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视阈下加强高校海归教师政治引领的逻辑与进路

2018-03-31 18:11:48胡庆亮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归政治教师

胡庆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同时,留学回国人员(俗称海归)也在持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65.11万。其中,十八大之后回国的占了70%,仅2016年就达到创纪录的43.25万人,被认为是“形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1]2017年又创新高,当年回国人数为48.09万,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22.74万。[2]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留学回国人员成为统战工作的一个“新的着力点”。

一、加强高校海归教师政治引领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留学回国人员入职高校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显示,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和民办企业,但具有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则把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列为首选。换句话说,高校是高学历海归人才就业的第一理想目的地。究其原因,首先,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为此,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等专门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智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配套出台了众多名称各异、内容丰富的人才计划、人才项目。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后,各地为创建“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陆续提出了各自的实施规划,而无一例外,引进人才是重中之重。高校特别是知名学府,都将具有留学背景的高端人才作为招聘重点。即便是非重点岗位,不少高校也明确表示会优先考虑在国外取得学位的博士或博士后研究人员。地方院校对此也趋之若鹜,其引才力度远超以往。其次,世界经济的总体下滑和我国经济的企稳向好以及科研条件和薪资待遇的大幅改善,令高校对留学人才的吸引力渐趋增强,“人才磁铁”效应不断释放。此外,众多高校还将一定的留学时限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性要求,在选拔干部和学科带头人时也将留学经历作为前提条件或优先选项,从而催生了高校教师的海外访学大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海归队伍。再加上其他各种主观因素,包括个人情感倾向、职业规划、价值追求等,最终促成了当下日益庞大的高校海归教师群。事实证明,目前高校海归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正逐渐摆脱少数者的地位,在原先的一些985、211高校和部分新建高校中,从事理工科教学科研的海归甚至已成为多数。

从大的方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临许多新考验和新挑战。无论是跳出各种各样的“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推动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急需包括高校海归教师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贡献新智慧、增添新力量。从小的方面讲,海归教师大部分游学欧美,且很多来自世界名校,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或具备了相应的实力或潜力。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具有更开放的价值理念和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早在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人员中,中青年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比例达到44.2%,35岁以下的占10.8%,36岁~55岁的占75.5%;在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海外归国人员比例达到56.1%。[3]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78%的校长,63%的博士生导师,72%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均为留学归国人员。[4]因此,团结好、服务好、使用好高校海归教师就更为迫切和重要。而重中之重,当属政治引领。

二、高校对海归教师政治引领的应然作用与实然成效的背驰

政治引领是主体对客体从政治方向、政治理念、政治认知等方面进行指引和引导,目的在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就高校海归教师而言,就是既要激励他们爱岗敬业、发挥聪明才智,又使他们更好地看待我国的国情,增强对主流价值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从政治引领的应然作用来看,它不仅关乎统一战线和高校发展的大局,而且影响个体的成长成才。

第一,有利于海归教师释疑解惑,理性看待政治现实。相对于其他留学归国人员,海归教师通常在国外居住的时间更长,关注的内容也更加宽泛。他们受中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的洗礼,当面对回国之后的新环境时,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和政治观念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埋怨甚至批判。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不能充分理解这种不同和差异背后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就不仅容易引发内心冲突以致心理失衡,而且会造成政治观的偏差,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限制个人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对高校海归教师来说,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现实,快速适应并融入新生活,是解决“再适应”问题最好的利器。而有针对性的政治引领在克服心理不适、实现心灵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二,有利于海归教师端正立场,树立文化自信。“政治价值是极为重要的价值,因之是不能轻易僭越的,这些价值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基本框架——即我们存在的根基——并具体规定着政治和社会合作的根本项目。”[5]当下各种社会思潮跌宕交锋,政治价值的多样性非常明显。以2017年为例,影响国内的十大思潮分别是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6]高校尽管相对独立,但绝非世外桃源,各种思潮在校园内抢占思想市场,不可避免会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海归教师具有一定的国际立场和比较视野,更易站在中国的现实之外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因此被触发非理性情绪的可能性更大。一旦受不良情绪困扰和驱使,非理性言行则难以避免。而适当的政治引领可以发挥指南针作用,在思潮乱向中为海归教师拨开迷雾、扬帆引航。

第三,有利于海归教师创新创业,实现长远发展。当前创新创业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高校则是主力之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高校海归教师多为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或青年才俊,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强劲动力和广阔前景。时下国内众多高校都有校办企业以及教师创建的私营企业或社会机构,其中很多都是海归领衔。这些企业和机构秉持什么样的政治理念,不仅影响其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而且决定了其发展机会。换句话说,一个企业或机构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创办者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的。进一步讲,企业和机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带着对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负面情绪从事相关运营和管理,将很难获得持续不断的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度的政治引领可以为海归教师入主流、成大业保驾护航。

