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认识及其消极影响哲学反思

2018-03-31 13:29段坤言
社科纵横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文化

段坤言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精神需求。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理论,而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适宜人们生活需求而转变,开始具有消费性,文化消费进而演变成商品出现,逐步形成大众文化。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增多,大众文化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对人们在自我价值实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很大影响。

一、文化及大众文化

(一)文化的认识

文化是什么?不同的学科对其的解释和定义各不相同。关于文化的概念,英国文化研究奠基人之一的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除自然科学之外。‘文化’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上被使用:艺术及艺术活动(文化意义之一);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文化意义之二);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文化意义之三)。”[1]

关于文化的研究,文学家、艺术家多关注于艺术;社会学家倾向于用“社会化”来表述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特质;历史学家则更注重文化的发展过程。哲学作为一种高级统筹,要钻研其根本。文化是社会历史范畴,它概括了人类社会一切时代的文化现象,并不是局限于威廉斯所说的文化意义中的其中一项。哲学将文化全面概括起来,而不是将其单独看作一种艺术活动、习得的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种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文化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文化范畴概括的是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的不以地域、民族、时代为转移的一般性东西,是任何一种历史的具体的文化形态都不可或缺的那些因素。”[2]

(二)大众文化的认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文化消费现象,即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抗》中,主要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新近涌现的,一种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往往是借助于大众化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里,网络超过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这种途径所传播的文化,迅速、简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需求,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所谓的城市孤独感和迷茫。

大众文化最先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通大众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对于精神世界的一种自我追求。有西方学者提出,大众文化是一种世俗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主流对象摆脱了传统的学者精英而向普通市民转化。文化的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上流社会,普通受众对于文化的质量和需求也随之增大。

大众文化不同于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主要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形式所形成的文化消费现象,它更具有通俗性和包容性,更容易让普通大众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与之同时产生的是大众文化的批量复制和文化消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大众文化中所提及的世界更注重于“小世界”,人们为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只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追求过于简单化和物质化。大众文化是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大众文化是都市大众快节奏、高效率生活中的一种消费品。

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的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大众文化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较为显著,这里主要从消极方面来谈大众文化的影响。一是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宏观影响;二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就是微观影响。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大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所反映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了人的本质和发展。文化即人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上阐述文化与社会和人类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大众文化在中国兴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各种传播途径增多的结果。大众文化关注的侧重点多是以轻松快乐为基调,用以满足大众放松和娱乐消遣的需要,缓解大众身心疲惫,但是缺乏深度和思想内涵。

大众文化的兴起象征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是思想解放和文化生活丰富的标志。文化的生存者和消费者不再是极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理念,开始接受新理念和新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人们更快地摒弃腐朽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现代意识。

大众文化具有现实的娱乐性与消遣性,这种特质让大众文化变成追求即时情感的轻松表达的一种务实的文化精神。“无功利性”和“审美趣味性”被用作界定大众文化的价值基点和美学水准。大众文化本身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最初的“无功利性”开始改变。一些媒体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博取关注度和知名度,竭尽所能迎合大众需求,大众文化产品被功利化侵蚀,导致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点日益突出。人们通过大众文化所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特别是网络世界,来宣泄和释放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可与此同时,人们的很多负面情绪被放大,当某些特定的情绪被放大,且引起部分人的共鸣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会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当代大众文化模糊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人们从实践中得来的一切认识都被大众文化所接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文化,审美的低俗化和娱乐化日益明显。文化娱乐变成占据市场的主要因素。

(二)对个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归宿,大众文化冲破了原有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模式,使得审美通俗化和多元化,文化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性”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有效地实现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统一。

大众文化受众广泛,使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人们在这种文化中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来消除在都市生活中的孤独感,也极大程度地发展了人的个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准绳。而人们从大众文化中所得到认同感,更容易让人们进入某个团体,继而来扩大自己交际范围,同时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大众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人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容易随着流行趋势改变而不停改变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久而久之,在面对人生追求和人生选择时,容易迷茫和随波逐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会被激发,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大肆宣扬所谓的正义,而往往伤害了真正的受害群体。从而改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态度。

