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研究的观点评述

2018-03-31 09:55:58张小瑛张存刚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内需消费

张小瑛 张存刚

(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2.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01)

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最初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为依据提出的。结合国内内需不足的实际表现形式,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需求管理理论为其研究扩大内需问题的理论依据,在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衡量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体系框架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政策措施。但是,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实施,并未解决我国出现的内需不足问题,不仅如此,还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内需不足的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情况,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有的学者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有学者仍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解决扩大内需问题;但大部分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需求管理理论来分析研究。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扩大内需问题进行的分析研究,总是不能跳出用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体系框架。

本文将近二十年的关于扩大内需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顺着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思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或角度,具体综述如下:

一、需求角度的研究综述

(一)从投资需求角度进行的分析

从投资需求角度分析的学者认为,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短期内迅速增长的强劲动力[1]。学者们提出旨在刺激投资需求的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1.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使城乡居民将其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刺激增加城乡居民的投资需求,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2]。2.启动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作为民间投资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有力地带动民间投资。因此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刺激中小企业增加投资需求,扩大内需[3]。3.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发展产业基金的办法引导民间投资,既可以减少由于政府投资所引起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增加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4]。4.财政贴息[5]。5.设备国产化。设备需求是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设备的投资力度是扩内需的必要途径[6]。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扩大内需问题再次成为热点,学术界也对政府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加大投资力度的举措进行了反思,提出扩大投资要把握好度,并要对投资进行监管和审计,在适度的范围内增加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

从上面对通过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单纯地依靠投资来扩大内需是很片面的。片面地靠刺激增加投资需求来扩大内需则会引起内需出现更大程度的不足,原因在于,首先,扩大投资,增加投资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投资本身也转化为了生产能力,过度的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相比之下需求会更显不足;其次,靠刺激投资,增加投资需求的办法扩大内需还会导致投资方向错位,投资内容不合理,投资结构失衡。在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下,投资的继续扩大就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后,投资过旺,会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引发通货膨胀,给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刺激投资的办法是不能解决内需问题的。

(二)从消费需求角度进行的分析

从消费需求角度分析的学者认为,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才能成为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拉动经济长期增长。学者们提出旨在刺激消费需求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刺激城市与农村消费。增加消费需求的办法主要是要刺激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由于城市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大于农村居民,因此要积极刺激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作为我国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村,其市场潜力巨大,具有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民,充分挖掘和刺激农民的消费潜力,对我国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①。也有学者针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实力做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实力。因而得出结论,要将重点放在刺激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上[8]。由于我国城乡结构的分割,农民工则是城乡居民之外的又一大群体,扩大农民工群体的消费需求,提高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是扩大内需的又一途径[9]。2.扩大农村耐用品消费。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10]。3.信用、租赁消费以及汽车、住房、生态旅游、教育等消费。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开展信用卡业务等方式,刺激人们在汽车、住房、生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②。在现有社会背景下,人口流动频繁,消费者流动性较强,对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但是对其使用频率和次数下降,更多地出现了临时突发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租赁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发展租赁消费可以有效地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内需[11]。4.发放消费券。针对2009年初在我国杭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实施的通过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扩大内需的新办法,有学者给予支持并认为,发放消费券这一举措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在短期内刺激消费需求使其大幅增加[12];但也有学者针对这一举措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给予否定,认为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的作用有限[13]。5.公共消费。通过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公用事业消费;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14]。6.信息消费、个性化消费以及层次性消费。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交往方式。信息对人们越来越重要,因此,扩大人们对信息的消费需求,可以有力地促进内需的扩大[15]。同时,在当下,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对个性化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刺激个性化消费的增加,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16](P59)。在既定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档次,因此,现时有效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刺激消费需求的措施,并通过不同消费者群体消费的逐渐趋同,实行消费转化以及消费品替代,促进消费的转型升级,有力地促进内需的扩大[17]。7.增强消费观念和信心,提高消费预期。通过教育,增强、引导、培养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以更好地刺激消费,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内需[18]。8.发展流通业。为了能将消费的潜在需求,如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要加快流通业的发展,实现流通与消费的协调[19]。9.适度、和谐、可持续消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针对刺激消费需求的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指出,刺激消费需求不能盲目进行,不能形成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消费主义不良风气,要树立适度、和谐、可持续消费的消费理念,进行合理消费[20]。