第四,有利于海归教师提高警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与国内一部分“意见领袖”遥相呼应,利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对党的历史和执政现实进行污化,试图削弱和瓦解我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不仅如此,各种国际反华势力还打着宗教的幌子,大力宣扬和推行西式民主或扶持地下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高校海归教师站在科技前沿,掌握或具备掌握尖端技术的能力和实力,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除访问学者外,他们通常在国外的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因此,其交往圈子较单纯的本科、硕士留学生要宽泛得多,人际往来也更加频繁,特别是一些顶尖人才,容易成为敌对势力的拉拢对象。精准的政治引领可以防患于未然,无论对海归教师个人还是对国家和集体都大有裨益。

然而,与上述的应然作用不同,实践中高校对海归教师的管理服务仍存在诸多不足,在政治引领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治引领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理应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直接方面: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虽然不少高校设立了专门科室或由专门人员从事对口工作,但这类科室或人员多采用职能式管理结构,通常为兼任或是虚职。在具体工作内容上,主要负责发布通知和在诸如教师节或某些特定的时段召开会议、举办讲座以及联欢,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而更多的高校则是将之与一般教师等同对待,并无特殊之处。可以说,目前高校在海归教师的直接政治引领方面,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不少瑕疵。当然,这不足以造成重大影响,因为政治引领要落到实处,更多的是要下沉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等间接方面。这是政治引领最大的利器,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将成为最大阻碍。间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海归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重引进,轻跟进”。有的高校迫于人才引进指标压力,只是延揽人才,并未做好人才使用的长期规划;有的则存在攀比和从众心理,认为没有若干海外名校的教授、博士就难以跟其他高校平等对话……凡此种种,导致一些人才项目异化为形象工程。2.缺少行之有效的人才协作机制,“引得进,用不足”。[7]科研固然离不开个人才智,但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绩,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然而,由于涉及具体利益分配,也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目前高校比较成熟和成功的团队模式,或是师承关系,即老师带学生;或是老少关系,即由德高望重的业界前辈带领中青年后生;或是官民关系,即由政府牵头成立科研团队,也有的由担任高级行政职务的教授组织本校科研骨干或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研发。海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囿于各种因素,短时间内很难融入其中,以致人才闲置或难以充分利用。3.工作环境不尽理想,校方的承诺不能及时兑现。面对日益激烈的智力竞争,为尽早让海归人才签约入职,不少高校开出优越条件,但很多时候要么夸大其词,说到做不到;要么报喜不报忧,将远景设计说成近在咫尺的现实,降低了海归教师的积极性和归属感。4.缺乏人文关怀,更多地将之视为科研跃进的云梯。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很多海归教师对国内事务不熟悉、不习惯,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但一些高校并不以为意,多出、快出成果成为其对海归教师的唯一要求。如此这般,“适应”都成问题,“引领”的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海归教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以党外人士居多。从目前来看,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水平获得成就和成功,以回报国家和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在政治观上更倾向自由主义,功利化取向也非常明显,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淡薄,顾全大局意识相对较弱,个人本位化现象突出等。[8]另外,对一些“负面事件”、“不良现象”较一般人也更为敏感。这些特点使他们在回国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产生偏狭的心理认知和情绪反应。高校本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更为细致周全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更有针对性的政治引领,然而,现实的理念和做法不仅无助于避免或消除上述现象和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与主流价值之间的隔阂。这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见一斑:爱国主义情感认同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认知呈现二元分化;对有关国家时政大势的小道消息和各种预判容易偏听偏信;对个人生活工作状况的比较心理和情绪主动输出倾向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可程度和接受意愿较低[9]。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海归教师政治引领的进路

“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10]高校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主体和重要场所,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的“坚持广泛团结、热情服务、积极引导、发挥作用的方针,做好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一战线工作”[11]的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思想政治优势和平台优势,将政治引领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明确引领什么。沃尔特·李普曼指出,“当代意义最为重大的革命不是经济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一场在被统治者中制造同意的艺术革命……在新一代掌权者的政治生活中,劝服已然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与大众政府的常规器官。还没有人开始理解这场革命的结果,然而说如何制造同意的认识将改变所有的政治前提则毫不为过”。[12]一句话,现代政治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让公众认识和接受某种政治信息。政治引领的本质乃劝服,对高校海归教师而言,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了解、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现实,尊重、认同执政党的价值理念和方针政策,使之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宣传者和行动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不同时期政治引领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具体内容会因时而变。当前主要包括“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观、四个自信、创新创业、一带一路、反腐倡廉、精准扶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其次,知道如何引领。习近平指出,“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13]政治引领既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动。

