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现中的高黎贡山

2018-03-29 10:13艾怀森
森林与人类 2017年10期
关键词:白眉长臂猿高黎贡山

艾怀森

历史上的高黎贡山

在遥远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大约1.2亿年前,来自地球深处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将一整块大陆一分为二,后来人类将其中一块命名为南极洲大陆,另一块命名为印度次大陆。高黎贡山的故事就要从印度次大陆讲起。印度次大陆与南极洲大陆分离出来后,一路向北漂移,一漂就是7000万年。在印度次大陆独自漂移的这7000万年中,整个地球也正经历着剧烈的毁灭与重生,统治地球的恐龙大约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有花的被子植物在地球上生长繁盛,鸟类和兽类渐渐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在5000万年前的某一时刻,漂移而来的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了一次亲密接触,在这次亲密接触中,高黎贡山诞生了!自此,一座山开始了它的故事,依附在这座山上的千千万万生灵也开始了自己的故事。

现在的高黎贡山不仅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但是在公元9世纪以前,高黎贡山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公元9世纪中叶的唐代后期,在樊绰所著的《云南志》中才第一次出现“高黎贡山”,并对高黎贡山气候和地质等方面作了简单的记载。之后,我们很难再找到更多有关高黎贡山的记载。直到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通过他的游记将高黎贡山的来龙去脉、地形地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展示给世人。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中这样写道:“由此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穹,始为南渡大脊,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错传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仑冈,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仑南下正支,则方言亦非无谓也。”徐霞客在高黎贡山西麓通过对土人方音那里进行分析追踪,把高黎贡山和喜马拉雅山联系起来考察,他写道:“盖高黎贡俗名昆仑冈,故又称高仑山。其發脉自昆仑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滩关南高山;东南行者,绕小由大塘,东至马面关,乃穹然南耸,横架天半,为雪山,为山心,为分水关;又南而抵芒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几五百里云;由芒市达木邦,下为平坡,直达缅甸而尽于海:则信为昆仑正南之支也。”就这样几行字,使徐霞客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将高黎贡山来龙去脉研究清楚的第一人。

近现代的中外科考先锋

高黎贡山真正意义上的大发现之旅始于19世纪。1868年和1875年,英国人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率领探险队,从缅甸八莫进入高黎贡山地区采集鸟类、两栖类和鱼类标本,高黎贡山这座东方“自然博物馆”里的神秘动植物随着探险队漂洋过海到达英国,在西方扎下了根。随后,法国人叔里欧(Sonlie)(1895年前后)、奥地利人韩马吉(H.Handel-Mazzetti)(1915年)、英国人金德华(Frank Kingdon Ward)(1922-1924年)、美国人洛克(1920-1927年)等先后到高黎贡山考察和采集标本。历时最长、收获最丰富的当数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有“植物猎人”之称的英国人乔治·福瑞斯特(George Forrest)。自1904年起到1932年病逝腾冲的28年中,他先后7次组织大规模的考察和采集,采集植物标本达3万多号、10万多份,并采集了鸟兽和昆虫标本,发现动植物新物种成百上千,还为爱丁堡植物园引种了1000多种活植物,其中有250多种杜鹃花,对这座位于苏格兰首府的皇家植物园成为世界杜鹃花研究中心起了很大作用。

在高黎贡山的大发现中,中国学者也不甘示弱。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先后派蔡希陶、王启无、俞德浚先生到高黎贡山地区进行植物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20世纪4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刘慎谔到腾冲一带做过植物地理考察研究,庐山植物园秦仁昌、冯国楣在腾冲、贡山等地进行过植物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学院的毛品一、尹文清、陈介、武素功、陶德定、李生堂、邓白福、林芹、赵嘉治、陈心启、罗毅波等先后到高黎贡山地区进行植物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等多次组织对高黎贡山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6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组织的高黎贡山动物资源调查和中国科学院原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植被考察;196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察;1981-198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考察队及横断山考察队进行的高黎贡山(北段)植物植被考察等。这些考察队和科学家的各次调查研究,为高黎贡山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本底资料,除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外,还有大量的论文发表,记录了许多新种。

物种大发现的春天

20世纪80年代后,高黎贡山迎来了大发现的春天。自1980-2010年的30年间,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高黎贡山地区发现新物种51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种、种子植物191种、苔藓3种、真菌24种、藻类1种、鱼类29种、两栖爬行类2种、兽类15种、昆虫纲128种、蛛形纲115种。这些成果使高黎贡山成为中国这30年来发现物种最多的自然保护区,而且伴随每次新发现,都有许多传奇故事。

1981年,我国研究杜鹃花的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的冯国楣先生,在高黎贡山西坡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重新找到了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珍宝”的大树杜鹃。通过鉴定,确认新发现的大树杜鹃与乔治·福瑞斯特在1919年发现的大树杜鹃属于同一物种。此时距乔治·福瑞斯特发现大树杜鹃隔了61年。1982年,腾冲县林业局对大树杜鹃进行深入调查,在该地区共发现40余株,其中树干胸径在1米以上的有12株,同时还发现了基径达3.07米、树高达25米的大树杜鹃王。如今,大树杜鹃王在高黎贡山中依旧鲜花盛开。