大众文化在利益驱使下,盲目追求娱乐性和趣味性,从而导致人们的审美出现谄媚性,即流行什么就欣赏什么或者追求什么。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忽视自己本质的追求和理性。面对社会现象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地去迎合大众的思想,从而引发其他类似于道德绑架等社会现象的产生。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被动地接受大众文化中所传播的内容,甚至直接吸收现成的文化产品,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大大降低了人的自主能动性。盲目地追求大众文化中的流行趋势,个性张扬,实际上是在认识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物质追求的丰富性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这是大众文化在社会影响和个人影响中所存在的问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变成了对于利益多样化和文化模板化的追求。

三、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哲学反思

(一)大众文化对人与社会关系影响的反思

大众文化不同于“市民文化”,后者来源于市民社会,是市民阶级兴起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而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环境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问题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社会存在问题得到更迅速更广泛的关注,人们所需求的公平、正义和权利都能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呈现出的问题是,部分大众在面对大众文化中所显现的利益诱惑时,会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为利益所驱使而伪造虚假的信息或夸大事实真相,以博得同情,谋取自身利益。致使社会同情心和社会正义感开始失衡,让唯利是图者有机可乘,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开始降低,甚至在有些问题上有向反方向转变的趋势。

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为媒介,而大众传播是社会舆论的载体。社会舆论是社会的合意,也是一种社会控制。个人所构成的受众是社会整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舆论会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主观性会增大,当量变达到质变时,大众文化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会变成对社会的危害力。

文化消费是一种商品,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大众文化必然受到经济的制约和束缚。张扬个性和猎奇心理,是大众文化在利益影响下所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是盲目地追求独特或者选择大众视野中的所谓的独一无二,从而失去原有的自我个性,选择当下的流行方向,来决定自我发展模式。个人崇拜是这种过度张扬个性的必然结果,而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成功个案,更容易引起对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崇拜感。这种崇拜感会将大众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向社会的主流思想,从而导致人们对社会主流思想的错误认识。

(二)大众文化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反思

大众文化对于舆论自由的容忍性和个性追求的过度性,使得人们误将社会舆论的某些自由,当成了人类的自由。将过度张扬个性,认为是个人自由实现的一种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价值即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离开创造价值的活动就谈不上人的价值。”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得部分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定义并不明确,将价值的界定变得模糊。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做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最终会导致人在社会关系中无法实现自我应有价值,甚至还会有向错误方向发展的趋势。

“价值评价是主体的观念活动,是主体对于价值对象的价值功能的判断。”任何评价都有其标准,“人的价值作为一种主体性价值,它的尺度就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实现和提高了人的主体性。”而大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对于新颖和不受约束的追求,形成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盲目崇拜,对自我界定自由的盲目推崇。实质上,是大众文化的文化消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标准化和模式化,导致人们盲目追寻原本不属于自我个体或与其相背离的个性,最终是自我个性的泯灭。

大众文化为追求经济利益,文化产品必须要让消费者易于接受,使得其表现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现成的文化产品,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拥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人们容易沉浸在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消遣性之中,从而忽视自身的需求,逐步向大众文化中的主流思想靠拢,改变自身应有个性,进而削减主观能动性作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失去自我的价值评判标准,对自我价值实现也有了不正确的方向。

四、大众文化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水平的需求增多,文化消费变成一种较为普遍的基本需求,而大众文化是这种需求下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现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具有潜在的强迫性。而要改变其不良影响,必须要有一种先进文化作为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作为指导和约束。

先进文化是官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中的精华,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体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属性,它以文化为内容,以大众传播为媒介,极大开拓市场,以文化和审美去获取利益为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所创造的产物,而是一种工业化产品。这种文化商品会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从而丧失文化原有的属性和使命,忽视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

文化建设要追求“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全球化和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基础上,不能单纯地追求精英文化。先进文化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时才能体现其功能和价值。只有让先进文化深入人们心中,改变人们现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观点,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发挥出文化真正的作用。

从某个方面讲,大众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大众文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先进文化在大众文化中的渗透度。要让先进文化“世俗化”,而不是世俗文化“先进化”。大众文化应遵循先进文化的发展,以先进文化为向导来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既不能让大众文化产品脱离其消费者和受众的需要,也不能让充满低俗恶意的大众文化产品影响人们的文化意识。

我们要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大众文化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大众文化。只有在先进文化引导下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价值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