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天津 3001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再次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做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战略部署。
按照整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改善,但从目前来看,最突出的短板就表现在“三农”上,尤其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我们说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三农”得到一定改善,将会极大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并大大提升小康社会的质量。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的意图就是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这也是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化所决定的。补上乡村振兴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对整个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来说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不容否认,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30%。经济发展了,但就国内具体情况来说,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体制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缺,使得城市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现代化,农村却越来越萧条,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很难很好地实现。所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自古以来,“农,天下之大业也”,“农者,天下之本也”,农一旦出了问题,将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形成隐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很是强调“三农”之重要,如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八个坚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程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明确,其中直接涉及“三农”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两个是直接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建设内涵就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见,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已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的关键所在。
乡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乡村也很是兴盛。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进而是农村的衰败乃至消失,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我国的农村数量减少了近100万个,农村承载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农村的消失,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乃至破坏。“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也进展迅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攀升至2016年的57.4%。城市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1]
农村的衰败和消失,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一种阻碍,所以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持农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极为重要,现在的乡村振兴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做出的。为什么说农业发展是根本,因为农业发展的程度决定了粮食安全的程度,粮食安全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要保障粮食安全则必须巩固并不断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目前农村发展的模式和状况。
为什么现在农村粮食种植积极性不高,一是粮食价格偏低,二是城市务工收入的吸引,再加上城市相对完善的公共设施建设,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才能把流入城市的农民吸引回流到农村。因为农村本身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下,如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统筹安排,比如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那保护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奋斗的目标。乡村之所以叫乡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青山绿水、安静、闲适的生活节奏相联系。提起乡村,想到的都是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比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的地方。所以用时代的眼光加强对乡村的建设就极为重要。“农村指的是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以传统农业、农产品加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区。”[2](P245)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的循环经济建设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农业生产毕竟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民的生活幸福与否,不单单体现在对物质的追求,也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居住和工作环境也是精神需要的一部分,而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程度的如何就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部分。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新时代“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重要表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乡村的振兴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农业现代化包括三个体系内容,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只有这三个体系实现了真正的现代化运营,那农业现代化整体才能完善,而这三个体系都与乡村振兴密切关联,尤其是产业体系,如果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弃耕,那何来产业。只有乡村繁荣,农民能够留在农村升级农业生产,那这三个体系的建设才能逐步完善,农业现代化也才有了基础和保障。
农业现代化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尤其是需要更加重视绿色观念。众所周知,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最密切,既对生态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乡村是人生活的空间,如果乡村的生态环境不美好,那人自然就会产生离开的想法,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如果乡村环境优美,空气优良,肯定会吸引大量的人前来,从而也就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造了条件。
乡村振兴与农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与乡村振兴互相包容,二者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体,没有乡村振兴,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同样,没有农业现代化,更谈不上乡村振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推进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更是为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和平衡,能够更好地补齐乡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短板。”[3]
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应该说,很多人的根都在农村,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一代一代在农村繁衍生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留住乡愁”,那什么叫乡愁,陆邵明先生在人民日报曾撰文,“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要素与风貌景观,如日常生活物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这些可统称为‘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实际上,乡村物质要素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4]
乡愁是文化记忆,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组成,乡愁的留住,靠的也是乡村振兴,假设没有了乡村,我们也就失去了记忆,那何来乡愁?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存在,情感与文化密不可分。对文化的热爱和自信需要情感的支撑。因为文化自信就像牢固的凝胶剂一样,凝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兴衰成败,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度,文化自信更是彰显了它不可或缺的价值,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内在的精神支撑和稳定信念基础,具有厚重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我们都说热爱家乡,以家乡文化自豪,但如果没有乡村振兴,家乡破败不堪,乃至逐步消亡,我们的自豪又怎么能够得到体现。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乡村的“乡风文明”,实际上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这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线。乡村是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可以直接解决亲情乡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人与人信任危机等问题,也能间接清除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糟粕,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更是留住乡愁的最直接方法和策略。
总之,乡村振兴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课题和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只有乡村振兴,我们的整体发展才能协调起来,也才能逐步达到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求。
[1]张俊飚,张露.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N].湖北日报,2017-11-14.
[2]牛桂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预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吴肇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福建日报,2017-10-30.
[4]陆邵明.留住乡愁[N].人民日报,201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