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牵头于2017年10月13日~15日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举办了“2017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媒体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根据会议基本精神,本文就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效果的评价。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明显成果,如,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是使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质是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文化自觉、自省、自强,保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教育,是为何人学习、为何人工作的问题,其实质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社政〔2005〕5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定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引导接受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有几点需要明确:(一)高校思政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但是,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政课内容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要宽泛。(二)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的是实践活动,因而不能从学科角度来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果从学科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六个二级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可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知识教育,既是通识教育,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又是专业教育。
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看似是一个老问题,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创学说。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后继者的科学思想体系。这种不同认识,不仅造成了“千人马克思主义”局面,给教学实践带来困惑,还给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教育成效带来困难。后继者们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把后继者的思想都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不但混同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继者理论的关系,而且无限放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之成了“汪洋大海”,实践中不易掌控,效果也不理想。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起、到列宁、再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都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我党各个时期印发的文件,提到马克思主义也都是与后继者理论区别开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我国著名学者高放教授等认为,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学说。据此,马克思主义最好界定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想体系,那么,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又指什么呢?恩格斯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3]“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据此,段若非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赵明义教授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5]高放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6]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包括基本原理、理论判断、理论观点等。这样,问题又来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一般原理和理论判断?2004年中央提出“要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7]由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揭示客观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一般原理,包括“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论、东方革命理论等。第三,个别理论判断。可见,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在高校评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时,往往用诸如上课不积极、不感兴趣、“低头族”、“睡觉族”等等词语,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不过这是表面现象,其他课程也同样存在,因为学生的个性、天赋、爱好不一样。先不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其它原因,只说这种评价是否客观?从教育定位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如何,应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去分析。在定量分析方面,主要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程度,包括知识点、观点、基本原理等,这些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得到答案。从提问、测评、考试成绩看,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的是比较好的,是优良的,从这方面看不到学生学习不合格的问题。在定性分析方面,主要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式。从多年从教实践看,无论是对答卷问题分析,还是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分析,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从这方面也很难得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好的结论。何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成效更多地还是体现在以后工作实践中。从毕业后参加多年工作的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大部分认为在实践中更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性,并且大凡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或者家庭、社会生活中比较好的,都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看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制定这一标准?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定位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着手。如果这两个方面不确定,或取得不了一致意见,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就难以得出客观的评价结论。如果仅仅从教育过程中的现象来简单地定性,既不科学也不能说明问题,科学的做法应该通过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谓的不感兴趣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毋容讳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教育定位、教育内容问题外,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抽象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学生大都没有异议,但对马克思主义深奥、枯燥性是普遍感受到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乃至个人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可代替的,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具体行动准则、行动规范就显得相对不足,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操作性不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活化不够。这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容易空洞化、容易流行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重复性。从中学到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一个模板,基本内容高度重复,这是其一。其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以教材为载体。从大学现开设的公共理论课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看,其内容重复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这些课程由不同教师去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内容互相穿插、重复是经常的事情。此外,教师在解答其他社科类问题时和现实问题时,也往往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作为解答问题的依据。肉再香,嚼的时间长了也没有味道。别说学生,就是教师听起来也没有多少新鲜感。无非是翻来覆去、重复马克思主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其三,还有教材本身编写原因。既然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以教材为载体,教师讲授也是严格按照教育部的“钦定”的教材,照本宣科,教材的编写就成为首要问题。目前,高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雷同化”,只限对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的阐述,缺乏个性、生活性和具体性。二是自成体系,不顾及其他学科的衔接,导致相互之间重复。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层次性不明显。从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教材一个模式、基本内容相同。四是教材编写针对性不强,目的过于理想化。凡此种种,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于意识形态化。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学习。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意识形态教育。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化倾向明显,成为了理想教育、圣人教育。再加上我们一向忽视个性化教育,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层次性,这样,难免使一些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离现实远、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社会,以致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不大、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错觉。另外,个别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厚、知识面不广、社会阅历浅和生活体验不深,对学生实际状况和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或者,有些教师热衷于“空谈”,不涉及具体问题,或者,过于注重“言教”忽视“身教”;甚至,个别教师人生观、价值观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不真信”、“不真懂”、“不真教”,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性少、说服力差、感染力不强等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接地气,学生厌学、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随之出现。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回答不够有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革命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是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足,很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有些问题不能做出有力的回答。比如说,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在当代中国,如何看待现代化和全球化等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做出令人信服地回答,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此外,当前低潮的共产国际运动和执政党有些不尽人如意的表现,如,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意无意使学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管用了、“过时了”等错误认识。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影响力是不可想象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方面方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新领域、新亮点。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各种社会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的与外国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现代的与古代的,竞相迸发、竞相涌现,“百家争鸣”,特别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借助互联网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严重挑战。其次,互联网采用立体化、灵活化、多元化等生动的表现方式,“赏心悦目”,具有很强观赏性和震撼性。特别是语言的碎片化、娱乐化、青年化,传播途径的便捷化,对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第三,网络教育主体的平等化、思想表达方式的自由化,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性别、不受年龄限制。这些特点,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成绩不小,问题也不少,总体说来,还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受传统教育范式的影响,或者由于还不善于、不习惯于、不熟悉网络技术,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从“讲台”形式直接拷贝到了互联网上的问题,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等没有多大改观,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这说明我们网络运用能力不强,还有很大努力的空间。提高网络运用能力,首先要强化网络思维,采用网络化的语言、立体化的手段、多维文本、动漫技术等青年人可接受的方式,是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然,还有其他问题,如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大班上课等,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所谓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又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但是,还应当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 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0.
[3]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3.
[6]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