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冬梅 刘雨露 张磊
【摘要】新经济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传统行业和人才需求都会发生一系列的调整,很多岗位和企业被分解、合并、重组。毕业生需要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改变就业观念,政府应该科学的认识并制定就业政策,借鉴国外积极有效的政策经验,家庭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及个人家庭现状给予积极引导,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双赢。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 就业形势 就业政策
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等诸多重大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轉变将促使整个社会就业岗位的调整。面对这样的调整和改变,国家和政府应加强促进新常态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新经济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就业形势也变得复杂了。应届毕业生难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就业方向,更好地选择和就业日和更好地就业。
(一)应届毕业生数量呈递增趋势
2000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成递增趋势,从2001年的114万递增到2017年的795万,增加了近7倍之多。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城镇就业岗位增加速度远不及毕业生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严峻。
(二)就业竞争压力增大
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调整改变,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并且由于企业发展压力增加,导致企业在用人上十分挑剔,通常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或者通过学历进项择优录取,导致许多大学生难以拿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三)大学生定位不清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大学生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以后更希望能找到一份更合适更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工作岗位选择上过于乐观,不能正确的定位。另外,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相对滞后,因此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
(四)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
在新经济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资源和环境组成的综合体,这个体系是完全一大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式转向多元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结构不断的合理化和多元化。网络应聘等移动应聘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应聘的新方式。
二、国外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的压力,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扩大毕业生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太明显,笔者分析了国外一些针对应届生的政策对我国有一定的启不。
(一)国外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提升劳动力供给水平
重知识,轻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育出要的大学生很难满足企业和岗位的需求,西方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去提升能力,适应市场。在瑞典,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着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样做利于劳动力资源和现有的劳动力需区域更好地协调起来。其次,积极致力于失业者的就业救助,他们提出了“积极就业”这一理念,并提供各种公共工程和经济工作帮助失业者。这一系列措施,使瑞典的失业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美国,企业资助高校及联合研究也非常普遍。企业可以通过资助高校为进一步开展联合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喜迎大量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到企业就业,增强企业的实力。高校通过联合研究,更能顺应和适应市场。
2.促进劳动力需求政策
为了创造尽可能多的岗位,西方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促进手段来解决就业岗位的增加和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的矛盾。
在德国,推行了“非全日工作”制度,保证社会福利不受其影响,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政府在缩短工时后,企业的从业人员加班时间计入了他们的时间账户,而不是直接领取加班费。推行“非全日制”从长远来看,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法国,一是刺激企业投资和减税政策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缩短工作时间,对企业施行鼓励性补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制定并实施“青年工作岗位”,安排年轻人到第三产业工作;“互助性合作合同”,“加强性工作合同”针对中老年失业者、长期失业者的政策;
(二)国外就业政策对国内的启示
很多国家将大学生就业纳入了社会就业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自行调节,政府在其中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不会直接干预。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就业问题就出现了很多特殊性,对于政府而言,这是一项重大的使命。这里有几点启示:
1.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科学的有利于扩大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经济政策。在稳中求进。调整产业结构,缓解供求量失衡。
2.严格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加强教学改革,以促进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指导工作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且有系统化、个性化的指导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4.完善网络就业服务系统,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市场匹配。在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就业是一体的,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在刚刚起步阶段。首先,服务应该努力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转变。其次,就业服务主体应该要扩展到社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于失业的大学生,政府应该实施相应的救助。
三、新经济常态下改善就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创建就业创业文化培育机制
就业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就业创业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梳理正确的就业观,并主动地进行创业行为。在当前的经济常态下,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也呈现出相应的新常态,这就是当前做好校园就业创业文化培育机制的关键所在。
1.转变原来落后的思路,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原来应试教育下的批量生产即以理论最优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工作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大学人才就要注意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各类实践中去充分锻炼,累积经验,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2.注重个体化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确实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人所长所感兴趣的相结合,再次来引导学生个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在校园文化中要建立以学生个人兴趣为基础的就业创业文化,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创新理念,梳理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完善学校各项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拓展能力的空间。
(二)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新创业观念
早在十七大就已经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业扶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并包含一个巨大的创作热情和创业潜力”。经过近些年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就业形势不断要求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双创”意识,早日做好准备。高校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和把握,加强对大学生观念的引导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高等院校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多元的就业创业渠道,学校提供条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落实。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就业指导
1.加强高校的职业指导
职业咨询,学校指导人员要积极主动的改变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帮助他们克服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其次是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任务,除了一般的就业政策的介绍分析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了解影响就业的一系列因素等:再次是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专业课老师对于自己所教的专业更熟悉,因此在学术上和专业认识上能更明确洞察其中的优势和劣势,很容易对学生在职业选择选择上面施加影响。
2.社会的指导
利用政策推动个人,企业和政府利益协调,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就业策略、人才需求态势等职业信息服务资料。帮助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以某渠道适宜的岗位。完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信息发奎,帮助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使高校毕业生更能找到社会需求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