2003年,云南植物研究所的李恒教授在高黎贡山赧亢采集到长着大果子的奇特茜草科植物。这种植物仅分布于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南段西坡,4月开花,果实成熟后巨大奇特的果子会持续许多年挂在树上,非常漂亮,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茜草科植物新种。经过数年研究得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植物采集员乔治·福瑞斯特(Gorge Forrest)于1919年在腾冲曲石曾采集到这种茜草科植物的有花标本。1934年,安东尼(Anthony)将其定名为“瑞丽茜”。但是1919年以后的85年间,再没有学者发现过瑞丽茜。2006年,李恒教授发表论文确认瑞丽茜这个物种在高黎贡山依然存在,但是分布范围已不足200平方公里,植株数不足100株。鉴于当时外国人习惯认为腾冲是瑞丽江流域(高黎贡山西面的龙川江本来就是瑞丽江的上游),因此当时将这种植物定名为瑞丽茜,而实际上这种植物仅分布于云南保山境内的高黎贡山地区,为了恢复其本来的地理区域意义,李恒教授提议把瑞丽茜中文名改为“保山茜”。保山茜因为有故事而成了高黎贡山知名的特有植物。

2009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朱华研究员在高黎贡山进行植被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片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在百花岭澡堂河海拔1300-1500米的地带上,群落层次结构复杂。林内随处可见生长着巨大板根的高大乔木和大型木质藤本植物,天南星科、胡椒科附生在林中的树干和枝条上,林下长满野芭蕉、穿鞘花等大叶草本植物,热带雨林特点非常明显。经过他的调查论证,该片热带雨林在植被分类上属热带季节性雨林中的沟谷雨林类型,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这不仅是高黎贡山的新发现,也是当年的世界新发现。

2003年春,我在高黎贡山南段的大蛇腰进行野生动物监测时捕捉到了一只科学界从未记录过的野生林猬活体,随后又在附近的大蒿坪、赧亢等地海拔2200-2680米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杜鹃苔藓矮林中捕到了两只。通过几年调查,我们在该地发现了稳定的野生林猬种群。研究表明,我们发现的野生林猬是一个新种,最后将其命名为高黎贡山林猬,这一发现也成为动物地理中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月11日,由中山大学的范朋飞主导的中美英德澳5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灵长类期刊《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正式发表新物种天行长臂猿的研究论文。文章认为高黎贡山的白眉臂猿无论雌雄,在外形上都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有明显的区别。高黎贡山的雄性白眉长臂猿眼眶下没有明显的白须,下巴上的胡须为黑色或棕色,雌性双眼之间的白毛较少,而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眼间白毛浓密,眼侧白毛丰富,形成一个明显的白环。它们的牙齿也有比较明显的分化。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在遗传上构成一个独特的支系,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构成姐妹群,与西白眉长臂猿构成姐妹群。分子遗传学分析表明,天行长臂猿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的分化时间在49万年前左右。研究团队判断,这是一个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行长臂猿,也称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有趣的是,这一切发现都缘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与野性中国发起、中国绿化基金会支持的用影像保护高黎贡山项目。研究者们在大量的白眉长臂猿照片中注意到,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在形态特征上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有明显的差异,然后开始努力寻找证据证明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是一个新种。白眉长臂猿在中國曾经分布于泸水、保山、腾冲、龙陵、梁河、盈江、陇川、路西和瑞丽等9个县,到 2004年分布范围缩小到保山、腾冲和盈江3个县区,总数量估计不足200只,而且80%都分布在保山市境内的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内。2009年保山市因此被国家授予“白眉长臂猿之乡”称号。

自2010年10月26日,《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发表金丝猴属新种、世界上第5种金丝猴——缅甸金丝猴后,怒江州林业局于2010年底开始组织人员在中国境内寻找缅甸金丝猴。2011年10月16日,护林员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段49号界桩附近,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清晰拍摄到生存在野外的缅甸金丝猴图片,证明了缅甸金丝猴在高黎贡山西坡有分布。2015年9月17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及大理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在泸水县境内的高黎贡山东坡发现第二个缅甸金丝猴新猴群。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统计,世界现存的缅甸金丝猴可能有260-330只左右。研究表明,仅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的缅甸金丝猴数量就有170只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是缅甸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因此,中国灵长类专家组建议将其中文名定为“怒江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的发现,使该地区的灵长类动物记录达到了9种,即:蜂猴、猕猴、红面猴、熊猴、豚尾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怒江金丝猴、白眉长臂猿。这也使高黎贡山成为了中国灵长目动物所有科均有分布的唯一地区。

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为何如此丰富?

为什么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有这么多的新发现呢?这要就从第四纪讲起。

大约从260万年前开始,地球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将其称为第四纪冰期。在这段时间里,气候不断变化,冰川期与间冰期交替。在冰川期,冰川一度延伸到纬度40。的地方。与全球一样,在这一时期,高黎贡山至少经过了4次冰川的洗礼。在200多万年中,冰川、流水、阳光、风共同组成的雕刻刀,漫不经心、夜以继日地对高黎贡山进行雕刻,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高黎贡山的容颜,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北接青藏高原,南衔中印半岛,东邻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西毗印缅山地,纵跨中国云南西部,它从北到南绵延600余公里,跨越5个纬度。高黎贡山山脉地势南北走向为北高南低,最高点为云南省贡山县境内的嘎娃嘎普峰顶,海拔5128米,最低点在云南省西南盈江县的中缅界河交汇处,海拔仅210米,南北最大相对高差4918米,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山体垂直高差在2500-3000米之间,南部山体逐渐变低,高差仍在800-1000米之间。高黎贡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点,使它犹如一座连接亚洲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巨型桥梁,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成为了生物南北迁移扩散过渡的走廊和避难之所。于是,在动植物千万年的迁移扩散中,高黎贡山形成了“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猜你喜欢
白眉长臂猿高黎贡山
长臂猿,请上空中绳桥
A revision of Dryopteris sect.Diclisodon(Dryopteridaceae)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屹黎
无量山的精灵『体操健将』长臂猿
鄙视型礼让
夹饺传功
CLOSE ENCOUNTERS WITH THE THIRD KIND
高黎贡山丛林笔记
白眉姬鹟繁殖行为观察试验
白眉长臂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