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专云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同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我国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2015 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由构想逐步变为现实行动。“一带一路”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融合,推动国际合作的宏伟蓝图,涉及60多个家和40多亿人口,将对未来的全球化模式进行创新和升级。[1]“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合作共赢的重大机遇,将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格局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一带一路”重大决策的持续推进,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人才如何培养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着60多种官方语言,但是在不同国家的人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时候,目前共通的语言还是英语。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过程中需要很多外语人才,其中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但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英语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才能够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在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体系中,通用语一般指英、法、俄、西、阿、德、日七个语种,其他的语种则为非通用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有60多种,其中就有大量的非通用语。有学者提出“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在“一带一路”政策推进的过程中培养语言人才、强化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紧迫。“语言相通则是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这些观点基本上已成为业内学者的共识。”[2]
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许多大学纷纷开设非通用语语种专业。但是这种新专业的开设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开设新专业会面临师资不足、匆忙上阵的问题;二是非通用语专业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在短短的四年之内要想学会、学通,达到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很不现实。也有一些高校在培养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同时,和培养英语人才结合起来,设置了多种培养模式,比如“通用语+ 非通用语”“多语种+X”“非通用语+ 非语言专业(如国际关系、法律等)”。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它的弊端。文秋芳指出,这种培养模式看起来非常灵活、使用就业市场的需求,但由于学时过于分散,多种专业的学习往往成为蜻蜓点水,很难在某一方面学得多么精通。“要在学好一门非通用语的同时,系统修学一门其他专业,学习时间从何而来?如果只是学点基本知识,培养普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还有可能。”[3]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管语言种类繁多,但是在工作场所,通用的还是目前的全球通用语言英语。因此英语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所不同的是,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应该在英语专业尝试设立“英语+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的模式来设计培养模式,其中英语是所学专业,一带一路国家的某种语言可以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周庆生认为“国际语言通事”,即可以运用在工作场所作为工作语言;“官方母语通心”,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可以起到情感沟通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真正能在跨国经贸业务中使用的国际‘通事’语言,只有英语、俄语等两三种;真正能‘通心’的各国本土官方语言,则有50 多种。”[2]从这一现状出发,培养“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就不能仅仅是通晓一门一带一路国家非通用语言那么简单。在这里,英语人才依然有着强大的需求量,非通用语言人才也有一定程度的需要。因此对于“英语+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予以重点发展。
当然,这里说的“国际语言通事”“官方母语通心”,并不是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母语就一定不会使用在工作场合。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必然会有一部分中国人进入到本地人密集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那么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我国现有的外语教育培养体系中,只有一少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通用语能够开设专业,剩下的人才缺口就需要“英语+一带一路非通用语”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来弥补。当他们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再延长学制,通过留学、访学、交换生等途径再学习二到三年的目的国语言,最终成为既精通国际语言——英语、又掌握“一带一路”国家官方母语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单一的某种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再变得那么紧缺,而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将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迫切需要的外语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古文明的交汇地,蕴含着丰富的古老文化内容。为了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要对现有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欧美文化无疑是英语教学中主要灌输的文化热点。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需要在适应新形势的条件下进行不断的调整,文化教学的视角不能够局限在母语文化或是西方文化的介绍上,“要在‘一带一路’思想的指导下,广泛涉猎关于不同国家文化的知识,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误解,缩小文化差异,为推动“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服务。的顺利实施服务。”[5]
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种调整的方向就是要加强现有英语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属性。要在英人才培养的系列课程中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内容,但怎么增加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虽然运用英语,但文化却不是欧美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及毕业生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民俗、传统不了解,往往以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进行思考,交际时产生文化冲突。”[4]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的风俗、文化、民俗、历史等内容就是突出了“一带一路”的特色。英语人才的培养,最本质的还是要培养合格的、有用的英语人才,要围绕英语人才这个根本来设置课程。在培养的英语人才中,未必人人都有志于参与从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既增加了学生们的负担,还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不宜人人有份,而是应该突出其实用性。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英语专业开设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概况的选修课,供有志于这方面工作的学生选修。[6]为了把语言工作和国家需要密切结合在一起,学校要加以积极引导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学习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选修这类课程。二是在“英语+一带一路非通用语”培养体系中,适当加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概况的内容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接收较多的文化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是由我国倡议、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的一项世界性的伟大工程。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许多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许多大的经济项目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在相关活动中虽然是以目前的世界性通用语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但是由于中国的独特作用,中国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将会成为沿线国家积极关注的对象,成为影响着“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措施。[7]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有用的英语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中有意识地加强中国文化的比重。要广泛了解沿线国家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点,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中把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入进去,为将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好准备。
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三类外语人才:一是能够从事商业工作的,二是能够从事外语教学的,三是能够从事沟通交流的。目前在我国高校,这三类人才有培养机构,每年也会招收大量的学生,这就是在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的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和翻译等专业。还有一些专业的设置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也可以归入这三类。这些英语人才的培养都有特定的目标和志向,共同的目的是为了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加深理解、增进交往、促进商贸往来而设置的。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除了前面提出的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改革还远远不够。除了前面提到的创新点以外,在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实用性,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理论课程掌握好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来了解“一带一路”政策和发展情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适应性,以便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
这种偏向于实用性的教学手段可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方面。在高职高专层次,本来就是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教学规划中就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实训实践课程,还有一定时期的顶岗实习阶段,这些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就英语相关专业来说,学校为了做好学生们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一定的实习岗位来满足学生熟悉相关情况的要求,甚至可以把实习基地延伸到国外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安排学生们的实践实训,从而获得更为宝贵的锻炼机会。[8]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些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是倾向于理论性、系统性、知识性,在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有所欠缺。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亟需熟练掌握英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了解的新一代建设者。那么,在本科层次的“英语+一带一路非通用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国家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学习既定课程的时候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活动,并在操作性、时间性方面多做出努力,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翻译、同声传译、口语训练、公文写作、涉外礼仪、会展策划等实训课程,把相关国家的人员请进来;也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出国去体验,到目的国观察所在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与目的国的政府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进入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金融、服务、文化传播、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行业去实习、学习,对“一带一路”建设事先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毕业之余就是学有所长且熟悉工作单位环境的人才,马上就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去。
当然,这种突出实践并不是在原有的学生培养计划上修修补补,增加一些课时或者实践实训的具体安排,而是要在“一带一路”的新背景下,对原有的学生培养计划做一个总体的重新规划和调整,在重新规划和调整中把提升实践性比重这个问题贯彻到新的规划中,在英语教学的总体规划中去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去把握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总之,“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宏伟的规划,需要更多的人去积极从事这项工作,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培养阶段就必须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为将来参与相关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次宝贵的历史机遇,对全球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中国责任重大。在这一历史时刻,积极改进现在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自觉地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局,号召更多的学子在不久的将来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为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同时也为英语教学的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来。
以上只是围绕着“一带一路”的大背景,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一带一路”建设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改革,不是一所学校、一个教学单位的事情,而是在整个国家英语教学体系方面的一种设计和构想。具体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操作,使学生培养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实需求,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在顶层设计方面多给予关注和考虑,在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设计。同时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自觉服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倾听来自教育第一线的现实呼声,积极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贸易往来、文化传播等中外机构、单位之间建立沟通、联系的渠道,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实习实训机会、基地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