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美丽中国

2018-03-31 14:59金瑶梅
社会科学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特色

金瑶梅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坐标进行了重新设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新时代、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状况,将“美丽”增添为我国致力于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诉求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落脚点及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远景来勾勒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本色与初心。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无论是建设美丽中国,还是坚持绿色发展,都表明了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心。

我们对“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渴求,恰恰从反面印证了现阶段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当下全球范围内蔓延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少数人群对世界末日的担忧不再被讥讽为超前判断与过度恐慌,严峻的生态环境现实倒逼人们不得不超越自身作为“个体”的限度而置于“类”的高度,用更长远的目光、更宽阔的视野对工业文明所具有的一切显性与隐性的弊端及其最终发展边界进行理性地考量、评判。当然,这一理性考量、评判的前提条件是充分肯定工业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代替农业文明所凸显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最终的指向是用更加具有历史合理性与先进性的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中坚力量,亟待我国破解的时代难题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一方面积极利用以资本的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的一切优秀发展成果,以弥补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大峡谷”带来的物质基础的薄弱性;另一方面努力驾驭、熟练掌控具有无限扩张本源性逻辑的资本,以实现从人与自然的冲突范式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范式的转变。毫无疑问,这一难题的破解将全面开启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绿色现代化之路,并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效应。

一、生态危机的历史动因

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结构性危机,是资本逻辑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18世纪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肇始于认识论领域的变革,即对西方近代哲学两大认识论原则——主体性原则与理性原则的重新阐释:主体性原则演绎成人类中心主义,理性原则嬗变为工具理性。人们不再满足于伫立在星空之下,用无尽的哲思展开想象来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此类终极性追问,而是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用自己的行动来野心勃勃地探索“世界是怎样的”及“我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机器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工业文明以席卷一切的姿态代替了人类历史上曾经跨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的农业文明。恬淡安逸、弥漫着一派田园气息的农业文明仿佛是一位自得其乐的老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晨曦暮霭中享受着慢节奏的岁月静好,而在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孕育出来的工业文明则充满着活力,犹如一位干劲十足的年轻人,热衷于各种发明创造,用以改变周围的世界,两者有截然不同的理想追求与生活旨趣。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讲,快速前行的工业文明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可谓空前绝后。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事实如此,当人们在自身创造的工业奇迹面前自豪不已之时,却忽略了被工业文明的华丽面纱所遮蔽的另一个阴影——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形成和快速发展直接催生了生态危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当今时代人们正在准备迎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生态危机就如同一个不死的幽灵在全球四处游荡,尽管全球很多国家都早已采取了生态保护措施,但是这个幽灵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大,不断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自然界,越来越脱离人类的掌控,成为人类的梦魇。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从哲学维度进行反思:为什么主体性原则单向度发展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变得更加宜居?为什么理性原则发展为对只注重效益核算的工具理性的近乎“一边倒”的推崇,而不是发挥人类成熟的理性思维能力所具有的内在丰富性、预见性使自然被人化得更加美好?生态环境现状的严重性使我们变得日益焦躁不安,我们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困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双向的背离: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的满足感正日益消解原初意义上具有的对自然家园的归属感、依恋感;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承载能力也正在逐年下降,几乎达到了临界点。因此,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构,更意味着人类自身“凤凰涅槃”式的重生。有国外学者指出:“我们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与地球的生命组织交织在一起,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破坏,那么,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也同样会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1]

实质上,导致生态危机泛化的深层次原因是资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居于核心位置。资本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利益最大化的无限度追求,对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的沉迷,其不断实现自我扩张的过程必须以不断生产的商品为载体,而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以自然界原材料的永不枯竭为预设前提,可惜这种预设迄今为止只能停留在乌托邦式的幻想层面。资本的贪婪本性使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产生了日益强烈的碰撞。对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左翼学者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他们将全球蔓延的生态危机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大量消耗,同时也将对资本贪婪本性的批判与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密切联系在一起,尝试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西方左翼生态运动的领军人物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指出:“关于自然的知识与对资本主义的限制,再加上超越资本主义的各种方式方法,已经成了一件关乎人类幸存的事情。”对于我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离不开资本的运营,但是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在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资本的贪婪本性进行一定的限制,即如何既利用资本又驾驭好资本,是一个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探索的时代课题。

二、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美丽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弥漫在中国大江南北的雾霾逼迫正以高铁速度往前发展的我们必须放慢前进的步伐。除了人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大气污染,那些不易察觉的土壤与水质污染则更加让人忧心忡忡。此外,我国气候的异常现象近年来也不断频发。例如,我国夏季的温度在不断上升,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在夏季出现持续高温现象,最高温度达到40度℃,不少气象台发布了红色高温预警信号。国家气候中心评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23日,我国南方出现持续高温现象,高温范围覆盖13个省市,面积达138.2万平方公里,40℃以上高温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上海及浙江等多地突破历史极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我国的生态问题积蓄已久,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感慨我国的生态治理任重而道远。多年快速经济发展埋下的生态恶化的祸根完全有可能一夜之间毁掉我们所有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2]如果我们无法解决或缓解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受到重创,难以实现永续发展,也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糟糕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人们幸福指数的下降,幸福指数的下降又会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过程中丧失优越性。这两个方面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相悖。

