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虽然有许多关于成人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但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和影响机制的系统研究。丰富和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对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主体,针对其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8-0017-07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虽然其中有许多关于成人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但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和影响机制的系统研究[1]。丰富和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对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主体,针对其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如何提高中学生心理弹性提出有效建议。
心理弹性是指当人们面对挫折、困难或者逆境时能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情绪状态的一种信心体现。国外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紧密, 并主要通过间接调节方式发挥作用。主观幸福感指的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以往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心理健康是通过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学生进行问卷的施测工作。本研究在初一至初三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58份,回收率91.6%。其中经检核、剔除填答不全和固定反应卷122份, 共计有效问卷331份, 有效率为72.2%。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弹性量表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由张建新和于肖南根据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修订,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中文版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逆境的积极心理品质。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 91[2]。
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采用王玉洁[3]等(2013)研究对Caprara等人[4](2008)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共由17个项目组成,分别是管理快乐/兴奋情绪效能感、表达自豪情绪效能感、管理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管理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和管理内疚/羞耻情绪效能感,前两个因素构成高阶因子“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后三个因素构成高阶因子“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程度越高。
3. 主观幸福感
采用王玉花(2008)研究中主观幸福感量表。该研究中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因素出发, 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和Kammann、Flet编制的情感量表二中的20个项目[5]。
(三) 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在老师的协助下向学生发放问卷,并要求其当场完成。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其人口统计学资料。
(四)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比较
1. 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
表1说明,在心理弹性总分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说明男女性别心理弹性水平有所不同,男性的心理弹性总分比女生高。男女性别在坚韧性因子上差异性显著,在自强性因子和乐观性因子上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
2. 不同年级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中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的心理弹性总分高于初三,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心理弹性呈现递减趋势。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二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初一和初三在心理彈性总分上有显著差异(p<0.001),初二和初三在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显著(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二在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初一和初三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差异显著(p<0.001),初二和初三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差异显著(p<0.001);各年级在心理弹性乐观性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二)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比较
1.不同性别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说明,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p<0.01),说明男女性别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水平有所不同,男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比女性高。在管理积极情绪因子上男女性别差异性显著(p<0.01),男性的管理积极情绪水平因子得分比女性高,说明男性在管理积极情绪方面比女生强。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女性别在管理消极情绪水平上并没有不同。
2.不同年级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方面,年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高于初三,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现递减趋势。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显著(p<0.001),初二和初三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管理积极情绪上无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管理积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初二和初三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
(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比较
1.不同性别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表5说明,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说明男女性别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没有不同。男女性别在积极情绪因子、消极情绪因子和生活满意度因子均无显著差异。
2. 不同年级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结果显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年级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的主观幸福感总分高于初三,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现递减趋势。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二和初三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因子在各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积极情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积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01),初二和初三在积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消极情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二和初三在消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
3. 不同心理弹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把331名中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选取被试得分在前27%的127名被试为高心理弹性组,在后27%的97名被试为低心理弹性组,比较在不同心理弹性下,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结果见表7。
表7表明,不同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心理弹性下的主观幸福感比低心理弹性下的主观幸福感好。
4. 不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把331名中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选取被试得分在前27%的118名被试为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组,在后27%的88名被试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组,比较在不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下,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结果见表8。
表8表明,不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幸福感比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幸福感好。
(四) 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9表明,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心理弹性各因子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坚韧性因子、自强性因子和乐观性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2、0.42和0.37。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中生活满意度因子和积极情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和0.67,心理弹性与消极情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
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心理弹性各因子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坚韧性、自强性和乐观性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51和0.33。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管理积极情绪效能因子和管理消极效能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5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呈顯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管理积极情绪因子和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3和0.39。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中积极情绪因子和生活满意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和0.26,与主观幸福感消极情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
(五)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对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以心理弹性为自变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心理弹性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采用enter法即强迫法选择自变量,结果如表10。
