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斌 田海龙 苗兴伟 向明友 秦洪武 马文
(1.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天津外国语大学 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3.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5.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6.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想谋划改革,使我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迈入崭新境界,熔铸成中华民族自强奋进、逐梦前行的时代精神。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
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更为密不可分,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解决人类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如何从话语研究的视角解读和阐释中国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华文明,推进我国话语研究事业在新时代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外交流工作大局,是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机遇。
在2018年山东社科论坛“当代中国话语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以及山东大学马文教授,围绕“话语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就“话语研究的社会责任”、“话语研究的问题意识”、“话语研究的理论探索”、“话语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苗兴伟认为,话语研究本来就根植于社会,因此话语研究和语言学家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体现在话语研究过程中要思考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等方面,即进行话语研究必须要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语料进行充分的观察,然后从社会、认知、功能的角度对语料进行合理的阐释;二是要提高理论上的修养,即要为语料的阐释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理论修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发现语言背后隐含的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作用。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中,“起跑线”这个词以“词汇化”的技巧预设了人生有起跑线,而且起跑线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但人生有起跑线吗?如果有的话,是孩子出生以后就有起跑线了,还是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起跑线?这些都是批评话语分析给我们带来的反思。再比如,很多人听到“我经常帮助妻子做家务”这句话,都会觉得“我”是个好丈夫,这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但我们仔细挖掘一下,会发现“帮助”一词蕴涵了“家务本来就应该由妻子做”这样的含义,而“我”只是“帮助”而已,这就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揭示出来的与性别有关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话语研究要立足于语言本身,从语言现象当中,通过分析、阐释找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难以观察到的现象。
向明友认为,语言的社会性是不可否认的。虽然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当时只是注重了语言系统和体系的构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体系研究的更加深入,针对话语的研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近几年,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深入思考语言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语言学家具有社会责任感,而用话语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就是这种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田海龙认为,现在关注和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这是由于社会发展到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我们的语言使用和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机构的关系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学者,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话语上,应当深入思考语言学的研究更好地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语言在社会各个领域里的作用。
在回答有关话语研究如何促进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时,苗兴伟认为,批评话语分析最初的目标是提高我们对话语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话语并不是单纯的说话,其中暗含了权力、思想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Fairclough(1992,2013)为代表的批评话语研究者提出,话语分析除了提高民众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揭示西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从而引发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现状,并将其称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成为基本的研究思路。比如,前两年我针对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进行了话语分析,探讨中国梦是如何构建的。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人民,中国梦蕴涵的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待,有关中国梦的话语分析和研究结果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促使中国人民以更为饱满的姿态追求未来的美好生活。这就是话语研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当然,话语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时不是那么明显,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我们通过批评话语分析,一步一步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Halliday(1978)很早就提到过,语法本身不是功利的,但人类的语法是功利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比如,生态语言学就是通过分析话语中的表达方式来解读人类是如何对待自然和我们的生态系统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语言开始,去改变我们的意义诠释,然后促成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最后达到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的。所以,话语研究促进社会发展并不总是革命式的,很多时候是循序渐进的。通过提高人们的话语意识,让人们关注到某些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就慢慢往前进步和发展了。
在讨论话语研究的社会责任时,各位专家都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当做话语研究的重要出发点。辛斌教授认为,话语研究必须有问题意识,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新的挑战,新的问题,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去解释、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课题来源。例如,最近一段时期,话语研究关注了危机事件的处理问题,尤其是危机事件中的外宣话语研究,对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通俗一点说,话语研究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在理论上我们要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开拓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所谓“立地”,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接地气,要把话语研究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才能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马文教授非常赞同辛斌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近几年话语研究逐步从宏观理论探讨转移到更为细致的问题研究上,我们除了要继续努力在理论构建方面做出贡献,还可以分析一些行业和机构话语,促进他们的有效沟通,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现在看来,话语研究跟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话语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例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而社会上常见的医患冲突以及医患关系的恶化明显与习总书记的思想不符。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可以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辅助性策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话语分析来给医生和患者找到更有效的沟通途径,达到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从而实现社会文明的总体进步。再例如,我们通过话语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热线电话的效率,使政府公共热线在回答市民询问的时候能更有效地回答市民的关切,同时又能维护政府形象。我们处在这么好的时代,话语研究迎来了新的机遇,立足于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话语研究大有可为。