伴随着一系列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理论层面的应对方案相继出炉,实践层面的各项措施也开始有条不紊地贯彻落实。其中既包括顶层设计方面的相关考虑,又有深入群众的绿色发展教育,大型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热播,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使“绿色发展”以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高度进入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视野,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化了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有力保障——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可谓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体两翼”,两者的最终指向是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效进行了概括:“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3]这一全面回顾促使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常态,而是暂时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失去信心或抱着悲观失望的态度。

文本的高度凝练来源于实践的大获成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生态环境危机的应对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国际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不包括水电)同比增长14.1%,其中,中国超过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截至2016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量和太阳能累计装机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下降。中国政府已经承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在2020年达到15%,在2030年将达到20%左右。另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使用的电动汽车已达200万辆,为了达到《巴黎协定》规定的全球气温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到2040年全球将需要6亿辆电动汽车,而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领跑者,2016年中国销售电动汽车33.6万辆,几乎是全球销售总量的一半。此外,中国在全国各地实施新能源开发、加强水资源治理、倡导低碳出行等。比如,开展生活“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实施城市雨水管理新理念。又如,以浙江省为例,通过提倡“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大举措,为全国的水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再如,提倡自行车出行,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目前共享单车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为人们低碳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城市的绿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结合东部、中部及西部各个省的实际情况,打造富有生态特色的省市品牌,已经成为了国家制定相关方案措施的趋势。2017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选取了江西和贵州这两个省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江西与贵州两个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必然会取得成功,到时由点到面,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的相关经验,使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自己的地方特色。江西与贵州两个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出台,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绿色发展由理论层面走上了实践的道路,由此可见,从观念的变革到实践的创新着实不易。

以上情况说明:在当今的中国大地上,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架构正在逐步完善,绿色发展的进程正在往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全面铺开,绿色行进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使美丽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

当下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们对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的诉求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在如此重要的“后十九大时期”,人们不禁开始思考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全面决胜小康的冲刺阶段获得后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才能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来彰显内在的张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创新来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绕不开当今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生态环境问题。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有力举措,其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当作人类身体的延伸来看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然界,使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更加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此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应当体现为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而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作为资本主义大工业迅猛发展的见证者和富有远见的卓越理论家,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自然及劳动等问题。恩格斯也在其《自然辩证法》中论述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注重在保护自然、珍爱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地认识自然界、改变自然界、美化自然界。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通过这种继承与创新,使我们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更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新,实现时代化、中国化,更好地指导当下正在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内涵。绿色发展新理念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提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最高理论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包括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论、绿色发展新理念及美丽中国等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生成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变迁密切相连。虽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生态问题,他们的治理模式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我们既不能照搬国外的生态治理经验,又不能为了预防生态危机而主动放弃工业化发展。毕竟目前我国的发展还处于“现在进行时”,不像西方后工业国家那样是“现在完成时”,在一个充塞着“弱肉强食”自然法则的现实世界中,放弃发展意味着甘心落于人后,这必然会威胁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换言之,我们可以在生态治理方面向西方“取经”,但是取什么样的“经”选择权则在于我们自身。在此过程中,还应当对西方世界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口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做法保持高度警惕。

第三,提供了全球绿色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一个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要想完全抽离于世界形势之外也是不大可能的。在全球协同绿色治理日益紧迫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打破地域限制,走出民族狭隘性,共同缔造国际绿色治理条约势在必行。可以从一系列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看出这方面的端倪,“生态责任共担”已经被各个国家所承认。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破解时代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向来追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模式,人对自然的尊重之意、感激之情是中华传统文化论及“天人”关系时的理论逻辑起点。或许话语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我们不难做出合理的推断:“美丽中国”的情结在以审美情趣著称的中国先哲们心中早已存在。由此可见,当下我们对“美丽中国”的诉求完全符合中国古人的思维轨迹,这便是传统的延续。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基本上顺利地完成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转型。正在向世界舞台中心靠拢的中国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缓解全球生态危机为己任,为全球绿色治理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样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必然是不容世人小觑的,因为它们以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为现实依据,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斗志与信心为指导实践的魄力。

第四,开辟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生态与发展问题的新路径。众所周知,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快速发展”与“生态恶化”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死结,如何打开这一死结,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吸引了很多国家的目光,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将目光聚焦于东方社会主义大国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无论从工业化之前的薄弱物质基础、众多的人口及复杂多变的相似国情出发,还是从同样遭受西方生态帝国主义的盘剥与压榨出发,或是在全球工业浪潮的冲击下对现代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共同渴求方面,中国的生态经验与绿色发展道路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更为宝贵,更有借鉴意义。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国打开“快速发展”与“生态恶化”这一死结的正确方式,开辟了发展中国家把握好发展与生态之间平衡关系的新路径。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充分发展、长远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势必将由地域性的存在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可供借鉴性将越来越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已经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旦以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为榜样,则容易寻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发展模式,而一旦照搬欧美模式,则容易丧失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独立性,陷入各式各样的“发展陷阱”而无法脱身。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美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具体而言,绿色发展的核心旨趣是催生人们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这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响应当下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召唤,而是通过发展理念的改变和发展视角的拓展及这一变化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使环保内化为每个个体的迫切需要,基于这一需要,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绿色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社会层面来讲,洁净、宜居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提升的必要条件;从个体的层面上来讲,绿色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当然,坚持绿色发展的最终指向是构建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在绿色发展的实践层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对我国当前的生态难题的破解将更加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的深入发展,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揭开更加华丽的绿色篇章。

[1]布赖恩·巴克斯特,曾建平.生态主义导论[M].重庆出版社,2007.3.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23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17.5-6.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