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垂直分布

2018-03-29 10:13闻丞
森林与人类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绿孔雀锦鸡高黎贡山

闻丞

高黎贡山相对完整的山体几乎纵贯整个云南西部,海拔从北段的4000米以上一路降至南段余脉的1500米以下。高大的山体形成阻挡印度洋水汽的“雨屏”,分别在东、西坡发育出典型的山地垂直植被带。不同的植被带形成情况各异的栖息地,分布着不同的代表性鸟种。在这些鸟种中,最有代表性的类群是鸡形目和鹛类。

高山之巅

在高黎贡山北段海拔最高的林线以上部分,密布着矮箭竹丛和杜鹃灌丛,也有一些开阔的高山草甸。这是横断山高山地区一种最为美丽神秘的大型鸡形目鸟类——白尾梢虹雉的栖息地。因为这种鸟叫声洪亮似鹅、体格健壮高大,又长年活动于冬季积雪的高海拔地带,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雪鹅”。

虹雉属是鸡形目里一个很小的分支,仅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和棕尾虹雉3个成员,分布在从喜马拉雅山到岷山的广大范围内。白尾梢虹雉和棕尾虹雉的分布在藏东南和云南极西北部有局部重叠,但白尾梢虹雉主要在林线以上的高海拔山脊山麓活动,棕尾虹雉主要在林线以下的中山谷地活动。在高黎贡山北段接近滇藏分界的地方,鸟类研究者曾发现被猎人捕杀的棕尾虹雉,但至今仍未有棕尾虹雉在云南的确切野外记录。

白尾梢虹雉是3种虹雉中分布区域最为局限且数量最为稀少者,但在高黎贡山却是分布较广的代表性鸟种。白尾梢虹雉在林线附近及林线以上觅食,会进入林地飞至大树上夜栖。成鸟主要以植物为食,喜食嫩芽和块茎、块根,单独或者结小群活动。因为生境偏远、习性较为隐秘,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有鸟类学者对云南白尾梢虹雉的分布和生态进行了較为系统的研究。虹雉虽然主要在地面活动,但其飞行能力也不弱,有时可以在山峰间或者山谷上空做远距离的滑翔甚至盘旋。

在高黎贡山地区与白尾梢虹雉同域分布的另一种雉类是血雉。血雉体型较小,其分布范围与虹雉类似,从喜马拉雅山一直往东延伸直中国西部,但更为广泛。血雉活动海拔通常比虹雉略低,更多在高山针叶林中。分布在高黎贡山的血雉是血雉10余个亚种中色彩最为艳丽的,其雄鸟在胸腹部有大片红色及橙色羽毛,“血”字名副其实。雌鸟则为暗淡的棕色,羽毛无明显可见的斑纹。血雉常结小群活动觅食,比虹雉常见。

在高黎贡山地区与虹雉、血雉分布范围有重叠的另一种鸡形目鸟类是雪鹑。雪鹑更多在高山草甸至流石滩活动,甚少进入林地。雪鹑体型比大家熟知的鹌鹑大很多,跟野生鹌鹑一样也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雪鹑和血雉因嘴、脚为红色,在云南又被当地人称为“红脚鸡”。

能在林线以上活动的鹛类不多。在高山灌丛和竹林中,生活着白眉雀鹛和高山雀鹛。它们都是活泼好动的小鸟,经常在密集的枝桠间穿梭。高山雀鹛更多在有冷杉林边缘的灌丛中活动。最常见的鹛则是橙翅噪鹛,活跃于中高海拔的各种林缘地带,有时结成甚大的鸟群。在这种生境下最大的鹛就是大噪鹛和眼纹噪鹛。大噪鹛也主要在林缘和疏林中活动,而眼纹噪鹛活动海拔较低,会进入针阔混交林。这两种噪鹛都是鹛类中的巨人,体型与喜鹊相仿。它们通常在地面觅食,也喜欢集群活动。在所有活动于高海拔的鹛类中,火尾绿鹛算得上一个异类。它的羽色非常鲜艳,周身鲜绿,点缀以鲜红、亮蓝。高黎贡山是云南最容易观察到火尾绿鹛的地方。

