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璧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出版工作,直到去世前仍寄心于这一辈子热血的事业。在中国话语启蒙时期,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弘扬自由主义价值观,出版许多关注中国现实、中国问题的著作。由赵家璧主持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全新的作品体系。
赵家璧在良友公司陆续编辑出版《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后,便开始设想是否能够组织作家按照编辑的意图主动为成套书进行编选或写作,这在当时可谓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创举。恰逢蒋介石于1934年推行“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一股尊孔复古,打倒白话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思潮开始盛行。是年上海图书出版界成批翻印大量古籍,助长社会的复古之风,于是赵家璧萌发整理编选“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的选题构想。战火纷飞、国运式微的时代,一代又一代能人志士上下苦苦求索救国存亡的道路。而文学界的复兴,从五四开始,也从白话运动开始。《新文学大系》就是诞生于这样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这部作品“把选家之学转变为文学史家之学”,不仅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后世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研究价值。在这场舍弃自由主义,重塑民族主义的进程中,社会思潮激荡、鼓吹礼教复兴、新旧文化碰撞,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风格多元,流派迥异。赵家璧能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甄选充分表现时代特征的作家与作品,体现其卓越的专业素养与文学底蕴。
“一部文集的完成,报刊杂志的编辑常常是第一线的催逼者,丛书或出版社的编辑便是第二线的催逼者。有的好文章,有的成为传世的作品集,往往是由编辑逼出来的”[2]。编选《新文学大系》这十卷的队伍中均是当代的一流作家,包括鲁迅、郑振铎、朱自清、胡适等。但是这部后来彪炳中国文学史的作品成长历程并非径情直遂,鲁迅就曾想过退出《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原是鲁迅准备发表在《文学》四卷二期上的《病后杂谈》被国民政府的审查官删得只剩下四分之一,让鲁迅无比愤慨,坚决对敌人的阴谋诡计斗争到底,以是写了一封拒编信寄于赵家璧。这对于栉风沐雨完成《大系》组稿工作的赵家璧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但是赵家璧在鲁迅来信中后半部分的语气中看中,鲁迅仍是从关爱《大系》的前途出发拒绝编选工作的。于是与郑伯奇一道前往内山书店反复规劝鲁迅。为了帮助一个青年编辑实现他的理想,鲁迅终于答应接下《小说二卷》的编选工作。随后赵家璧利用大学同学穆时英的关系,接触图书审查会主管项德言,帮助项德言出版精装版短片小说集《三百八十个》,进而对于《大系》全部文稿及鲁迅的名字予以通过。赵家璧与作者在旧世界里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才能让他在编辑的岗位上没有退却与掉队。
《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从创新性选题到相见以诚的组稿方式再到精准果敢的营销方式,充分显现先生对于编辑事业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新文学大系》采用时下流行的布面精装,用进口的米色道林纸进行印刷。同时在售卖采用了预约发售与分批发行的策略。在宣传方面,赵家璧可谓是挖空心思。一则在自家出版的杂志《良友画报》上投放宣传广告,二则在当时知名的《申报》、《文学》、《大公报》等七种报纸上刊登书评,进行书评营销。同时还邀请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为《大系》赠言,如叶圣陶点评道“良友邀约能手,给前期新文学结一回账,是很有意义的事”[1]。冰心写到“这是自有新文学以来最有系统、最巨大的整理工作。近代文学作品之产生,十年来不但如笋的生长,且如菌的生长,没有这种分部整理评述的工作,在青年里是很迷茫紊乱的”[1]。这一切都对《新文学大系》走向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世纪 30年代的中国处在变革之中,灰暗沉闷,命若蝼蚁。梁启超感叹彼时的中国“其现象之浑浊,其前途之黑暗,无一事不令心灰望绝。其放一线光明、差强人意者,惟有三事:曰学生日多,书局日多,报馆日多是也”。进步倒退间,方生未死间,先生仍是胸怀家国天下,心系群众百姓,通过文艺出版事业鼓舞彼时的中国人。
出版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阵地,与编辑的责任担当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新媒体技术对于出版事业猛烈地冲击。同时在出版行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秉承工匠精神专心做书的编辑便少之又少。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品尝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甜头,思考如何通过规模效应增加经济效应,但“全民阅读”需要仰望星空更应该脚踏实地,一如赵家璧先生的执着、敬业、坚守的“工匠精神”。编辑是杂家,也是社会通力之学。鲁迅在内山书店对赵家璧说:“这是一项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有大学问啊!”[1]是的,出版是一项有大学问的工作,需要这样的责任担当与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