从对以上扩大消费主张的各种依据,可以认为,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扩大内需的措施同样不可取,首先,就刺激消费需求政策本身而言,重点在短期、快速增加消费需求,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次,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刺激消费需求的措施不能很好落实,刺激效果不显。对于高收入者阶层而言,他们的消费倾向很低,靠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来增加这一阶层的消费需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刺激对他们几乎没有作用;而对于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而言,他们的消费倾向都高,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水平不高,现实的购买力有限,因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的作用有限。最后,刺激消费需求政策催生出很多不合理的消费需求,导致消费需求不合理地增加,从而引导投资方向朝着不合理方向发展,造成投资结构失衡,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剩余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内需不足更加恶化。通过增加消费来扩大内需,需要清楚增加什么样的消费,什么类型的消费③,这样的消费合理不合理。只有合理的消费才能增加内需,不合理的消费在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会造成对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破坏,甚至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和阻碍。而在消费的合理性上,有学者已经涉及到了,但是对消费的合理性的说明还不够明确和充分。消费需求不足,本质上是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从市场片断来看所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如果在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下,通过扩大消费环节为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寻找一条暂时出路,使之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会加剧不合理,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更多困难。

(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结合的角度

更多的学者还是较为一致地认为,要将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相结合来促进内需的扩大,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措施有:1.激活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作用,既可以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以增加投资需求;又可以通过股市升温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加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途径[21]。但是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指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把经济发展和股市升温的因果关系颠倒了。经济发展是因,而股市升温是果。截至目前,还没看见过有哪一个国家是通过人为制造股市升温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这种办法只能饮鸩止渴,后果很危险[22]。2.发展教育产业。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既是投资的教育,又是消费的教育,是投资和消费的教育。而且教育是朝阳产业,产业关联度高,既可以通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需求,并对相关产业如出版业、交通业等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又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来促使消费者增强消费观念和消费信心,增加消费需求[23]。3.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屋的建设来拉动政府、社会以及民间投资的增加,又可以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增强消费意识,增加潜在的和现实的消费需求,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升消费水平。城镇化进程落后是制约我国内需扩大的主要因素,同时还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就业的扩大④。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不仅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投资需求;还可以促进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加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扩大内需[24]。4.合作住宅建设。合作住宅政策可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从而增加了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进而带动房地产业、住宅建设即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电子、轻工等部门的投资需求的增加,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内需的扩大[25]。5.开拓农村市场。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近3/4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市场的潜力巨大,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在投资需求,还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投资需求,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进而扩大内需⑤。6.提升和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又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带动其它产业发展,间接促进其它产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26]。7.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既可以增加投资需求,又可以增加消费需求。譬如,通过财政贴息,加快固定资产更新的速度,增加投资需求;在农村市场,代替以前的政府保护价收购的办法,提供减产补贴;通过公有住房的使用权上市流通,促进住房消费需求的增加;用工龄来折抵保险缴费年限的办法提高消费预期。[27]8.利用高增长行业拉动。通过这一举措来拉动内需的增加,短期内见效非常快,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能够通过拉动内需的快速增加来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增长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业、钢铁业、汽车业、建材业、通讯业、基础设施业等[28]。9.市场化。市场发展不完善阻碍了内需的扩大,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水平,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29]。

以上对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相结合扩大内需的办法进行了综述,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办法仍不尽合理,这些措施仍具有以上分别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角度扩内需所具有的缺点。这些政策主张仍然是把投资和消费仅当成刺激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而没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认识投资与消费在国民经济的循环运动中的作用,他们仍只是看到国民经济运动的一个片断,即市场片断,而看不到在这个片断上表现出的整体性问题。投资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形成生产能力,消费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增长的本质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自身素质提高、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将投资和消费回归到它们原有的目的上来,内需、经济增长也只是经济现象,它们背后都有着本质性的内容,是这些本质性的内容在经济运行层面的一种表现。要解决内需问题,还是要从经济增长背后的国民经济中发生的实质性的变化中去寻找解决办法。而且,就以上这些具体的旨在扩大内需的措施里,有些也是很不合理的,譬如,利用股市升温来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这就得先清楚股票的收入从哪里来?这些收入是来自红利的收入和资本利得。股市升温是怎样产生的?是由更多的资金进入所推动的。股票升值是在资本市场上发生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那么,再分配如何分?由谁来参与分配?是从哪些人往哪些人那里分配?这种再分配能否扩大内需?一方面,这些人可能扩大消费也可能不扩大消费,而是参与资本化,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泡沫的发生。另一方面,这些收入占总收入的多少,而这些人占有多少比例?这些问题都不清楚,就提出要靠股票升温来刺激内需,不具有合理性。还有,通过城镇化来扩大内需,让农民工市民化就能提高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吗?大量的农民工都涌入城市,居住楼房,像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那他们的收入从哪里来?城市真能提供给他们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吗?城市能承载得了这么多人吗?如果农民都进城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从哪里来?由谁来提供?城镇化是什么样的城镇化?只是形式上的高楼大厦吗?城市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怎么生存和生活?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空谈城镇化扩内需,就像空中楼阁,不具有现实性。