中山森林

与云南其他地方一致,高黎贡山针阔混交林和中山常绿林中最常见的鸡形目鸟类是白腹锦鸡。锦鸡属也是鸡形目中的一个小分支,只有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两种。白腹锦鸡主要分布在云南,仅边缘性地见于云南周边地区。

白腹锦鸡可以说是云南山地森林中最美的鸟类,成年雄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长逾1.5米的尾羽。其中央尾羽为白色并缀有粗细不等的亮黑色条纹,两侧尾羽较中央尾羽细窄,由羽侧的暖褐渐变至羽轴周围的亮白色,有黑色横斑。白腹锦鸡体态矫健轻盈,在林间或小道上一晃而过时留给人的印象可谓过目不忘。

白腹锦鸡通常在接近流水的山谷或者山麓活动。因这类地形在云南被称为“箐”,白腹锦鸡又被叫作“箐鸡”。因为繁殖季节白腹锦鸡常发出两音节似“康-康”声的鸣叫,滇西地区又将其称为“康鸡”。繁殖季节白腹锦鸡的舞蹈不比孔雀开屏逊色,只是很少有人有机会见到。求偶时雄鸟会以侧面向雌鸟展示,其颈部羽毛竖起呈扇状,翅膀下垂,膨出腰背部的红黄色羽毛,尾羽侧向展开,围绕雌鸟跑圈并呼气发出嘶嘶声。

在海拔较低的阔叶林中,与白腹锦鸡同域分布也较为常见的大型雉类是白鹇。白鹇体型比白腹锦鸡更大,与家鸡接近。雄性白鹇全身白色,羽毛上有黑色同心细纹。雌鸟全身褐色。雌雄腹部均为黑色,并有延长的冠羽。白鹇生活在有大量落果的森林中,对成熟森林更为依赖。

在高黎贡山南段西坡中低海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雨林中,还生活着白鹇的近亲黑鹇。黑鹇形似白鹇但体型较小,雄性周身黑灰色。高黎贡山一线是黑鹇和白鹇分布的交界,而这两种鸟存在天然杂交现象。

和白鹇同域分布的另一种小型鸡形目鸟类是红喉山鹧鸪,这种生性隐蔽的鸟类主要在地面活动,经常以家族为单位结群。由于它们主要分布在较为湿凉的林地中,又被当地人称为“冷鸡”。

白鹇、黑鹇生活在成熟的阔叶林中,这种阔叶林在天然或者人工干扰下会形成较为开阔的针阔混交林。这类林地中栖息的典型雉类是黑颈长尾雉。说是“长尾”,其实黑颈长尾雉的尾羽相比白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并不算长,通常只有五六十厘米长。黑颈长尾雉通常在灌木丰富的林下单独活动,也几乎不发出鸣叫。对于一种雉而言,黑颈长尾雉的羽色不算鲜艳,成年雄性头颈部羽毛为钴蓝色,周身体羽以红铜色为主,尾羽灰白而带有深褐色横斑。在繁殖季节,与不断鸣叫的其他雉类不同,雄性黑颈长尾雉通过挺身拍打翅膀发出的响声宣告自己的存在。黑颈长尾雉的习性使得它们成为所有雉类中最不容易被发现的,且数量也很稀少。在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区,甚至很多猎人都未必见过这种鸟。

在高黎贡山的森林中,还有两种更为稀少罕见的鸡形目鸟类——红腹角雉和灰腹角雉。角雉得名于其雄鸟脑后的一对角状肉冠,这对肉冠只有在成年雄鸟求偶炫耀时才会充血竖起可以被看到,同时显现的还会有一块通常以红、蓝色为主,色彩极其鲜艳的颏下肉垂。红腹角雉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南到中部的湿润山地森林中,通常在较高海拔栖息。灰腹角雉则仅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很局促的一片区域,通常在较低海拔山麓栖息。仅在2017年初,灰腹角雉才首次在盈江境内的高黎贡山余脉被拍到清晰的照片,证实了灰腹角雉在云南的分布。对于红腹角雉而言,高黎贡山是其分布疆域的西南缘;对于灰腹角雉而言,高黎贡山是其分布疆域的东缘。

