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雪花
(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校史是一所学校创建、成长、发展的真实记录,凝结着该校独特的办学特色、文化传统和学校精神,蕴含着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深入研究福建医科大学(以下简称福医)校史的基础上,实践和探讨将校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的积极意义和有效途径。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福医校史历程曲折,其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关,福医的前身——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诞生于1937年7月,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学校一度在困境中艰难求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仿照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实施全面教学改革,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后来虽经历了“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干扰以及几度搬迁、合并,但最终在中央和福建地方政府的纠正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经过拨乱反正,回迁重建,建设发展,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福医历经磨难挫折不断走向辉煌的历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透视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运用好校史可以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历史经验有深切的认识,是难得、可贵的教学素材。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在抗战这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中,福医师生无论是在后方还是在前线,都为抗战贡献了应有的力量。内迁沙县期间,师生除了夙兴夜寐埋头书业和研究学术外,还认识到医学配合抗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活动。如1938年厦门沦陷后,陈玉涛等13位学生主动请缨加入战地工作队,赶赴沿海莆田、仙游等地救助民众。以福医为首的沙县艺术团带领其他6所省立中等学校,在沙县城乡开展大规模的抗战宣传活动。学校兵役宣传队寒暑假活跃在闽北城乡,为民众代写书信,宣传兵役法规,慰劳征属,鼓励壮丁踊跃出征抗敌。全校师生积极响应抗战献金运动、征募寒衣运动、筹集征属优待金运动、慰劳湘西将士运动和伤兵之友运动等,用点滴力量支援抗战。福医师生还多次以公开通电、致信的方式向国人宣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信心和决心。福医师生和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专长以救护配合救亡,在福州、沙县、永安等地实施救护,成为战时一支重要的救护力量。福医师生还不遗余力地在沙县开展卫生宣传,防治地方疾病,兼办社会教育,以社会服务支援抗战。在抗战期间毕业的福医学生21%投身到军队医疗机关服务[1]。抗战末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报名应征师生就达163人,占学校总人数的48%,最后有25名师生如愿参加青年军的医疗卫生工作[2]。可以说,在抗日大潮中,福医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谱写了一部恢宏壮丽、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战争的诗篇,这些真实生动的抗战史料成为纲要课最具特色的教学资源。
纲要课讲述的是近代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共领导下进行艰苦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3],福医光荣的革命传统恰恰与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密不可分。1940年1月成立的首个地下党支部在学校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员,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7年3月,学校重建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宣传解放战争的革命形势,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反动真相,帮助成立学校民盟小组等,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的运动。持续的革命斗争实践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和进步分子,他们追求真理、勇敢斗争、不畏牺牲,如首任支部青年委员林建神以国民党空军军医的身份作掩护,参与策反敌机、敌舰起义,建国后荣获解放战争勋章。一些同志在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首任支部书记孟琇焘1948年4月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临刑前他手书“唯死而已”,大义凛然。再如首任支部妇女委员姚明珠和薛介民革命伉俪,解放前夕随国民党空军前往台湾继续革命活动,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63年1月2人英勇就义。这些为革命奉献牺牲的校友将永远彪炳中国革命的史册。可以说,福医党支部在历次的革命运动中,在学校发展的某些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感人的革命事迹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生动写照,其革命的历程契合了纲要课教学的主题和要求,将校史融入课程,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
纲要课教学要让学生深刻领会近现代中国人民作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并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福医学科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道路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福医的校史实际上就是学校学科发展的历史。福医的创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西医东渐、西医教育本土化崛起以及适应国情、省情需要的大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国近代西医教育的缩微。创校之初,学校仿效德国、日本采用大众化短学制办学模式,初设医科专业,以后为了应对疫病肆虐的福建省情和抗战大局的紧急需要增设了医业职业班、药学专修科、乡村医师训练班。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医学科不断增多,教育体制也历经沧桑不断变化,但学校不忘成为“改善国民卫生的先锋,全国的尤其是东南医药界的柱石”的办学初心[4],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国家振兴相连,为人民健康福祉而不懈奋斗。如今,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1个医学专科专业发展到27个普通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医为主,理、管、法、文、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5]。学习福医的校史,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高等院校在新旧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认识到本校学科发展的沿革、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认识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和教育体制等,这对于医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校史承载着国史国情、党史党情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历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6]。丰富多彩的福医校史也不例外,福医的每一段历史,每一次重要时刻,每一位优秀人物,每一处校园遗址,都是一本生动具体、亲切感人的历史教科书,为本校纲要课教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它以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拉近了学生与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之间的距离,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教师在讲述1943年校歌《进全民健康于无疆》的创作背景、歌词意义时,学生感叹于每天听到的校歌竟然蕴涵着如此深意,精神为之振奋。总之,将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校史校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丰富了教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纲要课从历史教育的视角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通过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和校史人物的学习,医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国家、学校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由此正确地审视和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升运用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评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判断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确立科学的历史观。