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苗,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等[1]。其中,“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值得重视和思索。“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2]。自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来,在经济増长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开始不断显现,我国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政府公信力减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受挑战、社会安定局面遭受破坏等问题,并由此影响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早由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提出,主要指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动力、经济放缓甚至出现长期停滞、徘徊,从而无法进入高等收入阶段的一种状态。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下我国面临诸多的问题。择其要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持续发展问题制约经济增长,利益多元化导致信仰危机,文化思想乱象造成精神家园缺失,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发展有限,随着要素成本提升,传统优势不如以往,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与新兴产业和结构转型匹配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储备不足,自主创新技术优势不明显,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含量有待提升,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欠缺,经济发展整体上建立在对资源及能源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基础上,且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增大,经济绿色、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当前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有待增强。银行贷款主要发放给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风险过于集中。金融利率体制僵化,经济秩序监管存在缺位和越位的现象,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不利于应对外部经济冲击,也会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放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特性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使得人们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升,利益意识也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求利经济,不同群体带着各自的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强烈的趋利性容易使人唯利是图,产生狭隘利益观和拜金主义的行为,只注重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日渐消解。某些企业责任意识淡薄,为图眼前的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发生了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果相关部门的卫生安全监督工作未充分落实,则容易引起民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造成对政府的信仰危机,使得政府权威受阻,公信力下降,负面影响若不及时消解则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引发全社会信任危机。
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环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当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但社会主流价值观迷失,全社会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在共同价值判断缺失的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难以发挥。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冲击下,大众价值取向比较混乱,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挑战。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大多具有随意性,缺乏独立性判断和理性思考,从而导致思想混乱、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盛行、理想信念弱化,以及精神家园缺失等现象,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仍落后于城市,难以与其同步,农村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升学率等有待继续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保障不足,社会结构趋于固定,这种不平等不均衡容易引发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收入差距问题凸显,据2012年数据显示“中国最富的10%的家庭收入是最穷的10%的家庭收入的65倍,基尼系数超过0.45的警戒线”[3],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容易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活力大大降低。处于底层的民众存在不平衡感,容易产生“仇富”心理,甚至引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做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贫富悬殊使得共享理念无法得到落实,社会安定局面无法得到保障,这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成为跨越陷阱的“拦路虎”。
“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总和”[4]。因此,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引导功能是探求跨越路径的重要前提。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5]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包含着符合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理念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者,谐也,指事物各个要素能够协调发展、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和谐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们共享改革成果,如此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和谐要求把经济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实践中去,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科技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做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与投资拉动增长的制约,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立足我国当代现实及总结思想道德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一个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逐渐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价值共识又是信任的基础,公民只有形成了价值共识,才能产生共同的价值信仰,从而增加对政府的信任,不听信恶意抹黑政府的谣言,坚决抵制和批判消极没落的价值观,由此,政府权威得以构建。价值共识是价值践行的前提,在思想道德领域对公民进行引导,规范其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促使大众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区分政治原则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观点。在当前道德滑坡和价值失范的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它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和主流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总纲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具有甄别的作用,是判断社会多元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是文化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一切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文化产品。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的发展划定了价值底线,无论何种思想文化的发展,都要恪守本国基本价值理念、符合共有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主流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凝聚全民族的力量,铸就文化自信与新的辉煌。
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理念符合现实需要,反映了人们的利益诉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最大限度地达成了社会成员的共识,是社会主义现实关系的集中反映,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6],从而能够凝聚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化解社会矛盾,为发展寻出路。“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凸显对社会成员各方利益关系的重视。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基本规则体系的保证,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基本规则,社会才能有序健康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跨越的障碍,因此,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民族团结强大、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我们为此努力奋斗的目标。破解经济持续发展瓶颈制约,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首先,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要把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的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经济健康发展,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同步进行,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最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协同创新,注重强化科技力量,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取得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同时,尽快完善科技成果保护机制,聚集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保障创新优秀人才的权益,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建立合理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才能够规范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社会成员的信任,构建政府权威。首先,要创新行政工作理念,加强权力制约与平衡,时刻警惕腐败现象的发生,营造清廉的党风政风,提升党政干部的社会形象。其次,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确保规则体系公平公正。任何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都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多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努力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最后,要关注公民的政治诉求,培育文明风尚,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构建公民社会。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认可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从而全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开展。
文化思想乱象,精神家园缺失迫切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国人精神家园。首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工作,提倡优秀、健康的文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众,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营造积极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要注重舆论引导,正确对待多元文化,要重视舆论的力量并掌握舆论话语权,发扬优良传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众对多元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及判断,进行合理的批判扬弃,学习多样化文化思想的积极因素,不盲目附和外来文化的涌入传播。最后,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有效控制网络负面舆论的产生和负面影响的传播,增强正面积极舆论的发展扩散,加强网络人员的培训教育,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通过合理、规范的价值引导,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人精神力量,构建国人精神家园。
化解社会矛盾关键要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目标,促进改革成果人民共享。首先,坚持为民掌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服务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百姓的利益需求,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政府工作的基石。其次,坚持为民用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社会的整体和根本利益出发,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有效促进人民的价值认同。最后,凝聚集体力量,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大多数社会成员有意识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意愿,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最大化地满足各种利益要求,有效处理各方面矛盾,化解利益冲突,总体上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17-10-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zb/kms/index.htm.
[2]钱彤.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EB/OL].(2014-11-10)[2017-10-28]. http://cpc.people.com.cn/n/2014/1111/c64094-26004860.html.
[3]胡永泰,陆铭,杰弗里·萨克斯,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展望中国经济増长的可持续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8.
[4]中华战略文化论坛丛书编委会.第三届中华战略文化论坛开幕词[C].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