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德育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1]。在国内,德育课程具体指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以及2016年秋季使用新版教材以及同时开设的《道德与法治》。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技能方法。课堂教学行为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不仅包含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等能够传递信息的行为,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行为[2]。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种复杂性不是认识论上的复杂,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复杂,课堂教学行为是人的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多体系统,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的作用不是线性的相互作用,而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3]。课堂教学行为的复杂系统决定了需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精细化研究,而且对精细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将成为未来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4]。但是当前国内关于德育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德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德育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德育课程标准强化了师生的主体性,坚持学生的发展,重视德育衔接,强调并确立情感体验在德育课程中的地位[5]。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课改的机遇,道德教育要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德育课程要重视双向沟通、对话、伦理和代际交往[6]。当前德育课程以生活论为导向,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就是人们所选定的特定的生活价值,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7]。个体生活体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要关注和引导个体生活经验不断的丰富,在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下可以获得道德知识,而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8]。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德育课程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反思经验的课程,要在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互动,以及学生与教材等的对话中反思自我经验[9]。德育课程目标在于确立价值观、改变态度、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10]
德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沟通和交往对话,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呈现出情境化、生成性对话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德育课程课堂许多内容是根据情境和学生的反应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主体作为个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对话不是把某些真理、态度和意义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在对话的过程中使真理揭示和显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而接受。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观期望和价值判断,是对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价值目标的理性思考,是教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受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影响[1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12]。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引导师生开展互动交往和对话的重要载体,并且在交往和对话中生成新的体验。课堂教学行为是准确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13]。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14]。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15]。教师教学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包括讲授行为、赞赏行为、提问行为、讨论行为、练习指导行为、评价性言语行为、课堂调控性言语行为等。非言语行为包含教师的身体表达行为、面部表情行为、空间表达行为和仪表行为。根据弗兰德斯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80%左右的教学行为是言语行为,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
(一)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动机
德育教师应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堂互动和交流活动。凯勒提出ARCS动机激励模型,该模型包含四个方面: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具体应做到:1.结合教学内容,着重列举来自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聚焦教学目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新旧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4.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能够及时给出良好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较高的满足感和满意度。
(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德育课程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指机体放松后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愉快、高兴、快乐、满足等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心理享受指个体超越自身原有状态,比如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或者沉醉于某种活动的投入感、成就感、幸福感等。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心理享受层面的积极情感体验,当学生产生心理享受层面的积极情感体验时,也相应会伴随感官愉悦,比如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并且得到老师的赞扬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等心理享受层面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也会伴随高兴、愉快等感官愉悦。
学生的情绪情感往往通过学生的表情以及言语进行展现,教师要有较高的共情能力,要能够察言观色,对学生的情绪感受作出觉察并及时作出反馈,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教师需要有反思意识,当发现学生在课堂活动的某部分兴趣比较浓厚,参与意识较强时需要反思原因所在,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无聊、厌烦等情绪,教师需要及时作出情绪觉察,思考学生课堂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因何而起,是性格原因,还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是对教师有意见等等,然后根据具体原因进行积极应对。
(三)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库玛提出“后方法”教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所谓最好的教学模式,也找不出这样一种所谓最好的方式,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也不强调规范流程。由于德育课程强调生成性和参与性,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模式,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创属于自己的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有着自己鲜明特性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学习模式是指学生掌握某一内容所使用的方法,这是促使学生在课上与教师主动互动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与教师的节奏相匹配,才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德育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应着力培养和加强教师提问、倾听和赞赏的能力。
1.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德育课程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课堂中有诸多可供发掘的资源,对话和互动更易发生,教师的提问容易繁琐累赘,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教师要了解所提问题与所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什么关联,在具体的提问过程中要控制课堂提问的次数,避免提问繁琐而无用、或者学生已经熟知并且熟练掌握的问题。增加有价值的问题,综合搭配记忆类、理解类、分析类、探究类等多种问题,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在提问之后要预留出等待的时间。美国心理学家罗伊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教师在提问后能够给学生预留3秒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的内容会提升300%~400%,而且学生会寻找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也会提升,课堂纪律也明显好转。所以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急于自己给出答案,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下一步反馈。
2.倾听学生的表达
现象学强调搁置评判,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强调标准答案,对于学生课堂中回答的问题或者各种表达,教师应搁置自己的想法和念头,放下对学生的评判,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带任何偏见,不对学生的表达作价值方面的评判,试着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深度的倾听,之后将对学生的理解反馈给学生,从探讨和好奇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探索学生的内在诉求和外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关系。
3.对学生表达赞赏
教师尽量避免仅简单使用“好”“非常好”等单一的字眼来赞赏和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语言尽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化表达,比如“你刚才讲的内容准确地描述了某某现象”、“你举的例子非常切入主题”等,或者使用鼓励性的话语,比如“你谈的观点非常有新意”、“你的想法也刚好是我想表达的”等,尽可能地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解读,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真实的赞赏和鼓励时,就能激发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使学生对德育课程产生兴趣,实现师生间积极的互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道德情绪。积极道德情绪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和整体道德水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乔爱玲,王陆等.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性研究[J].电话教育研究,2018(4).
[3]盖立春,郑长龙.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4]王庆超,孙芙蓉,袁矫.我国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热点及演进[J].教育评论,2016(11).
[5]李敏,朱小蔓.德育进步与教育改革引领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1(22).
[6]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7]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8]钟晓琳,朱小蔓.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9]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10]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1]孙亚玲,莱斯莉·格兰特.中美优秀教师教学理念及行为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5(2).
[12]蔡宝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13]陈佑清.论有效教学的分析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14]黄小莲.论教师教育策略的确立[J].教育评论,2003(6).
[15]咸富莲.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