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18-03-31 09:55:58丑小林刁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思想

丑小林刁 静

(1.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2.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昆山 21533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初在北京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1]正如上述数据显示,随着4G技术的成功发展,“以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覆盖广泛、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新技术。中国也从此正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络时代。”[2]在这种环境的作用下,继而新兴的移动新媒体设备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移动新媒体是移动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产物。其精准化的信息获取、个性化的需求整合、智能化的信息流、海量的数据源、便捷的体验方式,得到年轻群体的迅速追捧和使用,以空前的广度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活动中,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3]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日益流行,高校教育者应更加充分看清楚隐藏在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真正的“双面”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心理、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当前高校大学生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争夺的主要对象,是否能正确应对西方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运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移动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体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1]。其基本目的是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伴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动新媒体成为了一种新载体。但是,移动新媒体能传播的信息多种多样,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且移动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其很容易摆脱传统的社会和高校的管理。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辨别信息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诱惑,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将移动新媒体载体独有的优势发挥出来。为了促进移动新媒体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必须增强教育主体自身的媒体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使教育者充分掌握移动新媒体载体的运用方式和规律,探索有效的运用路径。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主要阵地也在慢慢向手机、平版电脑等移动新媒体载体转变,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主体所应该具备的自身媒体素养,必须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要加强对于该载体的了解与应用,以便熟练掌握并运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平台

目前,移动互联网涵盖了影视娱乐、文化教育、求职就业、金融咨询、IT数码、体育财经等很多个部门的相关消息。同时,移动新媒体可以将互联网信息以分钟甚至秒钟为周期进行更新、传送,大大缓解了传统媒体更新慢的特点,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微博、邮件等APP软件,将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出来随时随地和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移动新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送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移动新媒体凭借其便携性、即时性、普遍性、功能高融合性、信息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新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采取上课讲授和课下面谈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调动教育客体的主体作用。传统思想教育资源,如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等,不仅其编辑、出版、发行需要按一定周期,且涵盖信息量有限、更新慢,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变得滞后。移动新媒体出现后,这些高科技设备作为互联网信息的传输媒介,发挥其作用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一种拓展,在发挥传统互联网优势作用的同时,实现了更多、更丰富、更快速的资源共享,打破了学生以往接触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还能借助移动新媒体信息便携性、即时性、普遍性、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最新信息。移动新媒体交互性强,可以使得大学生们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平板等设备进行交流,这样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后师生交流滞后,教育信息不丰富,教育信息渠道闭塞等得到改进。获取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新途径。

二、大学生使用移动新媒体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不高。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媒体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发现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和保存信息的能力;二是对媒体信息的分析、提炼、抗干扰与运动能力。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使用移动新媒体接收网络信息的目的主要是娱乐、获取资讯、交流信息。大学生对移动新媒体的利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盲目、消极的行为。大学生对媒体信息依赖程度较高,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对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缺乏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媒体素养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是因为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信息泛滥。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较低的媒体素养水平限制了他们对新媒体信息的正确、高效利用,移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也自然要打折扣。

第二,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弱化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斯科待·拉什,约翰·厄里认为:“全球化的过程正在导致通俗、地方多重文化的扩散。它们只部分地对应于、认同于特定民族国家内部的主流意识形态。”[4](P41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通过网络对外输出大量的信息,大量散布其价值观念,并通过移动新媒体等设备第一时间被转发、扩散出去,大学生作为移动新媒体信息的接收者,更是能快速地浏览到这些言论。据统计,互联网上的信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英文信息主要占到90%以上,中文信息所占比例微博不足道,这些信息又通过目前普及率很高的移动新媒体设备向社会人群飞速传播开来,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全球化的优势,和科技发展的一流水平,在意识形态上对我国进行渗透,其中包括政治诋毁和文化理念渗透,在网上借助民主问题、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大大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不断受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且自身理性不足,价值取向上存在多元倾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受到西化影响的危险。同时,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信任度、认同感程度不断下降和削弱。爱德华·萨伊德提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被电子通讯贸易、旅游和极速扩大的环境与地区冲突危机连接在一起的世界里,强调身份认同绝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5](P48)文化全球化的后果从认同层面来说威胁着民族文化认同感。全球跨文化交流虽然促进了文化丰富性,但是,全球化确实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身份与国家认同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其身份与国家认同感。

第三,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由于移动新媒体拓宽了教育客体了解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的信息接触面更广,导致在各种不同观点的影响下教育客体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多维化和主动。大学生更加渴望通过移动新媒体去寻找能够符合他们自身爱好的信息,而很难再满足于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所传递的知识。同时,他们乐于将各种信息观点进行比较,根据自身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课堂中传达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移动新媒体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这又加剧了人们政治思想观念的矛盾,各种不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不良思潮也在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进行误导,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被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降低了。

三、移动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各样的移动新媒体设备的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相应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这就更需要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理念。“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么单一。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移动新媒体作为媒介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大家,这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要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关注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以移动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多使用移动新媒体将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闻、案例以及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榜样作用和警示作用的真实事例,及时转发到班级微信群、QQ群,并呼吁大家在群内对这些新闻、案例进行留言、评价,大家互相交流,教育者通过参与大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可以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对于不良的思想及时给予纠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平时生活,学会在大学生生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和移动新媒体使用的驾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7](P123)。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网络的驾驭能力,学习并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各种移动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尤其是大学生们普遍使用的移动新媒体和大学生们感兴趣的软件。教育者应主动关注网络上较热门、较有影响力的信息,并具备甄别、筛选、使用这些信息的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培养自己关注网络信息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要学会对影响力很强的信息进行处理,传播信息中科学、健康、有价值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对于不好的信息,要对学生讲清利弊,起到反面警示的作用。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其他各门功课的教师一起配合,“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共同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使用移动新媒体的自身素质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大对政治教育网站的宣传力度。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高校要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的便携性、即时性、普遍性、功能高融合性、信息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等优势,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进移动新媒体,从思想上融进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甄别能力,避免人云亦云和羊群效应。

第二,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确立移动新媒体使用的道德理念。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教育的良好读本,该门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而设置的。这门课程是为了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并将良好的道德素质表现到平时的生活中去,用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同学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者应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大学生使用移动新媒体的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将现实生活中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样表现在移动新媒体使用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第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由于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是借助于网络空间的虚拟传播,很多大学生会认为在移动新媒体的使用中不存在有关诚信、道德、法律等问题,例如,有部分大学生会认为利用手机偷拍他人生活照片,并公开转发到朋友圈或上传到网站上等行为是完全的个人行为,自己并没有犯什么错,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炫耀自己使用新媒体的技术水平高,从而满足自身虚荣心。但这种行为已经侵害到了他人的隐私权。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移动新媒体使用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应该遵守行为规范,不制造、传播谣言,不偷拍偷录他人隐私,不发布恶搞虚假信息,做一名知法守法,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大学生,避免自己通过手机媒体等移动新媒体设备使用中所体现的言行,对周围的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自律。手机媒体等移动新媒体的使用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违背道德准则的道德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充分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时言行自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自身意志力。

第五,加大对大学生使用移动新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移动新媒体使用观念,倡导适时使用,规范使用,杜绝攀比、炫耀,甚至通过移动新媒体发布谣言、诈骗信息、侵害他人隐私等不良心理想法的产生。在心里健康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心理,提高大学生移动新媒体使用的心理素质和自制、自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使用观念。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2016-02.

[2]董怀宏.生态融合: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3]乐晓蓉,经晓峰.移动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5(09).

[4][英]斯科待·拉什,约翰·厄里.王之光,商正译.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

[5]爱德华·萨伊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3.

[6]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7]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