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王 莉,蓝水升
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 平,王 莉,蓝水升
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宁夏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笔者对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相关政策法规、获批项目情况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提出了传承、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策略,为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健康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积淀、发展、传承和继承传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充分展示和体现了宁夏人民共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价值思维、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和审美观念。因此,对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笔者对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相关政策法规、获批项目情况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健康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根据国务院2005年1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1]和宁夏自治区人大于2006年7月颁布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件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指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相传继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密切的相关和联系,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技艺和科学价值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价值和文化空间。其主要范围包括九大类,其中民族体育、游艺活动属于一大类”[1]。
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表现特征可以概括为:具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传统性的,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具有体育性,传统文化表现的形式、价值、空间;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存在的价值等特征。因此,结合银川市的实际情况,将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是指在银川境内,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世代代相传继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价值及文化空间,与体育相关的且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
经过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调查和整理,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2005]18号)文件和精神,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行动指南,为促进和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大力宣传和弘扬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思想精髓,我区自2005年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相继制定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及规定办法,2005年7月在全国较早制定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自治区人大于2006年7月颁布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后,宁夏政府和文化厅又相继制定下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宁政发[2007]89号)、《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宁文发〔2008〕92号)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及规定办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为全区、各市和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法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护和依据。
经过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和整理,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银政发〔2008〕)》[3]文件,共有9大项21小项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九大类其中有:民间美术1项、民间音乐3项、曲艺2项、民间戏曲1项、民间手工技艺4项、民间杂技2项、文化空间2项、民间信仰2项、民间的游艺和竞技4项。具体项目名称为:花儿、剪纸、皮影、宁夏坐唱、道教音乐、永宁民歌、银川小曲、二毛皮制作工艺、灵武马氏口弦、灵武羊羔酒、北塔庙会、城隍出府、回族清真寺和民居建筑技艺、纳家户银川庙会文化(民间祭祀)、清真寺回族民俗风情、栲栳、回族踏脚、传统杂技飞叉、小戏法仙人摘豆、回族武术鱼尾剑、民间游戏捉和尚。通过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析、归类和梳理,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特点的划分类别和性质,属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栲栳》、《回族踏脚》、《传统杂技飞叉》、《小戏法仙人摘豆》、《民间游戏捉和尚》、《回族武术鱼尾剑》6项。
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银政发〔2010〕218号)》[3]文件内容和要求,公布了22项被列为银川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11项被列为银川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的名录,其中包括传统音乐类(Ⅱ)、传统舞蹈类(Ⅲ)、传统戏剧类(Ⅳ)、曲艺(Ⅴ)、传统体育、游艺、杂技(Ⅵ)、传统美术(Ⅶ)、传统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9类33项。通过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析、归类和梳理,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类的划分类别和性质,属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羽刀法——申报单位:兴庆区文化体育旅游局》、《舞狮——申报单位:灵武市文化馆》、《民间传统游艺——申报单位:贺兰县文化馆》3项。
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银政办发〔2014〕158号)》[3]文件,其中共有3大类6个项目被列入银川市市级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Ⅵ)有2项目,分别为:《杨氏戏法》、《鞭技》,2项申报单位均为《金凤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传统美术类(Ⅶ),有1项为:《王氏泥塑》,申报单位为《贺兰县文化馆》;传统手工技艺(Ⅷ)有3项分别为:《麻编技艺》、《敬义泰清真糕点制作技艺》、《芦苇烫贴画》,申报单位分别为《金凤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宁夏敬义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兴庆区文化体育旅游局》,通过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析、归类和梳理,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类的划分类别和性质,属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杨氏戏法》、《鞭技》2项。
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银政办发〔2017〕24号)》[3]文件中,共有4类18项目被列为银川市市级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名录扩展项目,其中保护项目名录15项,扩展项目名录3项;包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4类;通过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梳理,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类的划分类别和性质,属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项,《徐氏自然门武术》申报单位为《金凤区徐氏自然门武艺文化工作室》。
