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情意素质培育策略

2018-03-30 02:23方延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情意素质素养

方延玲

情意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对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何在更好地实现情意素质的培育,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和有效实施,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课程的内在价值,并外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就成为教师和教研人员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契合——核心素养与情意素质的内在联系

注重“双基”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一大传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入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与价值观构成“四基”。在这里,情意素质的培养得到关注。在现代化教育的浪潮中,课程目标发展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情意素质再一次得到升华。时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跃升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即探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培育其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对学生的培育目标视野由学校教育放大到社会需要,将其身份回归到社会层面。其中,学生情意素质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学者李艺将其理解为: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由知识与技能层面,问题解决层面,学科思维层面三个层面构成,其中,知识与技能最为基础,学科思维层面亦可理解为情意素质层面,最为高级,问题解决在这两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托,构成了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密不可分的完整体系。

发展与认知素质相对应的情意素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下教育强调将课堂回归学生,确定其主体地位,这一转化需要教育者对情意素养有一个更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情意素质不能成为认知素质的附属产品,而应是与之相对应且相辅相成,由情意素质孕育而生的。情意素质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作为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直接兴趣,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即认知素质。第二次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素质基础上,内在情感道德素养的激发从内而外化为制约自身行为举止的良好道德品质,即产生情意素养。简言之,教育应是“起于知识,基于知识,但不比于知识,比于本源性的兴趣、想象力、审美情趣等情意性素质的激发与培育”。

二、困境——学生情意素质培养缺失

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每一次课改都在思考着应“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然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却难以得到改善。

(一)重理论灌输,轻情意疏导

教师是对人教学。素质教育推行十几年来,尽管人们逐渐认识到情意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迫于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主要表现在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究其缘由,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情意素质及对学生的情谊疏导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包括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理论与价值观渗透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界逐步注重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发展到核心素养,若对学生的选拔方式依然囿于“一考定终生”的传统方式时,则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

(二)重技能运用,轻情感传达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情意素质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影响。然而对于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多数教师却仅是把情感作为促进课堂知识掌握的点缀品与兴奋剂,而偏离了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培养情意素质的初衷。如此一来,情感传达沦落为认知能力的辅助工具。也恰恰是教育工作者对此认识不足,导致课堂过多地追求技巧的运用,如采用故事、音乐、漫画、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试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以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但学生的课堂情意素质仅停留于“兴趣”二字上,上完课后却收获甚少。据调查显示,学生判断一堂课精彩与否的标准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技巧,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品质,并跟随着教师的价值引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与品德素养,若教师一味地试图通过教学技巧来装扮课堂,会适得其反,被认为是教学智慧与学科素养的缺失。

(三)重课堂教学,轻课后反思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预设、生成、反思这三个环节。教师在授课前对课堂的预设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上文所述,这一环节过多地停留于探索如何以更多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忽视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课程教学便会失去其原本的教育初衷,使当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口号。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思考,对其中积极因素的保留与提升,对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改造,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方式且对之后的再预设、再生成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注重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环节在实际运用中的产生的差异进行比较,抓住课程的价值导向,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情意素质。

三、策略———情意素质与教师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活动的预设、生成、反思三个环节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各种因素,并将这三个环节富有逻辑地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培育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精心预设——融入情感

1.透视教材。首先是对教材内涵的挖掘。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对教材的内涵进行深刻钻研。对教材的设计不能停留于归纳书上的问题,应该探索其所要传递、培养的社会情感,结合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身品质。其次是对教材外延的拓展。书上提供的案例或情景可能很经典,但在生活中学生更有感触和丰富的实际体验。同时,学习教材仅是教学的一种策略,这个策略可能有很强的概括性,但每个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

2.预测学情。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被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生被灌输“冷知识”,从而渐渐丧失其“热思考”能力。在强调培养核心素养的今天,应致力于培养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多维对话式互动。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如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意素质等,再根据课堂互动及课下任务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从而实现认知及情意收获的最大化。因此,教师应在课余时间阶段性地通过个别访谈、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己有知识水平等有一个客观、准确、深入的了解。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做到以情动情。

(二)动态生成――以情育情

1.创设教育情境。卢家楣教授曾说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教材本身就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关键是如何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引发点,并根据教材的情感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2.设计角色模拟。“角色模拟”与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相符,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符合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要求。设计“角色模拟”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不仅关注内容的选择更重视角色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调动其参与热情,且能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3.开展平等对话。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缺乏对世界以及他人的热爱,对话便难以进行。爱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本身。”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平等对话,以和谐的伦理关系并营造平等对话的环境为基础。和谐的伦理关系与“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在教师面前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然而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所谓的“差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其实,良好的交流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其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平等地给予每个人对话机会,对胆怯、冷漠、自卑的同学加以引导,并创设适合其回答的语境,使学生逐步克服对话恐惧心理。此外,还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对话素养。尊重和宽容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应考虑他人的心境与个性等个体差异,避免以我为主。理想的对话应该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提高对话素养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之一。

(三)注重反思――优化情感

1.创设有利于反思的外部环境。学校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平台,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又不失严谨的反思环境,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学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系统的教师管理制度。如开展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进行科研活动等。第二,形成规范且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专家评价等。第三,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在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之上,一个良好的反思环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监督,勇于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以促进教与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与有效的反思环境,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鞭策自我,提高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2.提高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在教学范畴中,“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并非出现问题时才需要进行反思,而是应将其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其自我责任感与道德感的体现,在反思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理性思维审视自己作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以提高教学技能与素养并影响学生。

综上所述,情意素质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于教师情感的传达及学生兴趣的激发,更重要的在于其作为教学目标并融入教学内容。教育不应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其外在广度及内在深度亦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思考与探究的。面对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面对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界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猜你喜欢
情意素质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心愿之选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