二、需求与供给相结合角度的研究综述

有学者认为,内需不足不仅仅是由于需求不足所导致的,还是由于供给不合理所造成的,供给不合理,即无效供给过剩而有效供给却不足,主要措施有: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30]。而有效供给的扩大,主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即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31]。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层次,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以及产品创新,提供新产品,满足新需要,创造新需求。譬如,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创新,将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并融入到传统产业中去,在传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增加创意产品供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32]。其次,开拓西部市场,实行“东企西移”战略,调整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33]。最后,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既可以增加投资需求,又可以扩大消费需求,还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双增加,进而实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34]。

以上对通过从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方法来扩大内需观点的回顾,可以看到,从这一角度对扩大内需进行分析,对内需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比较深刻。由此已经认识到了内需不足的原因在于结构问题。但是,他们所认为的结构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结构,没有将经济结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因此,对内需问题的分析还没触及到核心,虽然已经在朝着问题的要害迈进。另外,有学者提出要通过创新,发展创意产业来进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而扩大内需。这一观点对创新的认识太过肤浅,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出新奇、奇巧之物,没有认识到创新的本质内涵。

三、收入、制度角度的研究综述

(一)从收入角度进行的分析

学者们认为,内需不足是在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许多需要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扩大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具体措施有: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中产阶层收入。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过低,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组合,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获取股息、利息等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也可以通过投资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获取租金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还可以通过技术、专利转让,获取专利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我国的中产阶层数量还不多,这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增加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要壮大中产阶层,让更多的人成为中产阶层,并增加这一阶层的财产性收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结构,进而刺激这一阶层消费需求的增加,扩大内需[35]。2.可以适当扩大社会保障开支,将其作为当前刺激内需的一种选择⑥。

本文认为,从收入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是对内需不足问题的更进一步的深化认识。然而,在如何提高收入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却不很让人信服,譬如,学者们提出通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产阶层”来扩大内需。那么,就得先清楚“财产性收入”的来源,以及“中产阶层”的划分依据。实际上“财产性收入”来源于剩余价值,是在资本关系的普遍化基础上,是作为资本的财产所有者凭借对财产的所有权或者占有权垄断所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36]。他们所说的中产阶层实际上就是“中产阶级”,这一群体是依据社会成员基于职业的不同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而划分的[37]。“中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的劳动不属于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他们的工资来源于生产领域普通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财产性收入”增加越多,越会侵蚀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收入分配越不合理,收入差距越大,进而越会造成需求的不足。这是因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群体基本上是“中产阶级”,他们大多不会将“财产性收入”用于消费,而是将其作为资本进行投资,获取资本利得。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会由于“中产阶级”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从而抑制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造成需求不足。因此,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得先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尤其调整决定收入分配关系的社会生产关系,使其分配结构合理化,然后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并实现剩余产品(价值)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合理分配,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加其消费需求,扩大内需。

(二)从制度角度进行的分析

有一部分学者以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为基础,认为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在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内需不足问题,扩大内需,必须要打破原来的农地集体产权制度、劳动力产权制度、资本产权制度等,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均衡的产权制度[38]。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内需不足是因为政绩考核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企业制度、社保制度等一些具体性的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扩大内需,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各种相关制度。

本文认为,能上升到制度层面来认识内需不足问题,是对内需问题认识的提升。但是,以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制度理论为核心的分析以及对制度的表面化的理解,没有认识到制度的本质内容,还不足以抓住内需不足的本质。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外化、稳定和固化以及具体化表现。内需不足的本质是因为不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导致的国民经济有机体内部联系的中断,从而缺乏一个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体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那些从主张制度考察问题的学者们,相当一部分是在制度研究的旗号下,主张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土地制度、主张资本的“产权”,而不提劳动者充分获得自身劳动成果的权利,这一倾向是十分危险的。

四、总结

通过综述,我们发现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这些建议和对策可以说囊括了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涉及到了各种经济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企业到政府,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从农村到城市,从衣食到住行到游娱,从主观观念到实际购买力水平、收入水平,从市场、政策到体制、制度,从高收入阶层到低收入阶层,从生产到分配到交换再到消费,从总量到结构等等,而且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想法观点,可以说,就扩大内需问题中“……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39](P8)。但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内需问题呢?从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主要还是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的背景下进行现象的描述、归纳和总结,而这主要是“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39](P8)。他们看到了现实经济中各种内需不足现象的外部形式,就把这种形式直接当成了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40](P925)。因此,把现象直接当成本质,是不可能真正的理解现象,必须找出现象问题背后的真正本质进而解决现象问题。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在不断地深入,而且,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内需不足问题只是一个引子,它涉及到了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现象,要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就要先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问题,它们是盘根错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些经济问题都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学术界所说的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认为经济结构就是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地区结构等的简单加总,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以及个体的机械加总,并没有将经济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制度、体制问题是造成结构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制度、体制问题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却几乎没人回答。