截止2018年6月,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通知文件和体育项目的划分类别、性质和特征,将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为3类,民族民间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民俗类中的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的体育项目三大类,共12项,其中“鱼尾剑、飞叉、仙人摘豆、回族踏脚(扩展项目)”已申请成为宁夏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各区县非遗中心不断挖掘、培育、推广、整理,各非遗中心和文化馆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1.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尾剑项目的历史渊源 鱼尾剑是由北方民族大学王樑教授经过挖掘、整理、创编的,于2006年公诸于世。
在伊斯兰教《古兰经》中有一段记载: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为了自由与平等,带领武士南征北战,功绩累累。大天使哲布勒伊来为颂其功,将宝剑“祖勒飞卡尔”殷殷相赠。其后,穆圣幼女法蒂玛年满二八,穆圣为其择婿时,将此剑插入巨石中,立誓:谁能力排众雄,拔出宝剑,便为圣婿,娶法蒂玛为妻。群雄并起,尽智尽力,宝剑岿然未动。轮至阿里,踟蹰上前。其人一心立业,无心婚娶,欲了事可矣,遂使微力,草草而止。岂料宝剑如有神祉,迸然出石。情急之下,阿里惊定然欲复插宝剑于石中,二力相较,金石相撞,剑尖锵然开裂,分成两岔,状如鱼尾。此后,阿里执此剑驰骋沙场,勇猛异常,屡立奇功,被众人赞誉为“安拉的雄狮”。后人为颂扬其神勇,将此剑敬称为“鱼尾剑”,历世纪念。鱼尾剑从此便成为穆斯林尚武精神的象征。
鱼尾剑,剑长1.3m剑尖开两岔,状如鱼尾。柄处略窄的剑印成画面,剑上全部写上《古兰经》文,多挂于穆斯林家中。双尖双刃,尖处宽于把柄处,剑身两面俱刻有阿拉伯文字。剑的护手由低到高,由如鱼脊形状。双手握剑演练,是能更好的体现出动作独有的风格特点。其剑法特点是:刺中带绞、劈中带点、穿中带挑、撩中带抹等动作特点组成。其演练风格特点是:攻中有防,进中有退、实中有虚、剑法变幻莫测。以麒麟步为主要步型,以闪、挪、展、收、拧为主要身法。整套“鱼尾剑”的每个动作紧紧相扣,式式相连,演练起来犹如行云流水之势,不可阻挡。充分的体现出了其剑法招式奇幻,剑风凶狠多变的特色。
多年来,王樑教授专心研究、重新整理、创编的“鱼尾剑”,使其吸收了古之精华,上承武魂,下扬武德,融入现代气息,形成了“鱼尾剑”特色:剑风稳健多变,招式奇幻,摒除凌散,根底稳健,砍刺骁勇,阵式多变,既强健体魄、励练心志,又强调团体协作、众志排险,还具很高武学价值,是中华民族武道文化中精湛武技与精诚武德完美结合的一种。为发扬中华武术精神的同时,为盈实中华武术文化竭力尽忠,贡献绵薄之力,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鱼尾剑”于2006年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集体项目获得表演项目“二等奖”。2007年又进行了深入挖掘、组织、重新编排的武术表演项目《鱼尾剑》,由北方民族大学30名学生组成,代表宁夏赴广州参加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2011年代表宁夏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
4.1.2 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尾剑项目的传承 “鱼尾剑”项目经北方民族大学王梁老师的挖掘、整理与创编,于2006年公诸于世,王梁老师将其鱼尾剑招式传于家族、社会、学校等。家族传承主要传承于女儿王乾菁、儿子王乾龙,使掌握和精通鱼尾剑的招式和技能;社会群体传承主要通过银川市青少年文化宫武术培训班,使青少年学习和了解“鱼尾剑”的招式套路及技术,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鱼尾剑”的文化和技能。学校教育传承主要通过北方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将其“鱼尾剑”技能交给本校武术教师,开设鱼尾剑课程,每学年春季学期开设15个班左右,每班32人左右,480人,使学生们学习和初步掌握“鱼尾剑”的技术和招式,弘扬武术文化,传承鱼尾剑技术。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脚项目的历史渊源 “踏脚”流传于宁夏六盘山腹地的径源县,是当地独有的一种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形式。其起源在民间有“回鹊”“花门”“舞蹈说”“商旅赶牲说”和“武一舞衍变说”几种[4]。
“踏脚”是流传在泾源香水镇园子村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竞技性活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唐“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向波斯借兵帮助其平定叛乱,士兵闲暇时常在军营中表演一种以腿和脚部动作为主并融入武术动作的集体舞蹈来自娱自乐,因其军营门前大多扎有花门,故称之为“花门踏脚”。叛乱评定后这支部队就留在了长安,从此,“踏脚”这一艺术形式便传入我国。宋元时期,踏脚在陕西回族中广为流传。同治十年(1871年),在左宗棠将陕甘起义失败的陕西渭南地区南菜园子村9480余名回族群众强行安插于今靖远县香水镇的园子村。自此这地方土地换了主人,成为一个回族聚居区,“踏脚”也随之传承下来,成为现在的“踏脚舞”之村。
“踏脚”主要是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只起平衡身体、防护遮挡身体的作用以表演踏为主,有单人、双人、多人等表演形式,动作或刚劲有力,或舒缓潇洒,选手身着民族服饰,行民族礼节,极具观赏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踏脚”步法本来有36种,由于各种原因在80年代只有10种,经过多年挖掘整理,现有24种。
宁夏泾源县泾北乡回族集聚的园子村,流行着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踏脚。1989 年后,自治区体委对踏脚进行了挖掘整理,完善套路,修改规则。从1991 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列为表演项目,并在全国第四、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一等奖。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脚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回族踏脚舞是民间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集娱乐、健身、舞蹈于一体。回族踏脚流传宁夏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在农耕文化背景下,从小孩到青年每逢农闲聚在一起表演。它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创造、沿袭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民间娱乐的主要内容。上世纪80年代,宁夏泾源县部分回族农民迁移西夏区兴泾镇,将回族踏脚带到这里。回族踏脚动作有平踏、后转踏等十几种。有一对一,一对二,家庭对家庭。回族踏脚一代代地传承下来,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文有是回族踏脚的代表之一。2009年6月银川市人民政府公布首批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回族踏脚项目传承人为:伍文学(已故)、马文有、马晓明。2018年1月在银川市文化工作会议中,公布了第4批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名单中,回族踏脚传承人马晓明,保护传承单位: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回民中学。
踏脚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传承:(1)结合节庆假日传承。主要利用春节、文化和遗产自然周、古尔邦节、艺术节等节庆假日活动,通过创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脚项目融入武术、舞蹈、习俗等元素,加工、整理、创编以汇演的方式展示给人民群众;(2)结合社区广场传承;通过主题活动、居委会邀请、培训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等形式,在社区、广场舞台等汇演展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脚项目的特点和元素;(3)结合学校教育传承。利用体育课、课余活动、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等形式,通过表演和培训向全校师生展示回族踏脚。
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加大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经济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和传承人的积极性,全心全力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设计和传承上,在各县区文化遗产中心或文化馆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提供硬件和软件的保障。对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推广好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大力度的奖励和激励。
