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六“新”谈

2018-03-31 16:47:19王俊菊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跨文化

王俊菊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0 引言

我国的外语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如今已进入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改革时期(胡文仲,2008)。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适逢中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的转型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宝贵机遇(钟美荪,2015)。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战略规划的实施,对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外语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成为当下外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头戏。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拟从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新模式、新路径和新发展等角度,探讨新时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任务和未来发展之路。

2.0 新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了解党和国家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强调,高等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中国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反映出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对外语教育的质量与内涵提出了新要求,这对推动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姜峰,2018)。因此,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发展外语人才的全球胜任力。这种胜任力不仅是语言沟通能力,更是从多个角度审视、分析、理解、评判并积极回应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还包括要了解不同观念产生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原因,理解差异性对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策略的影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恰当、有效互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梅德明,2018)。与此同时,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的多元目标取向,要求我国应尽快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英语专业的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和各高校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钟美荪,2015)。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更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加强课程建设,通过“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构建多元开放的培养体系(王俊菊,2015),实现“又博又专”培养目标,凸显“多元性、灵活性、自主性”的英语专业发展趋势(仲伟合、潘鸣威,2015)。

基于这样的宏观战略需求,外语教学需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既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国际知识、语言知识,以及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王雪梅,2014),也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立足本土、了解国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外语人才。

3.0 新要求

2017年9月21日,“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陈宝生(2016,2018)指出,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吴岩(2017)认为,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因此要做好“四个一流”的统筹: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事实上,“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陈宝生(2018)指出,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用好增量,建好新专业;盘活存量,升级优化原有专业,把人才培养的“四梁四柱”立起来。林蕙青(2016)也指出,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使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有机统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中国的外语学科正处在从工具性、应用性向人文性和创新性转变的历史节点,“双一流”建设任务对外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基于这样的战略背景,外语专业要为 “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做贡献,按照世界一流的英语专业标准来建设(冯光武,2017)。外语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国别区域研究、全球知识构建方面积极作为,引领全球外语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实现内涵式发展(姜峰,2018),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和手段凸显高校重要使命在外语学科中的体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彰显外语优势,在传递中国声音、建构中国话语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体现外语专业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0 新标准

新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国家课程标准》是外语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作为专业的准入标准、建设和发展指导标准以及专业质量评价标准,新《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外语类专业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或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仲伟合、潘鸣威,2015)。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和专业教学定位的差异性,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分类”,满足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促使不同层次的专业、学科和高校有差异地实现匹配协同发展,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会有各自的侧重,在制定各自的学校标准时,不仅要满足基本标准,还要充分考虑相应行业的社会需求,两者综合细化,从而衍生出“学校标准”(钟美荪 ,2015)。

与此同时,外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既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又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既要与国际前沿接轨,又要保持中国特色(仲伟合,2015)。而英语专业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其专业核心要素是语言、文学、文化,需要突显人文属性和人文通识教育,强调厚基础、宽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仲伟合、潘鸣威,2015)。目前,外语人才的“多元培养、分类卓越”的理念已在学界达成共识。“多元人才观”指导下的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为复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更大的空间,彰显外语教育的人文价值,弘扬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张珊,2017),进一步强调英语专业人才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还要凸显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创新能力(仲伟合、潘鸣威,2015),实现突出类型、分类卓越;突出层次、分层卓越;突出特色、分校卓越的目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的各类外语专业人才。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各校英语专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制定课程体系。显然,未来中国的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将具有多层次、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面对多元需求,英语教学也应树立人才培养的“多元观”,培养不同特点、不同专长的高素质人才(王俊菊,2015)。在这样的前提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体现外语学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还要凸显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重要性,与区域研究相联系,满足市场的需求(文秋芳,2014)。

5.0 新类别

新《国标》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的专业设置出现了英语类专业这一新概念,英语类专业由英语、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组成,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各有异同,体现了不同的专业内涵和特性。

专业定位方面,英语专业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仲伟合、潘鸣威,2015:116)。商务英语专业是以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国际商法)学科等为基础,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学习与实践、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王立非等,2015)。翻译专业是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下属专业,以汉语(母语)为A 语言与以其他语言(外语)为B语言相互翻译的专业(仲伟合、赵俊峰,2015) 。

培养目标方面,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王立非等,2015:298)。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仲伟合、赵俊峰,2015:292)。

培养规格方面,三个专业分别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应系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英语语言知识,熟悉英语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基本情况,掌握语言学、英语文学、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高尚品德、人文与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 敬业与合作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健康的身心;应掌握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应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翻译专业学生应具备语言敏感性和良好的语言机能,具备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意识和抗压能力,具备责任感,诚信、知礼、客观、谦逊,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百科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应具备语言知识、翻译知识、相关知识及百科知识。

