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是对历史体系、理论逻辑和实践阶段的整合,极大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进[1]。这些思想进一步深化了我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思想精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担当[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道路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前进的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作为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坚实和牢固,为武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3]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原原本本研习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巩固辩证思维能力,更科学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要求我们学习掌握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从客观现实出发制定方针路线、展开工作;学习掌握矛盾的思维,强化问题意识,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面对、化解;掌握唯物辩证法理论,强化思辨思维,提高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运用认识与实践关系原理,坚持实践出真知,基于实践经验进行创新。同时,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群众观点,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4]。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我党执政的鲜明优势和根本特征,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高度自信的体现。我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执著坚守,对伟大使命的担当精神,都源于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源自高度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开放性、真理性、科学性、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我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人民需求、时代属性相结合,促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迈进。我党在执政过程中,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给出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回答。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翻开新篇章。其次,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开展党的建设,用党的理论指导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与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正确理解新论断、新观点,充分掌握思想背景、理论指向。当前中国发展势头强劲,新思想、新观点不断被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处于创新的高峰期。再次,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伟大的实践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四个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国文化、历史与国情的具体实际,决定必然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与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不可分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90多年的奋斗,得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改革开放40年来复杂情况的考验,经过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成长、发展与探索,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5 000多年华夏文明的传承。只有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方法。我们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实践、制度紧密结合的体系,是成功的实践发展为理论、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成效显著的大政方针上升为国家制度,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坚持与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实践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在于这个主义是否会解决该国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曾经面临艰难时期,也曾尝试各种主义和思潮,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都曾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但都无法解救中国,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最终使中国发展、强大。近年来,国内外舆论指出中国现在搞的并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走改革开放道路,但是无论怎样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方法。
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体现出党带领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体现出党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充满了智慧与勇气。同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决不能丢,丢了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指明方向,理论体系为实践行动提供指南,制度为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方法依据。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战略定力,不走闭关自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歪路,不为干扰所惑,不为风险所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文化外交的部署更加有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把握时代问题,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与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中高速状态、创新驱动效果显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与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协调发展明显增强、社会制度成熟稳定等,决胜小康社会需要考虑发展方式与发展要求,实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国的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之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先导性与突破性的重要一环,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解决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本途径与必然选择,是我党带领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到我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是治理国家之重器和依托,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新形势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问题的目标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围绕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制定科学的目标指引有助于明确国家发展战略依归,而发展动力、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可以有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党和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只有对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规划,才能称其为有效的战略部署。
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不断显现,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断增多、升级,如何化解这些困难成为当务之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战略目标,指明正确发展方向,为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和整合资源提供有效方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要素和核心问题的目标指引,抓住了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体现我党治国理政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重要能力。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国家发展进行的系统规划、提供的顶层方案。习近平同志曾引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的名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的通盘设计和系统考量,是对主客观条件综合考量的结果,是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系统性规划,是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最终目标进行的战略保障。当今世界格局演变与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并提供顶层设计方案,这一方案涉及改革发展与稳定、国内国际战略、治国管党兴军等各个领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相互贯通,共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整体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抓住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纲领,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建设各项事业的总方略。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总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是一个总体稳定和动态调节交替发挥作用的过程。我国的总体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要素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具体工作、具体方针和部署都在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规划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发展目标及其具体实现方式,适应新常态、落实新理念、加快推动创新推动发展形式,强化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安全保障,都需要不断完善必要的政策措施[8]。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党立足新形势,对治国理政规律把握和总结的重大创新成果,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新举措与总方略,这一布局将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开辟中国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以来,我党在执政道路上探索前进。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提出“四个全面”;2015年10月底,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体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带领各族人民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战略思维。“五大发展理念”是逻辑严密的有机体: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协调需要厘清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关系到发展的总体推进速度;绿色是健康发展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题中之义;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是中国40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厚植开放的根基才能带动创新、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1.崇尚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不断践行创新理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胡锦涛同志坚定落实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9]。习近平同志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0]。不同时期我党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对创新理念的崇尚与追求。
2.注重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要诀”。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近8.0%,随着发展速度增快,我国面临城乡和区域之间、东部沿海与西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增大,经济增长要素投入、需求、供给结构亟待优化等问题,要妥善解决城乡和区域、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协调,最终实现均衡发展[1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尤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内陆地区、内陆与海洋之间平衡;“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打造内陆经济增长点、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也肩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惠互利、互联互通的重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倡导绿色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出“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对唯GDP思维模式展开革命,促进各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面临饮用水和土壤污染、雾霾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论述、讲话、批示共计60次以上,足见我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12]。
4.厚植开放理念。中国对外开放经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请进来”阶段,打开国门,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20世纪90年代,积极加入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国内相关经贸体制改革,与国际经贸体制“接轨”;21世纪“走出去”战略,大量国企、民企在海外投资设厂、实施并购。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实现了“引进来”战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当今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开放理念,吸收国际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在“接轨”的同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要参与国际建设与全球治理,分享成功经验,为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中国方案”。
5.推进共享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不懈努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共享发展就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落脚点,树立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通过落实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实现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13]。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民族曾历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奋起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遭遇了极大的苦难,因此,中国人民发自肺腑地拥护“中国梦”构想,这是13亿人民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做了卓绝的努力,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发展成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并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迈进,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精神、物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软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明显提升,使我国迅速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从根本上讲,中国成功地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原因在于我党作为中流砥柱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遵从人民意愿、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创造出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奇迹。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这对中国来说是重要节点。党和国家正在通过完善国家治理制度与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中国梦正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团结进取、努力奋进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开创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不移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