的体认,是对自身文化理念的执著坚守。可见,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是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它既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守护,又表现为对本民族未来文化成长力的信心和能力,还表现为不同文化圈之间文化交流的正确体认和不卑不亢的气度,以及欣赏和吸纳异质文化优秀成分的开阔胸襟和包容态度。

文化自信既是一种群体心理特征,又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就其群体性而言,文化自信是群体(包括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合理性与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它是群体认同的最深厚力量。同时,作为一种群体心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走向自觉与成熟的表征。对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本民族、对国家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真心接受,它标志着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理性梳理、剖析、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才能积极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责任;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以开放的心态欣然接纳甚至主动寻求异文化,才能以平等的态度审视异文化并借鉴其合理先进的成分,才能以创生的精神使其与自身文化结合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分子,进而丰富自身文化。

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文化强国,顾名思义,即文化上强大的国家,也即一个国家基于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及特色走一条本土化的文化发展道路,通过自主的文化设计,使本国文化充足发展,最终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创造力的整体文化力量和文化状态。因此,文化强国实则关涉两个相区别而又不可分的方面:一是文化作为目的的建成文化强国,一是文化作为手段的靠文化而强国。换言之,文化强国一方面标注一种未来美好状态,另一方面则牵系着通往这种美好状态的路径与努力。

关于作为一种状态的文化强国,著名学者万希平曾如此描绘:“一是从观念层面上,意味着该民族国家生成的文化内容相对于其他文化形态和内容而言具有强大的魅力,具体表现为对内形成的文化自信,对外形成文化吸引和影响;二是从实践层面上,意味着该民族国家自身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三是从评价标准上,意味着在满足国民需要上显著地提升了全民族的文明素养。”[4]其中,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核心所在。一个国家,只有基于强大的自我创造能力,才能葆有文化上的优势和魅力,才能厚植文化上的信心,也才能造就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群体。

关于作为一种路径的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文化在综合国力提升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可以强国。文化,不仅仅是附着于经济实力之上的虚软的上层建筑,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进而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和速度的“硬”力量。其实这可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来分析。于国家而言,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崛起和复兴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简言之,国家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力的提升,如此,整个发展才是有根的、有灵魂的发展,也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于个人而言,文以化人,一个人处于世间,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尤为重要的是精神的、文化的满足,一个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文化创造力强的人,在社会中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若一国之国民都似此,那该国不太可能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文化强国也以一种日渐繁盛的姿态不断标注文化自信的新高度。

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必要的精神和心理准备。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文化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自信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激烈地交融交流交锋的今天,文化自信对一国文化的发展犹为重要。只有拥有对自身文化及其成长力的高度自信,才能自觉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在其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创生新的文化,才能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碰撞中立身的同时博采众长提升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6]他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不但蕴含着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不断夯实着文化自信的根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文化上的强国必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自身的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也在时光的流转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不仅如此,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形成良好的文化发展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进而提供较为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提升个体文化素质、构筑和谐的道德风尚、建设文化开放的格局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互促共进,不断筑牢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我们的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不仅孕生于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深植于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也萌发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的精神文化成果是文化自信的丰厚源泉。优秀传统文化中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诗情画意的艺术情结、德优为尊的价值取向综合了一个人之所以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内容,是文化自信最持久最深层的根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先进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性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能赋予文化发展以正确的方向并时刻校正之,指导我们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繁荣的新局面。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如何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理性科学地对待不同文化,使我们在以整体的、全面的、客观的视角认识分析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当下的文化建设与自身传统文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

中国建设改革的瑰丽史诗是文化自信坚实的现实基石。近年来,我国一路上扬的国力使得曾经被折弯的脊梁重新挺拔起来,华夏儿女沉泯已久的自信重新树立起来,其中最流行而又最为著名的表达就是“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由衷而发的自信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推力的自信,也是对我们民族独特的灿烂文化的现实观照的自信,更是对这种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创生力、“自新力”的自信。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自信的催化酵母。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安于一隅孤芳自赏,多元异质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相互激荡碰撞,不同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领域引发冲突,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中华文化在此过程中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全面、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以传承中的创新创造不断给世界人民以新奇和惊艳,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及其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热捧。同时,中华文化还在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文化自信给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愿景和参照。

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理准备和精神之光,其亦须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彰显。

以思想、意识塑造提升文化引领力。“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8],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与希望,信仰是一切思想问题的根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建设主流意识和思想文化信仰。今天,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尤须注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梳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心怀叵测的恶意言论,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信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注重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提升以及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树立和强化,构筑人民高尚人格和共同的精神信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升文化凝聚力。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国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关系着社会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团结。因之,要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价值体系,使生活于其中的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价值原则,在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价值判断、社会风尚等方面紧密地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塑造,通过强化主流意识整合社会思潮、形成价值共识,纠正“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等价值领域、道德领域的偏差,使之成为指导国家和公民行为的“信仰”,以成就强大的价值凝聚力、文化凝聚力、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今人承继这种智慧进行创新创造的源泉活水;不仅是先民精神生活的细致刻画和粗描淡写,更是后来者遵循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命脉;不仅是前辈日日濡染的生活细节,更是后人溶于血液、渗于骨髓的精神文化记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意在使人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文化命脉,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国民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所以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如此,不仅能够更广泛、更深刻地领悟和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明积淀,鼓舞全民族爱国情结,还能更丰富、更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追求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以激发全民族活力提升文化创造力。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传承,也在于创造。文化不是虚无的空中楼阁,不是缥缈的海市蜃楼,文化是实实在在创生于实际生活的“奇花异卉”,而人民看似普普通通的生产生活中往往蕴含着新的文化创作素材,孕育着新的文化创造势头。历史上那些文化繁荣的时代都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得以释放的时代,春秋战国的学在民间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空前盛观,汉唐的不拘一格选录人才塑造了民富国强的盛世气象。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0]。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1]。

以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结合世界大势与中国国情的优势,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改变目前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就要抓住国际上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找到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新角度,以国际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化的方法传播中国元素,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化,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创造”文化产品,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猜你喜欢
强国民族文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强国有我
谁远谁近?
秦晋争霸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