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格现象的量化研究路径
——评《汉英作格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

2018-03-31 16:47张艳史光孝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汉英构式语料

张艳 史光孝

(1.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 语言文学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1.0 引言

作格现象是跨语言中的常见现象,是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都极为关注的语言现象。郭印教授(2015)所著《汉英作格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一书,“对语言事实的发掘,以及对语言事实背后的理据进行探索两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使我们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作格致使交替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许余龙,2015)。

作格现象有几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1)致使交替动词是否具有相似或共性的语义特征?2)作格交替现象有没有认知理据性和跨语言的稳定性?3)作格交替的特性及其强度有没有衡量的方法?4)作格交替句式与其它句式之间的异同是什么?

以上问题在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Perlmutter,1978;Haspelmath,1993;Burzio,1986;Langacker,1991;Levin & Hovav,1995;Gries,2015;Küchenhoff & Schmid,2015等)。该书从认知功能量化分析的视角,做出了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新尝试。

2.0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六章,其主体内容凝练为以下五个方面。

2.1 厘清术语边界

针对当前作格研究的术语和概念混乱含糊的现象,作者对作格相关的现象进行分类,区分了相关概念,特别是对于文献中往往视为等同的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指出应该予以区分,认为“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深层宾语,既可做及物动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而“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深层宾语,不可做及物动词”。作者同时指出,用“作格动词”这一术语来指代及物宾语和不及物主语两者形式相同的动词并不准确,因为这里涉及的交替现象其实是“通格”现象,并不涉及及物动词主语的“格位”,难怪有学者将ergative verbs翻译成“通格动词”(徐烈炯,1995:221-222)或“施格动词”(金立鑫、王红卫,2014)。可以说,该书采用了“致使交替现象”这一术语,而不是“作格现象”,是更为明确具体的。

2.2 穷尽性考察作格动词

作者针对汉语和英语致使交替现象的研究作了详细梳理,将现行研究归纳为词汇语义、句法派生、认知构式、功能作格等视角,并对每一理论视角方面的研究作了梳理,比如在词汇语义的视角出现了去及物化、反身化、词汇约束、词汇致使化等观点,句法派生论出现了句法致使化和共同基础论的观点,认知构式视角出现了表层概括论、使因链理论、自治-依存观等理论,在功能作格的视角,出现了原子核式识解、中介-过程模式识解、作格动词判定标准等理论和发现。

2.3 构建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改良配式分析方法

该书以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在力动态、认知语法、构式语法、事件域认知模型等理论的基础上,将致使现象(causatives)和反致使现象(anti-causatives)纳入统一的认知框架进行研究。所建立的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兼具动态性和静态性,赋予作格交替动词统一的地位和表征,同时以致使交替动词open为例,对其转喻机制给予解释。在研究设计部分,该书将语料聚焦在汉英语言“窒息”类致使交替现象,旨在探讨汉英语言在致使交替现象方面的异同、特征及其理据。该书的语料统计采用了构式搭配分析方法(即“配式分析”),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改良了测量方法,分别从共同类符指数、共同形符指数、客体形符指数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保证了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在对比分析方法中,采用功能对比分析的合理方法和步骤,有效保证了对比分析的系统性。

2.4 汉英对比研究

该书分别就经典致使交替动词以及“窒息”义语义场的相关动词的结构及其核心语义特征、致事和客体的语义特征、时体特征等方面展开汉英对比研究。作者选取英汉两界公认的两组致使交替动词展开分析,发现汉英致使交替在状态变化、致使性、终结性、施事性、有生性等方面有同有异。作者发现汉英致事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特别是工具和自然力的合法化程度不如英语。动词的三义一体的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动词的致使交替范围受限程度各异,并非所有的状态变化动词都参与交替(郭印、张艳,2014)。就致使性而言,只有具有“发端致使”的特性才可能参与交替。就情状来说,英语中此类动词往往是达成类或完结类动词,而汉语中缺少完结类动词,需要借助“V活动+补语”的手段将活动动词变成完结动词,或者借助时体标记(如“了”“过”)增加结果义来实现作格化。就动词内部结构来说,汉英也存在一些区别。英语中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词均有出现,而汉语则以双词素词为主,单词素词为辅。

