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2018-03-31 09:55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变化理论

马 进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交汇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5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从九个方面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其中的第六个方面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在社会发展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方面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基础之上。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社会的发展才能进行,社会才能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马克思把社会发展区分为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变化指的是生产方式在已经达到的某一个阶段之后,其发展和变化仅仅是局部的、零星的。对社会变化的影响则是有限的和微小的。所谓质的变化指的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生产方式发生全面的、全局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已经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某些变化、某些调整,而且是表现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化和革命性变革。很显然,量的变化是质的变化的基础,没有量的变化,就没有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条件。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处于量变阶段的社会形态是稳定的、和谐的,其变化也是表面和肤浅的变化。只有处于质变阶段的社会变化才是革命性的、根本性的新陈代谢。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量变过程,又是一个质变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逻辑统一和逻辑发展的结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很多特征,马克思正确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P109)这就是说,历史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每一代都会利用前一代留下的各种条件进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每一代都在改变的环境下从事新的生产活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该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确立的理想。我们所成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从现有的条件产生的。”[1](P135)马克思还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就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1](P152)

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变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不是纯粹的劳动工具的变化,不是纯粹的物的变化。以新发明、新创作为核心的劳动工具和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只是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要素人的变化的结果。所以,在社会变化中,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变化。马克思对社会变化的认识、理解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没有离开人进行,这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始终充满魅力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26岁写的《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是其“青年马克思时期”的重要著作,主要从人的劳动异化批判资本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残酷虐待和摧残,笔锋极为犀利。“成熟时期马克思”则不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锋芒仅仅对准人性扭曲和人的劳动异化,而是把人放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从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高度阐述社会发展,充满理想和理性的洞察力和说服力。马克思承认:社会发展的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完全与社会脱离的发展,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和前提的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标志不仅仅是人的发展,也是社会的进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虽然还是谈到“异化”问题,但是,马克思这时候谈的“异化”与1844年的《手稿》里的“异化”已经不同。马克思认为只有“异化”成为无产阶级“不堪忍受的力量”,把大多数人变为没有财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异化”的消除才能够成为现实。正如王祥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进步表现为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的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成或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只是存在于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之中。”[2]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

国内学术界在阐述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论著中,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内涵已经做出总结和概括,其中的代表性观点是李银娥的三点论和杜玉华的两个基本范畴论。李银娥认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基础上,社会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演进,即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间伴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在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前提之下,受到现代社会大工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动,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世界历史进程。”[3]杜玉华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解释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各组成要素的关系总称;‘社会发展’则是指社会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4]“没有社会结构理论的正确阐释,也就没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说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是和社会结构理论融合在一起的。”[4]

笔者认为这种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内涵的概括和总结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当前对马克思发展理论内涵的流行看法。但是,应该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方面,加上“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内涵,才能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全面和完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5]这就是说,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就不仅仅限于社会主义发展缺位的状态,而是包括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既然如此,就应该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

我们对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发展源泉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建设来研究。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一些生产方式要素的矛盾运动,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使人类社会进入无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只有人类都进入这样的社会形态,我们才能够真正看清楚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目的。

对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虽然只能发表自己的预测和猜想。但是,这些预测和猜想都不是空想性质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令人信服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批判李嘉图学说的幼稚可笑。李嘉图认为全部社会产品只要属于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将实现。马克思认为李嘉图这种应用经济学的方式是错误的,因为李嘉图只不过是把社会主义变成伦理学,变成道德上的学问。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产品绝大多数不属于工人阶级是不公平的,那就只要把绝大多数产品归还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就可以做到公平。对这样一个关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问题的认识显然不能这样简单化、人为化的方式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认为在这样一个经济学现象的背后,还包含了非经济学的内容,这就是社会主义在自其建设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本主义不能实现的公平正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能够实现更加充分的公平正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符合人道主义,更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总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这个冲突和矛盾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就要引发激烈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这时候,新的社会形态就会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形态比较旧的社会形态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容纳更大、更多、更好的生产力,以旧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将社会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马克思指出:“工商业制度,人们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正在比人口的繁殖不知多少倍地引起现今社会内部的分裂。这种分裂,旧制度是无法医治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医治。不创造。它只是存在和享受而已。”[6](P309)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之上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5]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越发展,越强大,穷人就会越少,乃至最终消灭贫困,消灭落后。资本主义越发展,越强大,无产阶级就会被创造的越多,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改变现存制度和社会形态,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段话的数据对马克思的社会建设理论内涵加深理解。据英国《卫报》网站和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网站2017年12月报道,美国有5230万人生活在“经济贫困社区”,约1850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7年12月11日报道,美国有1330万贫困儿童,占儿童总人口的18%;美国城市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有近900万儿童在持续贫困的家庭中成长,占儿童总人口的11.8%。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7]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马克思站在时代的前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比同时代的所有思想家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其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宽阔视野阐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这就是《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272)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社会形态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意图为转移,反而会决定人们的意志和意图。人们只有服从这个规律,才能与时代一起进步,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这绝不是说,这个普遍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而是受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在相同的社会发展规律支配之下,在不同的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肯定具有不同之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就是这个认识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两个必然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双重否定之上。一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二是对资本主义所处的社会形态所表现的不公平、不人道的否定。

两个决裂则是从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这个视角出发论述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指出:“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1](P603)在1845年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法国大革命领导人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没有摆脱旧时代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马克思无比惋惜地认为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错误。”共产主义革命就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能现成地掌握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器,而要彻底打烂它,重新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但是,旧社会、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不是一下子就随着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建立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仍然还会苟延残喘,有时候还会死灰复燃,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这样那样的斗争。如果不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来,指导人们建设社会主义。

其二,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是新社会发展的标志。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时代是一致的、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P56)“他们(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57)马克思认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不仅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李士珍指出:“有些西方社会学家发出‘不能没有马克思’的呐喊。但由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环境压力加大、社会贫富差距比较明显等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有诸多挑战,一些人对已彰显巨大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8]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结果。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这个重要特点结合新时代进行了深入阐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与马克思的社会建设理论相贯通。习近平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人民出版社,1998.

[2]王祥.社会本真批判: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建构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02).

[3]李银娥.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6(04).

[4]杜玉华.新发展理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新成果——以社会结构为分析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7(09).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98.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8-10-19.

[8]李士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正本清源之作——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变化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9到3的变化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