第一,引领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原则。既然是引领,就应当是软性的、循序渐进的、春风化雨式的。高校要根据引领的目标任务和海归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从海归教师的切身利益和真实感受出发,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1.坚持开放立场。思想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政治引领也必须按部就班。面对海归教师相对成型的政治认知和相对个性的政治判断,高校应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态度看待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不仅允许各种观点的存在,而且要为他们提供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平台。在坚决反对和批判那些消极、偏差言论的同时,注重分析其逻辑理路,注意借鉴其有效成分。2.强化责任意识。高校海归教师与纯粹的本土教师不同,在日常的科研管理、生活服务、政治学习中需要区别对待。这不可避免会增加大量额外的工作,需要相应的人事和制度跟进,如组织协调、人员调配、规章制定等。统战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从统战大局出发,做好档案建设,分门别类,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同时,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断提高统战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学会辨别并主动抵制各种错误主张和观点。3.简化办事程序。我国高校行政化现象比较突出,由此导致办事程序繁琐、填报手续复杂、非教学和科研事务较多等问题,特别是耗时费力的财务报账以及各种各样的重复考核、低效会议,一直为广大教师尤其是海归教师所诟病。因此,学校应本着便捷、省时、人性化的原则,加速简化和优化各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避免和防止海归教师将源于对日常工作事务的不满上升为对整个政治体制的抱怨。4.落实各项承诺。根据2015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对留学生回国后“再归海”意愿的调查,918个受访者中有68%表示有再度出国的意愿。“海归再归海”以及留学人员环流现象与工作发展机遇、生活环境不适、子女教育以及体制机制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样的案例在高校中也屡见不鲜,“口惠而实不至”成为海归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让他们长期留驻并真正沉下心来建功立业,高校应依据双方订立的口头或书面协议,及时兑现承诺。即便不能一步到位,也应该逐项实施并说明原因。5.建立长效机制。对高校海归教师的政治引领,不能因一时、一人、一事而忽冷忽热,而应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加以贯彻实施。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海归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制定规范有序的管理准则和执行规范,安排专干,按照国家法律和学校有关规定,就海归人员专享的优惠政策和待遇进行跟进和落实。此外,还要制定留学归国人员定期学习制度、民主议事制度、联谊会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把对海归教师的政治引领纳入日常工作,从而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二,引领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方式。政治引领必须着眼于现实环境和具体问题,但前提是要遵循规律、遵照程序。一个基本的流程是: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思考问题——落实行动——反馈信息,中间则贯穿相宜的方式方法。从实际情形看,掌握高校海归教师的思想动态是开展政治引领的基础,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实现政治引领的关键,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推进政治引领的有效手段。1.了解海归教师的思想状况,研判他们的思想动向。政治引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引领对象正确的政治方向,但前提是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海归教师的真实想法,就会使引领工作失去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社会调查就成为开展政治引领首要的和必不可少的环节。鉴于海归教师的特殊性,尤其是该群体中党外人士占多数,所以既要区别对待,又不能过于突兀。对调查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要精心安排,对调查内容和主题的确认要认真论证,同时做到开诚布公、以礼相待、以德服人。可采用直接和间接、正式和非正式、公开和私下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学术讲座、督导听课、慰问谈话等,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捕捉他们的思想变化,把握一些特定时段他们比较集中、突出的思想倾向及其传播强度和影响范围,并作出及时准确的研判。2.解决海归教师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思想是对现实的反映,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消除海归教师的疑虑和困惑,而且可以增强政治引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大幅提升引领效果。在具体的办事规程上,首先要对海归教师现实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整体把握。通常以正式的形式,如召开议事会、安排校领导接待日、派发意见函等,广泛征集他们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诉求,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总结,根据轻重缓急明确哪些是典型问题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再进行验证核实。其次,依照调研的事实和数据及时向海归教师说明问题及成因,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再次,发布可以公开和理应公开的全部信息,使其了解学校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后续实施计划。当然,在聚焦典型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个别人员的引导和帮助、个别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真抓实干的基础上,既要面向一般,照顾普遍;又要兼顾特殊,尊重差异,为实现点对点、人对人的精准化政治引领做好铺垫。3.重视对海归教师的网络阵地建设,提高互联网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与一般教师相比,海归教师的外语优势更加明显,通过网络获取国际资讯的频次更高,受外媒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对此,高校既要正面出击,也要侧面应对。例如,单独或通过组建高校媒体联盟,或者与媒体、政府合作,创建和经营一批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思想深刻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形势与政策类网站和公众号,与各种思潮进行正面交锋,在辩论中展示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突出理性政治的价值。又如,加大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网上纪念和网络宣传,尤其是对具有留学经历的知名党外人士的报道,强化象征性和仪式感,触发海归教师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同时,跳出传统的宣传模式,以对话式、探讨式取代训导式、教育式,以彰显感性政治的效用。另外,链接网上议事与现实议政,将海归教师作为专家库和智库成员纳入正式的组织框架并保持互动和沟通,强化他们的政治效能感。总而言之,通过对高校海归教师的网络对接和网络吸纳,让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情感、中国与外国的比较中感悟和理解中国政治,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信心,从而更好地助力政治发展。

猜你喜欢
海归政治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海归”返乡当“猪倌”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43
新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