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德龙
在广播这个媒体中,在采访人物之前需要选择好采访的对象,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在采访时,还要关注到现场气氛,使用好的提问技巧,让听众收听采访的有真实感,这一点是广播电台的优势之一。
新闻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所以广播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还原所采访人物的本来面目。怎样还原呢,就媒体的多样性来说,报纸的还原指的是文字的还原,电视的还原既有图像还有声音,通过广播还原的只有声音,并且只有广播的还原是最全面与彻底的,可信度也是最高的。采访的记者加上一些有引导作用的前言,就可以将整个对人物的采访过程还原。有经验的记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客观公正的态度,通常在采访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但在表现形式上隐蔽自己的观点。这指的就是采访时提问所运用的技巧,要擅长引导采访对象,避免偏离采访的主题,表现出很随意地肯定与赞成采访对象,当然,这些肯定与赞成就融入了记者的观点。这样一来,广播人物的采访就真实可信,这都是建立在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交谈基础上的,而不是让人感觉是生硬地照着稿子照读,像是特意的摆拍,听众会从本能上地加以抗拒,那宣传报道也就成了失败的表演了。
对人物采访采取录音式的还原,并不会影响到记者对自己观点与见解的准确表达,反之,在采访的过程中运用引导式的提问方式,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人物采访的记者,要成功地完成一次对象的采访,还是要有一定的采访功底的,记者是不是擅长抛出问题,并引爆采访对象,让采访精彩纷呈的关键所在。不管是录音采访还是文字采访都是相同的,记者想要得到真实的新闻素材,一定要有提问的技巧,通过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挖掘出新闻的焦点,从而反映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当然在不同的新闻报道的形式中,对于提问这个环节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记者在节目中对人物的提问,与文字报道的采访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文字形式的采访中,提出的问题仅仅是用来获得资料,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再加以提炼和组织,形成稿件。但是在节目中记者的采访是一气呵成的,记者采访的声音也是报道的组成部分,如果出现遗漏或是出现了口误,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报道的效果。并且对接受采访的对象来说,对着话筒说话也是不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像文字式采访那么随意,所以,人物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
一是,记者的思想首先要有新意。在广播采访中,记者要充当的是主人的角色,采访的对象是客人,听众是听采访节目的客人。为了让这两种类型的客人说的愿意说,听的愿意听,那就要求记者的思想要有新意,同时让采访对象与听众对你所提出的问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采访对象被你的提问调动起表达的欲望,就此打开话匣子,甚至是超常发挥,精彩的语句与鲜明的观点不断地呈现,让听众在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交谈中,将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
二是,在采访开始之前,记者要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案头工作。有丰富的采访经验的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采访中每一分钟的内容都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来准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采访。还有人说做节目哪怕是准备得过了头,也好过准备不充分,这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认真细致地做好了案头工作,才能让主持人对整个节目在头脑中有一个通盘的考量,做到成竹在胸,只有这样,才能让做出的节目出彩,对听众有吸引力。并且,在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后,记者才会对采访对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提出有针对性地问题,打动采访对象的心,让他们更好地打开思路,超水平发挥。
三是,记者要有把控现场气氛和局面的能力。记者在现场进行采访,要有一定的定力与控场能力,有一些采访对象在谈到其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为了将自己的表述更加详实,往往会出现滔滔不绝的现象,忘记了采访的时间。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者要具有把控好现场氛围的能力。首先不能断然地打断被采访对象的话题,而是要不留痕迹地把话题转移到事先准备的话题上,不能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一定要时刻把握住采访的主题与进程。还有就是,在采访的现场,有一些采访对象会出现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的情况,说得很多但是切不中要害。在这时,就需要记者在采访的现场引导采访的对象将话题转向正题。并且采访对象的表达能力与水平高低不一,这就要求记者把握住问题的难易与深浅,避免现场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让采访对象无所适从。
综上所述,对人物采访是一项充满了挑战性的采访工作,人物的采访是没有定式的,记者要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提问经验与技巧,充分调动起采访对象的激情,促使采访取得成功。
[1]郑雪平.新形势下广播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9):235.
[2]姚俊.巧用广播“语言”讲好人物故事——浅析广播人物专访节目的编辑主持技巧[J].新闻世界,2015(09):56-57.
[3]费从容.做出有影响力的广播人物专访[J].视听纵横,2014(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