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辉
摘 要 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对于学生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锻炼优秀的写作能力,都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结合。因此,应当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们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有效融合;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3-0196-01
阅读和写作两者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和进阶。如今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仍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育改革的深化下,教师必须具备超前的教学意识,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创造出更高的教学成果而努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小学生正处在写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基础做起。由于学生的阅历不足,知识面狭窄,在写作时常常受到局限,教师就应首先从培养他们的语感入手,为他们的写作积累素材。如在开展《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针对文章中的这一句描写“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教师就可深入解析,让学生体会“贪婪”一词的用法巧妙,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杨梅刻画得更加的生动、鲜活。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讨论并说一说自己对“贪婪”一词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贪婪”指的是杨梅还需要更多的水分,“春天的甘露”还不足以满足它们。还有的学生认为“贪婪”只是为了突显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将它描写成了一个孩子一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贪婪”一词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认知范围,也了解到了巧妙的用词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相信在他们以后的写作中也能通过自己积累的丰富语感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开展仿写练习
仿写最能体现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的写作知识,也能够“趁热打铁”,让他们将所学加以应用,加深印象和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框架、构词和写作思路,随后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在完成了《桂林山水》一课的阅读教学后,我就让学生们针对“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一段话来进行仿写。学生们写出了这样的优秀段落“城市的夜晚真美啊,立交桥盘旋在空中,犹如一条巨龙。街道上和高楼上的灯光熠熠生辉,像繁星,像银河,一闪一闪,绽放光芒”。可见,通过阅读学习,学生们的思维被调动,想象力大增,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描写自己所知的事物,写作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因此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练。
三、适时引用经典名句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获得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有更多拓展想象的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名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将这些经典的语句引用其中,这样一来其表达的论点会更加有说服力,同时还能提高整篇文章的水平。如在为学生布置一些描写母亲或母爱主题的写作任务时,就可鼓励学生将《游子吟》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应用到文章中,这样一来能够为文章中增色不少。因而教师在教学《游子吟》这一课时,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内容,以免学生由于对诗词的不理解而产生错用的问题。如针对诗的前两句,虽描写的是线和衣服,但却暗指母子相依的浓浓情感。文章中虽没有描写“母亲”的语言或泪水,但却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母子情。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能够更好地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这些诗词,为文章戳下点睛之笔。
四、通过想象延伸阅读内容
學生在写作过程中,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词语积累和生活经历外,还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的作品“插上翅膀”,使其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以阅读教学为依托,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延伸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为文章补充结尾,发展后续。如对于《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想象“父亲”在营救“孩子”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将人物的内心旁白描写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需要发挥想象,另一方面也需要再一次的解读文章,这样才能从文章中的情节发展入手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真正实现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融合、促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他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欣.在阅读写作融合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教师,2017(05):75-77.
[2]官秀平.插上思维导图的翅膀遨游阅读写作的殿堂[J].广西教育,2018(02):63-65.
[3]周杰.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实现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8):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