秦洪武教授认为,当前对中国来说,话语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话语走出去的问题,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话语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起先头兵的作用。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把书运出去,那样走不进他们的心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中国话语取得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体系。比如,曲阜师范大学把儒学研究和传播学结合起来,致力于通过通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述方式,促进儒学在海外的传播,尤其是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为中国话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在话语研究的理论探索方面,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话语研究必须依托于语言学理论,要在理论创新方面加大力度,这样才能更好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向明友教授认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虽然在传统语言学理论创新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但在话语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方面面临较好的机遇,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西方语言学研究经历了历史语言学的发展后,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指引下,围绕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对语言展开了共时研究(De Saussure,1966)。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语用学的兴起,学界逐步把注意力集中到言语研究上,并从认知、社会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诸多探讨,形成了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等不同的流派,但本质上同属于话语研究范畴。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在对语言的系统研究方面,与西方相比,我们起步晚,落后比较多,但对言语的研究方面,我们在话语研究方面进行理论创新还是非常有希望的。近几年我国大陆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稳步增长,很多在理论创新方面都获得了突破,这对中国的话语研究是极大的鼓舞。我本人也尝试在经济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方面做了一点尝试,相信会为话语研究的理论探讨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
辛斌教授认为,话语研究的理论探讨要考虑话语的建构作用,这种建构作用既反映了话语的工具作用,又反映了话语的屏障作用。人的认知能力至少受两种屏障的制约,一是我们的身体构造;二是人类的语言。身体构造的制约比较好理解,比如人类的眼睛看到的颜色和动物眼睛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耳朵听到的也是不一样的,20分贝以下的声音我们基本听不到。话语的工具作用我们比较熟悉,但话语的屏障作用很多人缺乏了解。人在一周岁之前这一阶段叫镜像阶段,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一周岁之后开始慢慢掌握语言,社会化也就开始了,话语的建构作用也就开始体现出来了,人要接受语言的制约和建构,接受语言约定俗成的用法。关于这一点,老子的《道德经》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都对此进行过论述。人类的语言不同,对世界的构建也就不同,所以,不同的语言文化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我们的话语研究在理论探讨时必须要考虑这一点。明白了这一点,就真正明白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不同的文化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真正内涵,也就真正明白了话语理论创新的导向是什么。
向明友教授为辛斌教授有关话语建构的理论探讨提供了例子说明。向明友教授认为,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事实往往是话语构建的事实。例如,有关叙利亚的化武问题,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我们所有有关叙利亚化武的信息都是通过话语构建出来的。那么,叙利亚化武问题利益各方提供的各种版本中,到底哪个话语构建出来的是真的呢?真的很难说。因为不同的话语构建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权力更大的利益集团往往更有话语权,所以话语分析往往与权力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权力更大一方通过话语构建出来的事实往往会被认为是主流,而权力弱势一方的观点则往往被认为是非主流。所以,话语研究的理论不是现代主义一分为二的简单对立,而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建构主义思想。
专家们一致表示,话语研究除了要把理论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以外,还要立足语言本身,通过分析和阐释语言现象,找到话语背后隐藏的意义。
秦洪武教授认为,话语研究可以从语料库的视角进行,采取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问题驱动(problem-driven);二是数据驱动(corpus-driven)。问题驱动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意识,要先找到一个社会问题,然后再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去阐释、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之前很多汉学家、传教士也试图把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他们常常采取纪传体的体裁,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概括,跟历史记录比较相似。但事实证明这并非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把文化传播和话语结合起来,回到文本中,通过话语分析文化。例如,我最近的研究问题是儒学在海外的传播,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我搜集了从17世纪末到2010年与儒学相关的文本,采用话语研究的方法,如批评话语分析、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Martin提出的积极话语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儒学在英语国家传播的问题。第二种方法,数据驱动,与问题驱动不同的是,在我们对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时,我们没有预设的前提,而是通过分析语料,找到其中的规律性,将语料分成不同的种类,发现问题后,再考虑使用什么样的理论进行研究,这就是数据驱动的方法。
辛斌教授认为,在通过问题驱动进行话语研究时,要特别注意在选取社会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所选取社会问题的社会意义、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例如,之前出现的牛奶三聚氰胺问题,从话语分析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就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研究可以从话语的维度阐释该事件的社会影响,从而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的借鉴。
苗兴伟教授认为,话语研究在方法上要注意建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区别,要注意它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视角上的不同。实证主义强调有一个本质意义的存在,而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流动性,意义并不确定,认为语言符号是对意义的一种编码,意义存在于话语的建构过程里。我们选择不同的话语,就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分析文本中蕴涵的社会属性来解释文本中建构的意义。
秦洪武教授非常赞同苗兴伟教授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话语的这种意义建构功能,才需要我们通过话语分析,来解释话语所建构的具体意义。话语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沟通交流的手段;二是一种阐释机制。语言学研究可以关注传统研究视角下的音素、词素、句法、语篇结构等等,即通过科学的描述,寻找语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就是典型的例子。但除此以外,语言学研究还应该考虑语言的社会功能,即它的社会意义,就是我们一直讨论的话语建构出来的社会意义。我们分析语言的时候要考虑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说话的场合等等因素,这就是话语的社会功能分析。如果再深入一点,我们要分析话语本身所阐释的理念、信念、价值观、文化观等,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话语在表述某些理念、价值观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表述方式,这就是话语的阐释机制,是需要通过话语分析解读出来的。 所以,通过分析过去的话语,我们可以再现过去某些事件的情境和社会状态;通过分析现在的话语,我们可以解释、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而且我们对过去、现在话语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些有效的话语使用方式,对未来有所启迪,这就是话语研究的方法,也是话语研究的价值所在。
六位专家普遍认为话语研究者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话语研究者更需要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使话语研究既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又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解读和阐释中国社会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不懈努力。
注释:
① 2018年5月5日-6日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2018年山东社科论坛“当代中国话语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特别设置了“新时代话语研究的应用与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海龙教授主持了此次讨论。本文在本次讨论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作者的署名以研讨时的发言顺序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