表10的三个回归模型中的F和t值均显著,说明这三个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自变量和预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共线关系。心理弹性能显著正向预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其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变异,有37.6%可以由心理弹性的变异来解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的变异,有17%可以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变异来解释。心理弹性能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的变异,有17.1%可以由心理弹性的变异来解释。
(六)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根据温忠麟等人[6]提出的一个实用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来探讨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c是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总效应,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总效应,是指经过中介变量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c'指的是直接效应,当中介变量只有一个的时候,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c'+ab。
参照温忠麟等人(2005)提出的采用回归分析检验中介效应的程序,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否是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根据检验程序的流程,逐个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自变量X是心理弹性,因变量Y是主观幸福感,中介变量M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心理弹性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方程为Y=0.480X,c=0.480。心理弹性预测情绪调节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回归方程为Y=0.615X,a=0.615。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方程为Y=0.415X,b=0.415。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方程为Y=0.192X1+0.362X2,c'=0.192。
根据温忠麟等人(2005)的检验方法,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首先检验的是回归系数c的显著性,c=0.480,t=9.932,p<0.001,以上结果说明回归系数c是显著的。然后检验的是回归系数a、b的显著性。a=0.615,t=14.149,p<0.001;b=0.192,t=3.173,p<0.001,以上结果表明回归系数a与b均显著。最后一步检验回归系数c'的显著性,c'不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是完全显著,c'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是部分显著。c'=0.362,t=5.987,p<0.001,表明回归系数c'显著,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效应显著,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但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完全是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
圖1有两条显著的路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即心理弹性可以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为0.19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48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4.6%,即由心理弹性引起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24.6%是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中介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到缓冲作用。
(一)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在研究中性别在心理弹性上有显著差异,说明男女性别不同,在心理弹性水平上也有所不同,男性的心理弹性总分比女性高,也就是说男生在遭遇困难或处在逆境时的复原能力比女生强。男女性别在坚韧性因子差异性显著,男性在坚韧性因子得分高于女性,即男性在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比女性强。
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方面,男女性别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显著,表明男女性别不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男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比女性高,即男性在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自信程度上比女性好,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女性心理素质要比男性好”的传统观点,男女性别在管理积极情绪因子差异性显著,男性在管理积极情绪水平因子得分比女性高,说明男性在管理积极情绪方面比女性强,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说明男女性别在管理消极情绪水平上并没有不同。
在性别方面,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因子,即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表明男女性别在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没有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何瑛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一致,但这一研究结果也不同于以往研究,杨海荣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因此, 关于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往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入如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水平和年龄等变量进行研究。
2.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年级对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弹性方面,年级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有显著差异,且初一和初二的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初三,这一结果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弹性出现递减趋势。年级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差异显著,经LSD法的事后多重结果显示,初一和初二在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无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三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差异显著,初二和初三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因子和自强性因子上差异显著。而各年级在心理弹性乐观性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方面,年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高于初三,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现递减趋势。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显著,初二和初三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显著。年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管理积极情绪上无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管理积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年级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初二和初三在管理消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
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年级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的主观幸福感总分高于初三,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即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这一结果与张兴贵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性 。生活满意度因子在各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年级在积极情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三在积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初二和初三在积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年级在消极情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LSD法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二和初三在消极情绪因子上差异显著。
(二)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显示,心理弹性各因子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两个因子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因子和积极情绪因子显著正相关,管理消极情绪效能因子与消极情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不同心理弹性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心理弹性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好于低心理弹性的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且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好于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不但直接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Baron和Kenny的研究表明自变量X能够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作用的中介就是中介变量M。心理弹性能够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但加入中介变量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后,减弱了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生活满意度则是避免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因此,通过提高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且降低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克靜.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 2013.
[2]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er-Davi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 1169-1171.
[3] 王玉洁,窦凯,刘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 12 (1):45-50
[4] Caprara G V, Giunta L D , Eisenberg N , etal.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8 ,(3):227 -237.
[5]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6]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北京,100872)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