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毅
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植被类型,使高黎贡成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天堂和庇护所。每年4月下旬至6月,是观察树蛙类的最佳时节……
中国横断山脉,在几亿年前的印支运动中形成,历经了几亿年的演化,形成了最独特、最丰富的生物带。其中高黎贡山是三江并流区域中面积最大、南北走向最狭长的地区。区域内云集了相当于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多种气候类型,是欧亚大陆生态环境的缩影。在西面海洋性气候和东面大陆性气候的共同滋润下,形成了物种最为丰富和最为独特的生物带,有10 个植被型23个植被亚型近90个群系。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3条自北向南的大江把高黎贡地区的物种纵向隔离,加上横断山为南北走向,使得两栖爬行动物能在高低纬度之间穿行。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植被类型,使高黎贡成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天堂和庇护所。
从2010年开始,我先后12次深入高黎贡山腹地进行拍摄。夜里、雨里、雾里的日子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经历和故事。
树蛙繁衍时,蛇类狂欢日
每年4月下旬至6月是观察树蛙类的最佳时节。第一次来到这里,我以为来到了梅雨时节的江南。要不是这里原生的苍天古木提醒我这是在高黎贡,我可能会在潮湿的环境中退却。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为高黎贡带来充沛的降雨。在海拔2000多米的中山湿性阔叶林的掩护下,大量的蛙类在此繁衍生息。在高黎贡山最南端,最容易观察到的是红蹼树蛙和宝兴树蛙。缅甸树蛙栖息的地方相对较高,不容易看到。地面上多为滇蛙和云南小狭口蛙,运气和视力好的话,也能发现髭蟾。雨过天晴后,这里蛙声震耳。水面上漂着的、地上爬着的、樹枝上蹲着的,全是姿态各异的树蛙。
每到繁殖季的夜晚,大量树蛙下树,来到有静水塘的区域交配繁殖。白天再去这里的时候会发现,树枝上挂着一堆堆的黄白色的泡沫,里面就是树蛙的受精卵。成熟之后的小蝌蚪会从高处落入下面的静水塘中生活。观察树蛙的时节短暂而宝贵,因为一过了交配期,树蛙就又回到树木高处去了。
蛇类是树蛙的天敌。大量蛙类的繁衍生息,让从冬眠中苏醒的蛇也活跃了起来。在这片中山湿性阔叶林中,白天温度太高,只有一些晨蛇和颈槽蛇出没,夜里才是凶猛杀手的猎杀时间——银环蛇、山铬铁头、云南竹叶青等有毒蛇类都聚集在这里举行捕食狂欢派对。
邂逅察隅棘蛙和攀蜥
在偌大的高黎贡山拍摄两栖爬行动物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想要拍摄夜间活动的类群,更是艰难。尤其是高黎贡山的北部怒江段,山势险峻,多为无人区,水流湍急,在这个区域找到好的观察和拍摄点太难,只能找寻一些喜欢溪流生境的棘蛙、湍蛙类群。这里个头最大的当属察隅棘蛙。这种蛙类,即便是亚成体也有很好的攀爬能力。有一次夜里,我在平滑的树干上发现了它,还以为是一种树蛙。它们成年之后身体硕大,身体肉嘟嘟的,时常惨遭毒手成为盘中餐。
在一次泸水保护站点的调查中,我们深居在一个森林的小木屋里。经历了几天的大雨,终于雨过天晴,可以晒太阳了,我把潮湿的衣服、器材都晒在院子里。就在小屋旁边的一个堆柴火的角落,有两个小家伙在晒太阳,这是一对攀蜥。后面的两天时间,一有空我就会过去拍几张照片,它们会在附近觅食,玩耍,对我放下戒备之后,就任凭我拍摄了。直到最后一次,可能因为我靠得太近,让它受了一点惊吓,雄性小家伙跳到地面,想穿过一片落叶堆爬到另一个棵树上,结果被护林员家放养的鸡追得满院子跑,最后又回到了我站的位置。
追踪独龙江攀蜥
去高黎贡山的人,不想走到最北端看看的,我想恐怕没有几个。最后区域当然算是独龙江和丙中洛了,二者选一。我们避开人为影响多的区域,选择了独龙江。
从贡山县城出来一路爬山,路况上半段修得还算可以,就是不时会有落石滚至路面上,雨季需要谨慎。当接近独龙江垭口处时,一个大型的U型谷出现在眼前,被称为“神田”。这里是一片高原湿地,下面水源丰富。要想进去拍摄要经过一大片矮灌丛,路程远,难度极大。但这里却是许多珍稀蛙类的乐园,胫腺侧褶蛙随处可见,我个人最喜欢的贡山齿突蟾和贡山猫眼蟾这类高海拔物种也在这里栖居。
过了垭口就是独龙江的河谷地带了。在低海拔的河谷,植被类群有了很大的变化,据说这里有一种特有的攀蜥,体态美丽。我慕名而来,但是寻找了两天,一无所获。直至第三天清晨,我在江边拍摄附生在树干上的狭叶贝母兰时,几个好奇的游客跟我搭讪,偶然发现其中一个女孩拍到了独龙江攀蜥的照片,就在公路路面,一动不动任她怎么拍。我赶快收拾器材,开车沿公路搜寻,却惊讶地发现路面上躺着的都是攀蜥尸体,顿时觉得惋惜和心痛。原来,由于之前连续几天下雨,突然天空放晴,黑色的柏油路面被太阳晒得温度很高,攀蜥就想借此快速获得热能,纷纷趴到路面上,不幸的是过往车辆无法避让。结果一个早上,路面上被压死10多只。
直到第二天,我们结束了行程,在出独龙江的半路拍到自然状态的独龙江攀蜥。它所在的地方不在是柏油路面,而是自然打磨不平的岩石,背后是高黎贡山,云雾在山间自由飘荡,下面流水湛蓝,大群的扭角羚在下面悠闲信步。这才是高黎贡山的生态画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