实际上,将这些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生产关系贯穿于经济结构内部各个环节将其联系起来,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因为不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造成的国民经济有机体内部联系的中断。而内需不足本质上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体系。要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其本质上还是要解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体系不合理的问题,调整社会生产关系,重新构建一个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体系。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方法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分析内需不足问题及内需不足的根源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不充分,无疑具有科学性。

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举措主要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及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这一战略目标既强调加强生产力方面的建设又着重生产关系方面的的改革和调整,是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这是在扩大消费需求上的普遍观点。

②这是目前在刺激消费需求办法上大部分学者的观点。

③钱津(2011)年提出,在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中,不能笼统地讲扩大消费,而必须明确地区分人们的生活必需消费与非必需消费,应以扩大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为主。可参见:钱津.关于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学动态,2011(1):32-35.

④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也占有很大比例,具有代表性的可参见: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J].经济学动态,2001(3):26-29.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J].中国人口科学,2010(3):2-10.

⑤持有此观点的学者很多。可参见:李元华.扩大内需必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J].经济体制改革,2000(2):77-79.

⑥持有此观点的学者也有不少,可参见:张隆华.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扩大内需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6):71-76.

[1]辛仁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全年经济增长8%[J].中国软科学,1998(9):31-33.

[2]陈玉萍.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1998(10):19-22.

[3]吕明元.关于加速启动民间投资的几点思考[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3):95-100.

[4]刘学侠.发展产业基金是扩大内需的新途径[J].理论前沿,1999(17):25-26.

[5]谢颖.财政贴息:刺激内需的有效手段[J].财政研究,2000(8):23-25.

[6]吕薇.加快设备国产化,促进扩大内需[J].改革,2000(3):40-42.

[7]徐其瑞.对当前我国政府投资若干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9(1):22-25.

[8]赵霞,何秀荣.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0(1):41-45.

[9]张兴华.民工消费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1999(3):51-56.

[10]邱爱军,白玮.扩大我国农村耐用品消费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9(6):33-35.

[11]徐和清.租赁消费扩大内需的机理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5):37-41.

[12]闻浙.消费券:扩内需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J].经贸实践,2009,(3):46.

[13]薛菁,毛程连.发放消费券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效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74-77.

[14]丁元竹.以公共消费推动扩大内需[J].中国发展观察,2015(3):47-51.

[15]赵丽霞.关于信息消费的思考[J].软科学,1999 增刊:7-8.

[16]刘方棫.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A].刘方棫文集(1999-200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赵振华,尹依灵.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67-70.

[18]乔臣.建立扩大内需的理性消费预期机制[J].江汉论坛,2010(5):75-79.

[19]白永秀,任保平.充分认识流通业在扩大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与改革,2000(1):85-86.

[20]杨慧宇.扩大内需:从权利主体的畸形消费走向公众的合理消费[J].经济体制改革,2014(3):29-33.

[21]洪银兴.信用经济、虚拟资本和扩大内需[J].经济学家,2002(4):17-22.

[22]程恩富,汪桂进.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消费经济,2000(1):8-11.

[23]董辅礽.教育如何扩大供给,满足需求——发展教育产业与扩大内需理论探讨会摘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7):15-24.

[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4-16.

[25]喻建良,李克琴.合作住宅:扶持中低收入阶层和扩大内需的良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3):106-109.

[26]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经济学动态,2009(2):61-64.

[27]陈淮.扩大内需新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1999(8):21-24.

[28]刘世锦.让高增长行业拉动内需[J].财经界,2002(11):82-83.

[29]韩喜平.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是进一步市场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41-46.

[30]纪尽善.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2(9):8-11.

[31]王天义,王睿.发展战略转型与扩大内需[J].当代经济研究,2011(11):53-57.

[32]厉无畏.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0(1):21-25.

[33]纪尽善.努力扩大内需推进西部大开发[J].理论与改革,2002(4):118-121.

[34]赵春雨.发展循环经济与扩大内需互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学术交流,2009(4):70-74.

[35]曾康霖,范俏燕.论财产性收入与扩大内需[J].经济学动态,2009(9):44-48.

[36]张俊山.关于“财产性收入”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4-90.

[37]张俊山.职业分层、中产阶级与收入分配[J].当代经济研究,2012(9):32-41.

[38]林木西,曾祥炎.扩大内需的产权制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9):81-84.

[39]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0]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内需消费
政策宽松边际加力 兼顾扩内需与产业升级
山西财税(2023年8期)2023-12-28 08:05:24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44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14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浅析中国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商(2016年7期)2016-04-20 01:02:17
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内需
考试周刊(2014年101期)2014-04-29 10:18:42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