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燕教授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观点,教师的事例经验、类经验、个人经验体系以及实践智慧贯穿教师自我经验形成与发展的始末,其中类经验更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步骤,是形成教师自我经验的重要过渡阶段,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应关注如何集中对许多事例经验进行分类整理,有效地对同一类事例经验进行再反思、再提炼,由此才能整合出“类经验”。
“类经验”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及共生性等特点,这种独特的“类经验”有其自身的生成机制和整合途径。一方面,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指明了“类经验”的生成机制,即在对系列事例经验的进一步反思中推演归纳、规律摸索和经验总结才能整合生成“类经验”,表现为在问题观察、思考上的视角以及在问题分析解决上的路径走向多元;另一方面,“类经验”的创造性、共生性的特征指明了教师要学会走具有开放观念和共生观念的整合途径,表现为获取多路径解决问题的系列事例经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由封闭走向共生,由传承走向破立。可见,在这样的经验成长关系中,并不是通过书本以及教师个人的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要重视教师个体与他人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教师互动正是联结教师与教师的直接形式,并且间接加深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环境等的内在联系,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师自我“类经验”得到共生发展。
因此,教师互动是教师“类经验”整合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教师个人在系列事例经验的指导下,虽然教学成效有些许提高,但如果只依靠教师个人,事例经验的教师主体的单一以及教学实践情景的有限会极大地阻碍“类经验”的整合,在教师“类经验”的整合过程中,必须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教师的事例经验和提升教师的审视平台等。而良好的教师互动与研讨机制如相互观课议课、共同课例研修等,能增加理论学习和思维培养的不同渠道以及多路径获取教学实践系列经验,形成一种反思氛围;教师们乐意分享、倾诉教学中的案例所遇到的困难、疑惑,结合自我评价和吸收他人评价和建议,提高教学案例反思效率;教师真实地展露自己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教师之间的评价和建议就成为“巨人的肩膀”,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进行审思。这样通过教师互动能加快集合众多教师的宝贵事例经验,形成教师智能互补效应,提高教学案例的反思水平,最终促进教师“类经验”的整合。
如何进行教师互动,能有效整合出教师“类经验”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之间的互动以教师培训这样的单向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之间的师徒互动、教学检查时的听课评课和考试分析等简单互动为主,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师互动能够作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途径,而忽略教师之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深度互动。所以,现有的简单教师互动是无法完成“类经验”的整合这一步骤,而在多种多样的教师互动方式中,只有能坚持扎根教学实践和融通教学理论相结合、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导向与教育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主动互动与协同互动相结合、坚持吸取他人经验与自主生长相结合的教师互动方式才能有效整合出“类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强化教师互动交流意识,营造教师深度互动氛围。教师之间深度互动的前提是要有互动交流的意识和自主能动性,意识和自主能动性是教师深度互动行为产生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事例经验以及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瓶颈,认识到教师互动交流对促进事例经验整合成“类经验”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培养出教师互动交流的自主意识。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则是促进教师互动的第一步,以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武装”自己的教师们应合理平衡“自主”和“互动”,主动的开放和接纳教学经验和教师经验,进而使开放和互动成为教师交往的常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各个阶段的互动交流的效用,一方面加强教师事例经验的磨练反思,特别是融通教学实践,一方面能使自然互动交流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各位教师、工作的各个场所和各个环节等。