设置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各县区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督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推广,以对各县区的非遗工作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开发市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及官方网站,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统化、科学化和可视化。
利用节庆假日、民族团结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平台,激励各县区非遗中心积极主动工作,设置专项活动经费,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及汇演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认识、接受和喜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论研究,设置相应专项课题或委托高校和各非遗中心合作研究经费,特别在挖掘、开发、推广和传承上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
通过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普基地,提高公众的可见度和体验度,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化、社区化、广场化、公园化、校园化,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社区、广场、公园、学校等体育活动中去,引导大家积极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来,特别是在学校中的普及,如武术、栲栳、踏脚等项目,大力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结合体育文化熏陶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育课堂的有趣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宁夏“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体育非物质文化和民族体育精神,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广场和科普基地。
通过节庆假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定期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演和展出活动,让人民群众现场体验,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化和体验化,达到“人人体验、人人传承”的目标,让大家感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
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和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运用到旅游文化与文化交流建设中,积极创新与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旅游项目、旅游路线,结合地方文化庆典与地方特色弘扬体育非遗项目,例如利用中阿博览会、开斋节、古尔邦节、端午节、劳动节,打造银川市特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赛事,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5],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作用,制作有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影片等,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更多的群众了解体育非遗、认识体育非遗、珍爱体育非遗、喜爱体育非遗,促进和提高人们对体育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认识,提高体育非遗的体验性和可见度,提高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理念和文化的自觉性,发动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体育非遗保护与发展。
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川市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要与国家立法和地方法律法规制定、与地方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全民健身运动、与学校体育教育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体育文化交流、与地方文化节庆节日、特定节庆活动或盛大会议相结合起来进行保护与传承。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银川市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建设文化大市、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增强银川市的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2005,12.
[2]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Z].2006,7.
[3] 季 妍,张 洁.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M].2011.
[4] 王英楣. 宁夏泾源回族“踏脚”的考察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nnic.net.cn/download/.
[6] 李技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及策略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3):110~115.
[7] 宋同顺,刘立英,王一凯.近十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综述[J].中华武术(研究),2016,5(06):38~45..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and Mode of Inheritance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inchuan
WANG Ping, WANG Li, LAN Shuishe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Yinchuan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ingxia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ingxia National and Folk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socialism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ohes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e autho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approved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inchuan City,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healthy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inchuan City.
Yinchuan;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G80-051
A
1007―6891(2018)06―0094―05
10.13932/j.cnki.sctykx.2018.06.23
2018-09-15
2018-10-10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宁夏民族传统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编号:17XTY008);2017年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研究》(编号:2017KY04-01);2018年国家级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1811407041);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银川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状及传承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QJ-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