前辈校友艰辛的办学历程、英勇的革命先烈以及一批医学科学家如侯宗濂、陈可冀、陈列平等探索真理、执着追求的人格风范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强烈地影响、感染、熏陶他们对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从而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纲要课教学的另一目的是使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一部校史实际上是一代代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时代任务的创业史,福医的创办开启了近代福建西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一代又一代“忧患苍生”的福医人,为培养济世为民的医学人才、增进人民的健康不遗余力,其培养的10余万名医学人才成为了福建医学领域的先锋力量,为福建乃至中国的医卫事业、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医学教育关乎民族的强弱、国家的盛衰,医学教育的每一次进步都牵动着中国医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到民生福祉。福医的发展与福建医学事业的进步紧密相连,医学生从校史中深刻感悟高等医学教育、医学事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医学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
校史蕴含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深刻的文化理念,又不断启人新知,生成新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福医校史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特质,即一代代福医人以不懈的努力共同诠释着教育救国、医学强国、济世救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崇尚科学、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等精神品格,这些精神成为推动福医发展的强大力量,并融入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福医人怀着医学救国的激情,不畏艰辛,共赴国难,坚持办学;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条件下攻艰克难,形成了8个科学研究重点方向;“文革”期间又极力稳定办学局面,坚守科学研究。抗战时期学校心理学教授李为曾说:“本院同仁过去在日益艰难的环境之中不屈不挠,认真教学,孜孜研究,其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实令人钦佩。我们深信这种精神,无论将来遇到任何困难,也必能积极发挥,克服一切障碍,以贯彻我们的意志,成就我们的专业。”[7]八十多年来,福医人正是秉承创校之初的精神,以造就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已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续谱了闽医之源的华彩篇章。在纲要课中讲述学校的传统和精神,会引发学生对学校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烙上独具学校特色的文化标签,持久而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人生。
在纲要课宏大叙事背景之下,课堂教学选择个性化的案例往往更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校史中某些关键史料、经典案例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例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涉及到列强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可以例举本校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二医院以及福医的创办,说明西方文化渗透的弊与利。在讲述留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的作用时,可以举例前两任校长侯宗濂、李鼎勋以及早期“海归”教师黄震亚、林公际、周学普等人,但要说明西医德日派与英美派之争对医学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讲到全民族抗战时,以福医为代表的医学教育界的抗战是永恒的话题,除上述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外,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福医在艰难历史时期创造出独具战时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福医发展壮大与抗战的特殊关系,福医师生在防治福建地方性疾病、本土药物研究、战时军事医疗服务、光复重建台湾以及抗美援朝等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纲要课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可以举例1947年5月福医发生的“罗宫事件”,以此来解答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发生及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原因。在讲述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可以让学生从医学视角宏观叙述近现代中国人追寻的医学梦。其他诸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引入校史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讲述、问题解答、学生讲解、情景剧表演等方式进行。校史运用中应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注重启发性,做到“知”“情”“意”相统一,“史”“论”“人”相结合,并注意纲要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纲要课除了组织、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历史遗迹(址)、博物馆和社会实践外,还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馆、医学艺术馆、档案史料馆的馆藏资源,巩固、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该3馆通过文字、图片、影音和实物资料较真实全面、生动翔实地展现了校史和医学艺术发展脉络,是福医精神传承和传统弘扬的重要载体。为了深入挖掘校史资源,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要求学生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撰写小论文。学生通过校史馆师生的讲解、具体的人物事迹、珍贵的史料来补充、印证课堂上老师的讲授,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杰出校友先进事迹”等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查阅档案史料或互联网资料,分享、展示校友先进事迹,讨论自身的责任,进而增强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坚定发奋学习的信念。三是邀请校史研究专家、校史馆讲解员、档案馆老师、老教师、知名校友等开展校史宣讲,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或研究讲述学校发展的艰辛曲折以及辉煌成就,树立学生爱校荣校意识。
课程中心平台是学生课外学习课程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校史档案资料、校史钩沉等文档、课件、音像资料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就校史、纲要课的问题向教师提问、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校史、近现代医学史和课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最后择优在课堂上分享。研究的问题可以是鸦片战争后西医如何传入福建,西医东渐对中国传统的医疗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生活、医学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医学视角探讨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从器物、制度、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全国西医学堂分布地图绘制等,这些问题从多角度透析了福医创办的源流以及医学教育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纲要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参与学校新生的教育工作,例如:举办校
史校情知识讲座,了解学生对校史教育的反映,避免学校层面与纲要课方面对校史教育的重复,以便日后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与各学科专业紧密联系,从专业角度解读校史,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总而言之,福医校史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学科发展史的丰富内涵。将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中,形成最具特色、最真实的校本文化课程,不仅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立体感和实效性,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持久、稳固,使学生爱校荣校、爱党爱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更加坚定,这种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新”,即教学理念产生新变化,教学内容注入新载体,教育路径开辟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