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俊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而言,价值观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引领文化发展的最终方向。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作为文化承袭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自觉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从“文化育人”视域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是具有文化属性的活动,文化的本质是育人,大学教育实质是大学的文化教育。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二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与教育的功能也越来越相似。
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个体的外在文化内化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中,从而使个体成为受教育的社会化的“文化人”。因此,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内化”过程,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的教化、影响和熏陶,并将这种文化吸收、转化、凝聚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结构,最终影响自己行为的实施。由此可见,教育实质上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内化”过程,即“以文化人”过程。文化能够使人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完善自我、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文化育人”,就是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将先进文化内化到人灵魂深处,培养人的良好品行、学识、修养,从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文明得到传承与创新。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以文化人”的重要机构,其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的重要职能是“以文育人”,在办学实践中将一些先进的思想和价值观物化为文化产品,同时这些精神文明成果又反过来熏陶和影响人们自身,形成一种“文化反哺”现象。价值观教育始终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核;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是所有类型的文化都具有的根本特征,当以此来审视大学文化育人,则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这些就是大学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因此,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文化育人,最终落脚点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文化育人”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义,其根本功能就是以文“化”人,即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为人处世之道,传输给学生,渗入到内心深处、灵魂世界,从而凝结成个人的精神气质。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推动创新、促进发展。从育人的角度而言,“文化育人”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作为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以其特殊的文化氛围,给大学生创造培养道德情操的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地心理启发,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并内化到自己的灵魂深处。
2.规范约束功能。文化育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通过文化的规范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会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并上升为规范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自律意识和行为举止规范的公民。
3.凝聚激励功能。当人们认同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的某种文化时,这种文化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对人的各种活动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出无穷的能量。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集聚地,其所蕴含的大学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当广大师生认可这种大学文化时,它就会释放出强大凝聚力,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4.能力提升功能。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熏陶促进人的发展,大学教育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涵养人生,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大学文化所蕴含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内容,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升个人素质,培养高雅的人格气质。
当今时代,人类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种价值观相互影响,这一过程也会给社会成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较大影响,而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能够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角色意识方面的教化,使人们在社会文化的浸润中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引导人们对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接受,并且形成符合这种文化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重新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而在这一过程中健康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确保人们的文化认知,成为价值观教育的隐性载体,当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认可之后,会有选择地将积极健康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意识和自觉遵循的价值准则,形成相对成熟的价值观,从而以新价值标准引导自身行为。[2]
价值观来源于文化世界,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人们对某种价值观持肯定态度时,以这种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也就相应的形成。当然,文化作为一种表现方式,也会影响价值观的传播范围,随着文化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在文化传播中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从而丰富了文化育人的路径。由于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认同过程;因此,多元化的文化育人方式在提升文化认同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在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创新,最终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其内容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毫无疑问的。基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内容,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
文化育人必然包含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滋养,通过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引导大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在内心深处留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烙印。最后,加强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只有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统一,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特色,才能使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网络新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日益凸显,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首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当明确该项工作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网络传播者的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传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政治传播队伍职业化,牢牢掌握思想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主导权。其次,需要完善校园网建设。在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打造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最后,需要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气息。以校园网站建设为重点,用积极、健康的信息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
文化育人必然包含大学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首先,需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创造舒适优雅、具有艺术色彩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让浓厚的教育氛围充满校园文化环境,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其次,要创作校园文化精品。高校教师应当创造更多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精品,让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本校的精彩文化大餐。最后,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要把价值观教育引入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通过举行各种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让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优势。[3]
高校要从战略高度看待文化育人工作,把文化育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工作总体布局。首先,加强文化育人的组织领导。高校应当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领导文化育人工作,建立协同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文化育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育人体制。创建以学校、部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模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发挥新文化载体的育人作用。最后,强化文化育人的目标考核。要把思想性、艺术性、学生满意度纳入考评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教师参与文化育人活动,从而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1]蔺伟,苟曼莉.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则和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7-39.
[2]苏宝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7(8):18-22.
[3]陈梅.实践育人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透视[J].理论观察,2017(5):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