这些色彩绚丽的雉类生活的森林也是大量鹛类的家园,多姿多彩的鹛类活跃在各个角落。在树冠的枝叶间,丽色奇鹛和斑喉希鹛跳跃翻飞,寻觅昆虫和果实。在长满苔藓的树干上,不时有栗头雀鹛、黄颈凤鹛等混合而成的鸟群叽叽喳喳地掠过,这种鸟群中有时还会混着栗喉鵙鹛。而罕见的斑胁姬鹛则单独或成对在树干的附生植物间悄悄移动。在林下的竹丛或灌丛以及林木低矮的枝桠间,大群的棕颈钩嘴鹛或红嘴相思鸟穿梭而过。纯色噪鹛、赤尾噪鹛、红头噪鹛等常在灌丛底部觅食。而在倒木、竹丛和灌丛密集的隐蔽处,还偶有一些隐秘迅速如老鼠的小鸟窜过,这些是高度特化的鹩鹛。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群体大小不一的银耳相思鸟似乎无处不在。

高黎贡山正因鹛类种类丰富,被誉为“画眉王国”。这个王国中,最为特殊的是剑嘴鹛。一如其名,剑嘴鹛的喙细长弯曲,几乎与身体长度相等。在云南,从高黎贡山到哀牢山,剑嘴鹛片段性地分布在相聚甚远的几个山脉间。它们都生活在湿润茂密的原始中山常绿阔叶林中。深厚的枯枝落叶层、繁茂的树冠层和天然地被层、延绵连续的大片原始阔叶林,是剑嘴鹛栖息地的基本特征。直至今日,我们对这种鸟类的习性还是所知甚少。在高黎贡山,只有在冬季米团花开放时才比较容易观察到剑嘴鹛。此时,剑嘴鹛会跟丽色奇鹛、各种雀鹛、相思鸟、柳莺、太阳鸟等鸟类一道造访花树,吸取花蜜。

干热河谷

在高黎贡山东坡的怒江河谷中,由于高黎貢山高大山体的遮挡,降雨量稀少。与横断山区的很多大河谷一样,怒江河谷中形成了大片干热河谷稀树高草生境。这种生境下最典型的鸡形目鸟类有两种,都是在当地文化或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种:绿孔雀和红原鸡。

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野生鸡形目鸟类,也是最美的鸡形目鸟类。目前中国仅存的绿孔雀据估计早已不足500只,而怒江河谷也是绿孔雀在云南仅存的栖息地之一。绿孔雀无论雌雄都有灿烂的翠金色体羽,尤其是颈部和胸部。其头顶羽毛和翼上覆羽为亮蓝色,飞羽为暖栗色。成年雄性绿孔雀的后背和尾上覆羽特化为极长的饰羽,每根端部都长有闪亮的眼斑,“孔雀开屏”的“屏”就是由这些特殊的羽毛组成的。如果将这些羽毛长度计入孔雀体长,那么成年雄孔雀的体长超过3米。绿孔雀雌雄接近的体色以及直簇状的翎羽,都不同于蓝孔雀的雌雄体色相差显著和扇状翎羽。绿孔雀体格也比蓝孔雀高大,脖颈和腿都更为修长优雅。绿孔雀是我国原产的唯一一种孔雀,又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象征,但如今云南很多公众传媒上的孔雀形象(包括长水机场的宣传幕墙)都是蓝孔雀,反映了绿孔雀当下在云南已经极其稀少,乃至公众、传媒都已经对它变得陌生了。