在“窒息”义语义场相关动词考察方面,遵照功能对比分析要求的方法步骤开展研究。通过语料分析,揭示了致使交替程度的异同及其原因,阐明了作格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性。作者根据数据结果,将“窒息”类动词分为A类动词(或动词组)和B类动词(或动词组),前者主要有“掐、堵、捂、掐死、勒死、扼死”等,后者主要有“窒息、噎、噎死、卡、呛死、憋死、闷死、淹死”等。作者通过致使性、客体语义特征、动词语义特征、时体特征等方面对比了汉英语言交替特性的异同。 A类动词的外论元基本都是有生施事,B类动词的NP1则较为灵活,往往可以在施事、工具、致事之间转移,具备“可移性”。就客体特征而言,A类动词通常并非受事自愿接受,B类动词的客体以有生论元为主,其动词语义的抽象度受客体论元的生命度影响,呈现反比关系。研究显示两种语言较为明显的交替强度的连续体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原来的作格研究的黑白二分说。就动词语义特征来说,A类动词不含“致使义”,而B类动词兼具“行为义”“致使义”和“结果义”。数据同时显示了交替强度和认知概念的规律性。就动词结构来说,由于汉语双音化的影响,汉语单音节词的交替特性和强度不如双音词,也不如英语。

2.5 组构与致使交替现象相关的构式图谱

该书结合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致使交替现象在构式谱图中的位置。该书指出,致使交替不是黑白二分的是否问题,而是呈连续体分布的多少问题。这种连续体的特征体现在多个层面,就动词来说,体现在动词客体的交替程度的连续体特征。受到客体、致使、时体特征的影响,动词交替性也呈连续体分布。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致使交替程度的不同。该书通过与作格交替相关的把字句、反身动词句、迂回致使句、动结句等几个特殊构式作了分析,探讨了句法语义界面的互动关系。

3.0 特点评价

作格研究是近年来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热点,与同类研究相比,该书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作者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致使交替事件域包括致使行为和致使事体两大要素,其中致使行为包含动态性和静态性两类行为,反致使事件不蕴含外力,能够得到独立识解(absolute construal)。探讨了致使交替特性的认知理据性,并通过压制理论解释了动词的交替性。这一模型较好地显示了构式与动词的互动关系。动词图式与事件域图式互为因果,可相互参照。

其次,在方法上,采用“对比功能分析法”展开对比,保证了研究的系统性。在国内虽然已有许余龙(2005)、刘礼进(2012)等对“对比功能分析法”的理论和应用做过介绍,但将该方法应用到作格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首见。作者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的语言对比分析中,遵循了“观察基本语料—确定可比标准—提出初始假设—分析验证—提出修正假设—进一步分析验证”的思路,保证了分析的系统性和客观性。

再次,作者基于语料库所呈现的语言事实来验证(证实或证伪)语言假设,保证了致使交替性质和强度研究的客观性。该书的语料来源主要有四:语料库、网络搜索、经典著作、内省语料,其中绝大部分语料都是通过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检索得到。该书对于所研究的“呼吸系统”类动词,几乎全部进行了穷尽性分析。

最后,作者在配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了三个计算公式,统计分析动词自身在及物致使句和反致使句中所出现的共同类符指数、共同形符指数,以及共同客体的形符指数。通过客观数据,展现了交替的连续体特征。配式分析是在传统的搭配分析基础上,特别适合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构式搭配分析方法,自2003年提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在西方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郭印,2015)。但是,该方法在中国的推广运用尚不多见。作者能够将该方法运用到英汉致使交替句式的对比研究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客体共形指数公式进行了改良,使之更适合致使交替研究。

该书主要就汉英两种语言的致使交替性展开了量化对比研究,除了研究自身的贡献外,在不少方面还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比如在研究路径方面,作者遵照了“假设—验证—修正假设—验证—分析论证”的对比功能分析思路。这里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语言对比研究是否是探讨作格交替特性的最佳方法。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将对比研究放在类型学研究的背景之下,所得出的结论更具客观性和宏观视野。二是在语料处理方面,由于该书研究要求语言形式和语义特征兼顾,虽然语料主要来源于语料库,但是语料的处理多半是手工逐条完成,这是一项较为费时费力的工作。如何能有效运用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利用统计软件(如SPSS,R等)进行后续研究是值得思考的。当然,诚如作者所言,有效地控制研究变量,保证对比标准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非常重要。

该书还存在一些尚未明确和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问题。比如,该书探讨了动词既能出现在及物致使句又能出现在反致使句中的交替现象,而作格研究本身还涵盖很多其他现象,如范围更广的作格化现象。另外,若有效研究作格现象,仍需对领主属宾句、方位倒装句、双主语句、话题句等作格相关现象进行深入讨论。

猜你喜欢
汉英构式语料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