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月娥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为妇女成熟健康的生理特征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子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下,肾气-天癸-冲任-子宫各个环节相互作用,使子宫能定期藏泻为月经。妇女在行经期间,子门开放,血室空虚,外邪容易入侵与气血相互搏结,常易导致月经不调、崩漏、癥瘕等症。历代医家留下了大量的月经期的防病治病的宝贵财富,本文以唐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妇产科著作《千金方·妇人方》《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妇人规》《傅青主女科》五部名著为主,结合其它著作如《褚氏遗书》《诸病源候论》等有关论述,疏理出古代医家对于月经期调护的观点和方法。
行经时期,血室正开,腠理疏松,易于感受风、寒、暑、湿、燥、热之外邪,六淫之邪与气血相博而致妇科疾病。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有经期外感即“热入血室”的证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发现:妇科许多疾病得之于经期感受风寒湿之邪,如月水不利、月水不调、月水来腹痛、带下、癥瘕、无子等病证,均认为是“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冲脉任脉”,或“度泥途,用寒太早,若坐湿地”所致。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妇人方》直接列出与月经相关的妇女十二种疾病病因与生活起居不慎关系密切,“凡此十二病,得之时,因与夫卧起,月经不去,或卧湿冷地,及以冷水洗浴,当时取快,而后生百病,或疮痍未瘥,便合阴阳,及起早作劳,衣单席薄,寒从下入。”[2]《妇人大全良方》指出行经期间外感,甚至影响生育:“夫人将摄顺理,则血气调和,风、寒、暑、湿不能为害。若劳伤血气,则风冷乘虚而干之。内受风邪,脾胃虚弱,故不能消于饮食也。食既不充,荣卫凝涩,肌肤黄燥,而不光泽。若流入关元,致绝子嗣。”[3]
因此,妇女在经期生活起居中,要特别注意外界寒温变化,不当风坐卧、解二便,不赤脚走湿地或坐卧湿地,或经期冒雨雪、涉水,或气候骤冷,衣着不足,或过度纳凉饮冷等,避免风寒或寒湿之邪侵犯人体,导致气血凝滞而成痛经、月经周期改变等。同时,也要避免感受暑热之邪、过食辛热食物及在高温下作业,过热助阳则损阴,血热迫血妄行则致月经量多或崩漏等月经病。
饮食五味可以充养全身,但若饮食失节,或食凉生冷、辛辣燥热,或暴饮暴食、偏食嗜食等,均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妇科疾病,经期饮食失节则发为月经病。陈自明指出,“妇人食癥属经行不忌生冷所致……经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持,结聚成块,日渐生长,牢固不安,谓之食癥。”[3]如果素体脏腑虚弱,脾胃亦虚,遇到经血下泄之时,恣意过食生冷则损伤脾阳,则脾不能运化,则形成饮食积聚的包块即食癥。张景岳强调,经行要大忌凉药冷食,“凡经行之际,大忌辛凉等药,饮食亦然。”因此,妇女月经期间,不要过食生冷,导致血脉凝涩,气血运行不畅,则发生痛经、月经过少、闭经,甚至发为不孕,或寒邪凝聚而为腹部包块性疾病;也不要过食辛热香辣,否则热扰冲任,发为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证。
七情失调导致月经失调,是历代医家特别重视的病因。长期的精神刺激,如抑郁、苦恼、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可以导致肝失条达,心营运行不畅,脾土运化失常,因而损伤冲任。冲任之本在肾,冲任损伤,轻者可致月经先后不定期,重则肾水枯涸,可致血枯经闭。
关于情志不调导致月经病在 《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多处论述,如其引“养生方”说妇女经常性情志不畅,会致体内阴阳不调,气机不畅而致月经时多时少,“病忧恚泣哭,以令阴阳结气不和,故令月水时少时多,内热苦渴,色恶,体肌枯,身重。 ”[1]又如经闭的成因是因经行悲哀、忧虑或遇异常天象而恐惧而致,甚至经闭后气机郁滞,形成时聚时散的包块性疾病,即为狐瘕。“狐瘕者,妇人月水当日数来,而反悲哀忧恐,或远行逢暴风疾雨雷电惊恐,衣被浸湿,疲倦少气,心中悦悦未定……令月水闭不通。”[1]景岳则指出妇女欲念过多、思虑过多会导致心脾气结,伤及冲任和肾气,将使月经不调,严重会成为闭经。“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 ”[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云:“妇人多气,经深居闺帷,性情不能舒畅,兼之忧思忿怒,执拗妒忌,肝火无时不动,每每郁结,以致月事不调。”[4]经期经血下泄,肝气偏旺,若情绪不稳定,易出现经期种种不适感,甚则导致月经失调。傅青主非常重视肝郁气滞对月经的影响[7],对于“经水先后无定期”,傅氏认为非经血之虚,而为“肝气郁结肾亦郁”;“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非为血枯经闭,而是“心肝脾之气郁”。
后世医家对于压抑欲望的伤害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对年轻未婚女子或婢女、尼姑和寡妇这一特殊的群体。对此,明清医家讨论较多,认为对异性思慕过多而不遂心愿容易导致劳损,产生月经不调或经闭。陈自明引用寇宗奭的论述,指出年轻的男女因思春过度,积想在心不解,将导致五脏劳损。此种劳损是诸劳中最为难治的,指出情志致劳病发于五脏之内,不是一般的药力所能及的,心病还得心解。“夫人之生,以血气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血气者。若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气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闭。且心病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嗽。肾水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鬓发焦,筋骨痿。若五脏传遍,则必至于死。此一种于劳中最难治。”[3]
因此,适值经期,则宜愉悦情志,调畅心情,消除烦恼、紧张、忧郁、恐惧心理,改变固执、忌妒的性格,养成良好性格,使气血条达,顺利度过月经期。
经期要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经期由于经血下泄,体力相应下降,若是工作紧张、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则耗气动血,气不能摄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崩漏。
经行之际,尤其要避免房事劳损。孙思邈严正警告不可在行经之时行房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凡新沐、远行及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瘥,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热疾新瘥,交者死。”[2]景岳指出妇人因经期房事不节而伤肾的现象最多,造成月经病证非常之多,应该禁止。“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所当辨而治之。”[5]
因此,行经期间,经血下泄,气血虚弱,要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劳累,尤其要避免房劳。即使是月经刚刚干净之2~3 d内,亦不可合阴阳。放纵情欲则损伤冲任,扰动血海,导致月经紊乱、崩漏等月经病。
《诸病源候论》曾记载妇女在月经期间,行走远路之后,饮服污井中的水,或食不清洁的饮食,或误吞蛇鼠之精液,留结在腹内而生蛇瘕的病症。“蛇瘕者,……若远道之余,饮污井之水,不洁之食,吞蛇鼠之精,留络不去,因生蛇瘕之聚。 ”[1]可见,妇女在经期不可随意饮食,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另外,月经期血室空虚,易感邪毒,故必须保持外阴清洁,内裤应经常换洗和日光曝晒消毒;禁止性交、盆浴和游泳等活动,避免外邪侵入胞宫,导致感染邪毒而致病。
“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为甚,而劳倦次之……然以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致伤生化之源,则终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当深察而调之者也。”[5]张景岳总结了预防生活所伤实为 “未病之先”。历代妇科论述和妇产科名著中“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更有效地防治妇产科疾病,甚至对一般居家妇女的疾病预防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当今“重防于治”“治未病”的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对于防治妇科疾病,保护广大妇女健康也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