对比上述三个专业,可以发现,英语专业是传统专业,其定位传承了传统内涵,以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要素,凸显通识性,注重思辨和研究能力培养,强调厚基础、宽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商务英语突出专业的复合型、交叉性和应用性特点,把外语技能训练和商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强调外语与商务的复合以及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翻译专业强调双语能力培养,定位强调汉外双语的口、笔译能力,把语言能力、口笔译能力、中外双向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人才特色,强调行业和专业领域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王立非、葛海玲,2015)。

6.0 新模式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英语专业要回归学科本位,坚持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蒋洪新,2018),需要克服同类专业简单复制、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高端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仲伟合,2015;钟美荪,2015)。为此,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元化,充分体现分层、分类的培养理念。尽管学界对人才分类尚未完全达成一致(胡文仲,2008;张绍杰,2010;文秋芳,2014),但从多元人才观的视角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分为精英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等,并通过不同层面动态呈现。

第一,精英型面向世界培养人才,强调人才的高端性、国际性和引领性,突出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全球胜任力”(梅德明,2018),属于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这类人才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全科知识广博,知识结构完善,具备创新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强,了解并熟悉国际事务运作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具备较强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曹德明,2011;胡文仲,2014)。因此,高端外语人才能在多国语言文化中游刃有余,在国际组织中胜任高级职务,出任高级外交官,服务于跨国合作企业等,是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完成的时代重任(戴曼纯,2016)。

第二,通识型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突出培养目标的稳定性、基础性,强调人才的高水平、可塑性和通用性,要求学生在精通语言的同时,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潜移默化地将学生打造成具有高尚人文情怀、能够胜任多种领域工作的通识型外语人才(蒋洪新,2014:460)。此类模式在我国有较悠久的历史,具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重在通识教育和全科性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的“宽口径”、“厚基础”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吸纳知识的能力,强调文化感知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复合型面向行业培养人才,还可细分为“复语型”“外语+”“+外语”等类型,强调培养目标的开放性、嫁接性、交叉性、拓展性,重在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复语型”要求学生至少精通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出众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或“+外语”强调融合贯通,综合外语与新闻传播、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优势,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际法律人才、国际金融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戴炜栋、王雪梅,2016:6),通过融会相关国别、区域知识,担负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第四,应用型面向职业培养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动态性、灵活性、可调整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始终以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适时调整,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以翻译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外语进行较为复杂的听说读写等活动的语言交际能力、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经过专业训练后能够胜任时政新闻类综合性文本和一般难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专业文本的笔译;经过专业口译训练后,能够胜任工作交际、商务会谈、社区事务等场合一般体裁的对话口译工作(仲伟合、赵俊峰,2015:293) 。

第五,创新型面向市场培养人才,是外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创造力。这类人才首先具备过硬的外语语言技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还必须具备进行创新活动和实践所必需的创新素质(文秋芳,2002)。就内涵而言,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其中创新知识包含专业外语知识、第二外语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百科知识等;创新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综合能力等;创新个性由质疑精神、求知欲和思维方式构成;创新品质由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政治素质构成(陈新仁、许钧,2003)。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将技能与内容相结合,在人文教育与技能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胡文仲,2014),同时还要处理好语言知识与技能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王巍巍、仲伟合,2017),造就德才兼备、博专结合、厚基强能和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人文精神、外语特长的优秀高素质人才。

7.0 新方案

陈宝生(2018)指出,高等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阶段英语类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新《国标》中的第五部分“课程体系”分为“总体框架”与“课程结构”两个部分。总体框架规定了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相应学时要求;“课程结构”要求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 ”五个部分来构建符合专业自身特色的高校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既要夯实英语类专业人才的语言基本功,又要彰显“又博又专”的人才特色(蒋洪新,2014)。笔者认为,各高等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国标》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密切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从“升位”“增位”“占位”“补位”等角度制定并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英语专业建设的分层卓越、分类卓越,体现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首先,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升位”。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因此,公共基础课程部分需要开设国家统一规定的必修课程和英语专业增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旨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增位”。专业必修课程涉及语言、文学、文化等基础性内容,旨在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促进跨文化沟通,奠定学术研究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全面强化素质教育。因此该课程模块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功底,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第三,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占位”。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语言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特色模块等,旨在拓展学习领域,凸显专业特色。该课程模块可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均有所涉猎,也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概要类的课程,弥补学生的知识短板,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成长为又博又专的国际化人才。

第四,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的要求要“补位”。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习和见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完成调查报告、毕业论文、创意写作、翻译作品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8.0 结语

《新国标》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注重质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能够团队合作、创新突破,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的21世纪本科教育的四个目标为掌握知识,磨练能力,培养责任感和自适应学习。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更需要加强专业的现代化建设,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分类培养、分层优化 、特色并重”的建设理念,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树立新目标,力争新突破,实现新发展,积极构建开放的培养体系,培养多元外语人才,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