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耕,苏全贵,陈东海,陈炳煌,王月珠,史秋实,王绵绵,林金宝
(安溪县中医院,福建 安溪 362400)
胃脘痛可见于慢性胃炎等多种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多发的内科疾病[1]。据统计,胃脘痛在临床各科疾病的发病率中排第七位,占总发病率的3.01%[2]。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胃脘痛的发病与外感、饮食不节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志因素在胃脘痛发病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情志失调已成为胃脘痛发生的主要病因[2-5]。临床上针刺治疗胃脘痛简单、方便,且即时镇痛效果显著[6-9]。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配合西药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11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属于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其中,男98例,女142例,男女比例为1∶
1.45 ;完成治疗229例,脱落11例,脱落率为4.58%;其中治疗组脱落7例,对照组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男女113 116 43 47 70 69年龄/岁39.26±9.249 41.24±10.57病程/a 10.48±8.32 8.59±6.20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 证型为肝气犯胃证;③ 年龄18~60岁。
1.4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冠心病、脑出血等心脑血管以及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② 合并结核、肿瘤疾病者;③ 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或服用其他药物不能停用,或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④ 不能配合治疗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疗程超过1/3但没有完成所有疗程者为脱落病例;疗程不足1/3者为剔除病例。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予奥美拉唑(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50102)20 mg,每天 2次;654-II(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0203)10 mg,每天3次;C14呼气检查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者,加用克拉霉素(莱阳市江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0205)0.5 g,每天 1次;阿莫西林(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50107)1.0 g,每日 3次。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将选定的穴位(双公孙、双太冲)充分暴露,常规消毒,采用25 mm长毫针(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型号:0.30 mm×40 mm,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均刺入0.8~1寸,得气后留针30 min。
2.2 疗程 2组均治疗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应在10 d内完成,共治疗2个疗程。每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需按要求详细填写病例观察表,最后做疗效判定。
2.3 观察指标 包括疗效评定、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患者血清中胃泌素、胃动素、IgA、IgG、IgM含量测定。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① 痊愈:主症与次症全部消失,无胃脘痛部疼痛;② 有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明显改善,仅有轻微疼痛;③ 无效:主症与次症均无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3.2 2组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IgA、IgG、IgM变化比较 见表3。
表2 2组疗效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IgA、IgG、IgM变化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IgA、IgG、IgM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胃动素 /(pg/mL)509.28±49.21 318.23±28.741)2)513.28±50.17 373.96±35.671)胃泌素 /(μg/L)157.42±31.82 83.15±20.461)2)160.29±29.28 109.51±23.731)IgA/(g/L)1.32±0.38 1.70±0.561)1.36±0.34 1.39±0.471)IgG/(g/L)9.23±1.25 11.2±3.21)8.97±1.34 10.68±2.961)IgM/(g/L)0.95±0.23 1.35±0.591)0.89±0.31 1.31±0.431)
4.1 《灵枢·五邪第二十》在论述五脏的症状和治疗时,其它四脏均称“邪在肺”“邪在肝”“邪在心”“邪在肾”,唯独说“邪在脾胃”。而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合论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恒所著《脾胃论》更是合论脾胃的经典,以上都说明了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其支脉入腹络肠胃,联系脾胃二经之经气,诚如《标幽赋》所说,“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针刺公孙穴具有较好的治疗胃痛的临床效果。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又是肝经之原穴,刺之具有疏肝理气效果。
4.2 中医学认为胃脘痛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肝有疏通畅达气机的功能,肝失疏泄,一是疏泄不及,疏泄的功能无力而出现肝气郁结,脾胃功能运化障碍致胃脘胀满疼痛;二是肝气疏泄太过,根据“亢则害”的理论,气机不和,升发宣降功能失常,肝气横逆犯胃(脾),侵犯胃腑,失其和降。肝五行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胃在五行属土,为“太仓”,为多气、多血之腑,性喜濡润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首先横逆犯胃,以致肝郁痞阻,而发肝胃气痛[11]。 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以正克也。”太冲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太,大也;冲,冲要,通道之义,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其性肃降,擅长平肝、调肝、柔肝,不仅治疗肝实证,亦能治疗肝虚证和肝病累及其他脏腑器官的病证,对于肝气犯胃所引致的胃脘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穴通脾胃两经,对脾胃两个脏器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3 通过表2可见: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配合针刺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且针刺后胃脘痛减轻或消失的时间大大小于西药治疗,部分患者甚至具有针即痛止的即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