在干热河谷中,旱季几乎没有降雨,绿孔雀常结成小群到接近河道的较为开阔的林地活动。天然林地面落叶层中的落果和昆虫是绿孔雀这段时期的主要食物,它们也会到河道滩涂浅水中觅食昆虫。由于云南的河谷是人类较早开展农耕活动的区域,绿孔雀的很多适宜栖息地的天然植被在过去数个世纪内都被转变为农田。传统上这些农田主要用来种植水稻和旱稻,而野生稻米、竹米恰是绿孔雀最喜爱的季节性食物。因此,在食物缺乏的旱季,绿孔雀也会自然地进入稻田和杂粮田觅食。由于孔雀在传统宗教中的特殊地位,当地传统社区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上跟绿孔雀形成了某种默契。

绿孔雀的分布范围在云南境内过去数个世纪中没有太大的变化,广泛分布在云南中部和南部包括怒江河谷在内几乎所有海拔1800米以下的河谷中。这种平衡到了最近半个世纪才被破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氛围的弱化,大量稻田被转为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民间狩猎一度失控,使绿孔雀的觅食地面积和野外个体数量迅速下降。种子包衣、农药拌种等农技推广也增加了绿孔雀中毒的风险。以上原因和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消失等诸多因素一起,导致绿孔雀成为中国15种极危鸟类之一。

与绿孔雀同域分布的另一种鸡形目鸟类是红原鸡。可以说没有哪一种鸟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程度能够超过红原鸡。红原鸡是家鸡的主要祖先,比绿孔雀和其他雉类更能适应人类农耕活动改造过的土地。高黎贡山两翼的中低山河谷地带至今仍有红原鸡广泛分布。

在绿孔雀和红原鸡生活的区域,鹛类种类和数量都不多。但稀树高草的环境下依然有一些特殊的鹛类,如纹胸巨鹛、红顶鹛和金眼鹛雀。纹胸巨鹛在非繁殖季节常结群活动,有时可结成上百只的大群。红顶鹛和金眼鹛雀则主要单独或成对、结家族群活动。纹胸巨鹛主要在开阔林地或灌木丛中活动,金眼鹛雀和红顶鹛更多在高草中栖息。

鸟类多样性为何如此丰富?

高黎贡山为何造就了如此引人入胜的丰富鸟类多样性?这是高黎贡山地质和自然历史演化的结果。

在高黎贡山西麓腾冲一线,分布着众多火山和沸泉,是南亚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而成的地貌痕迹。横断山各平行山脉年龄自东向西递减,高黎贡山正是南亚板块与欧亚板块最近一次碰撞的产物。南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以及远古时代中南半岛的前身岛群在今天横断山所处区域的融合,使得原本分隔在不同陆块上的物种和群落有机会融合碰撞,演化出新的物种和群落形态。

一方面,由于地质历史年轻且是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而成,高黎贡山的山体较为高峻。另一方面,高黎贡山又最为接近云南大多数水汽的来源孟加拉湾。大量的降雨一方面加剧了山体的侵蚀,有助于形成更为复杂的地形,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繁茂的植被。在第四纪冰期,全球气候多次冷暖交替,近于南北走向的山体和河谷形成物种在气候变化中南来北往的天然通道。每一次冷暖交替,都会在这些廊道上留下一批孑遗种或者新“入侵种”。随着时间的积累、历史的延续,各种生物在此过境、定居、演化、生发、寂灭,最终形成了今天高黎贡山及其所在的大横断山地区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生物多样性。

鸟类无疑是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最为容易观察欣赏到的物种类群。而鸟类中的鹛类和鸡形目,又最能体现生物对高黎贡山自然历史的适应和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的绚丽色彩。

猜你喜欢
绿孔雀锦鸡高黎贡山
美术作品欣赏
A revision of Dryopteris sect.Diclisodon(Dryopteridaceae)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屹黎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最后的栖息地
我想去看绿孔雀
绿孔雀保护三部曲
CLOSE ENCOUNTERS WITH THE THIRD 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