其次,创造教师互动的良好外部条件,建立教师互动的激励机制。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教师互动的支撑和保障。“类经验”的整合不仅需要众多的事例经验支持,还需要教师发展理论作为“生长的土壤”,所以,应该设立教师发展期刊阅览室和阅读分享会,给予教师专业理论支持;连接高校的教师研究人员,提供追踪指导。线下、线上多个教师互动平台的打造也是必要的,既要做好教研室、课程组、课题组、青年教师成长中心等基层组织建设,协助建立专业教师团队,又要搭建起教育博客等网络互动平台。管理上则可以依托教师自管,以提供给教师互动相对多的自由和权利,摒除行政事物上的繁琐事项,给教师相对宽松的思考空间。激励制度则是教师互动的直接动力来源,依据对教师互动评价的结果,评以相应的等级对教师本人进行激励,从而能直接推动更多的教师参与互动。
最后,最重要的是联合采用多种教师互动形式,坚定不移地走“互动——自主生长”类经验整合道路。
第一,整合出“类经验”的教师互动应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教师协同互补教学互动形式为基本,以两位教师为互动单元,形成听课——议课——协同授课的机制,拓宽教学视野,避免个人盲视,起到各取所需、各取所长的作用。
第二,整合出“类经验”的教师互动应以教师自我经验形成为导向,以“教、研、训”一体化研修互动形式为深入,以课程小组、课题小组或教师成长中心团队为互动单元,组长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带领全组教师开展日常活动、研训课程、课题研究一体化的教学研讨活动,以问题即课题,以课堂“展示、观察、研究、重构”为主轴,凝聚多学科、多年段、多层次教师的力量与智慧,面状铺展、多项互动,点状深入、专项研修,极大促进教师自我“类经验”的有机整合,以及教师专业的发展。
第三,整合出“类经验”的教师互动应以优化经验生成教育生态为导向,以区域实训交流互动形式为拓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经验生成”,是教师作为学习者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种学习活动(反思、互动、实践等),与周围环境(教育空间、人文、关系格局等)和因子(教师、学生、课程)发生动态的多维度交互的成果。所以,以校级教师团队为互动单元,区域共建实训课堂,通过区域教师共同的“同课异构”实训项目等,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风格之间的相互对话、融合,扩大教师互动生态圈,优化自主生长式互动生态,这种生态互动又会促进互动主体的优化和发展,即优化和发展教师自我“类经验”。
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互动是手段,自我经验生长是目的,故应形成一个教师互动体系。即:
1.常规课检视:教师之间对常规课的课堂、教案、教学反思等进行互查互评,加强教师之间的基础交流;
2.课后对话:除了日常教学中的自主反思,同伴之间还应有经常性的观课、议课等常规课后对话活动,并且,在教师观课议课后,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修订,不断优化教学活动,同时做好议课记录,分享课堂经验,提炼课例价值,记录研修历程,形成课例研修手册;
3.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从两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节课到一类课,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从一种方法到一种策略,创设团队共同互动研修平台,由教师联合组成学习共同体,组织课程教学研讨、教育叙事交流和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等,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理论进行讨论,启发教师对“类经验”思考,推进教师“类经验”的整合进程;
4.教学竞赛:积极开展阶段性校级教学竞赛,检验阶段性的互动研讨成果,保持教师对“类经验”整合的持续性,激励性;
5.区域研讨:区域研讨不是“开大会”式的听报告,而是区域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换互动、研究学习,保持学校的常态、课堂的常态,共享区域教师的智慧,在区域教师交流、研讨及实训中得到进一步自我提高,最终整合出“类经验”。
这是一个扩展性较强的教师互动体系,主张结构推动、有序发展,它首先是把一般的简单互动化为深度互动的其中一个小单元,然后对简单互动设置相应的互动规模和互动内容,提高教师互动的效率,最后,结合区域研讨和自主生长来优化教师互动生态,最终整合出教师“类经验”。该体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格局,不是由一方决定另一方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形成多方相互决定的交互关系,从而,教师的思维、智慧在此互动体系中相互碰撞,帮助多方教师共同建成类经验体系,进而提高各种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该体系以四项坚持为原则,坚持扎根教学实践和融通教学理论相结合、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导向与教育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主动互动与协同互动相结合、坚持吸取他人经验与自主生长相结合。同时,为教师在互动实践中的思索和反思提供了广泛的余地,即具体学校教师的互动方案可以依据学校条件自发设计,使之具体、可操作。综合来看,整合出“类经验”的教师互动方式分别详细的回答了教师互动的方式和如何实现教师互动两个问题;而“互动体系”则概括回答了如何才能有效地整合出“类经验”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