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个认识改进主流传播

2018-03-29 17:32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传统文化

夏 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和舆论传播领域,涌动着三个“非主流”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儒家保守主义。它们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在主流价值的传播视域中,社会思潮及其话语体系并不是“中立”的。它们或多或少地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指向。

在此背景下,能不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注重解决多样化思潮引领中的话语改进问题,关乎坚持“四个自信”的重大课题。

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和实践课题。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它是经济社会演进的理性选择,是针对资本主义大范围周期性危机所提出的新制度安排。

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它的创造、更新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重新聚焦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研究,以此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在此过程中,先是反思苏联的“斯大林体制”,接着探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然后递进到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展开正面阐释。

这种再认识,更加全面、辩证,也更加贴近时代的变化,以现实的认识代替教条乃至空想的认识。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如何看待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列宁结合革命斗争形势,对这个理论展开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观点。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1页。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新的实践进展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表述,避免了将过渡时期的一些经济、政治范畴,如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错误地套用于现阶段。

总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既要注重“坚持”,也要强调“发展”。坚持才能发展,发展需要坚持。在主流价值的传播中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的标准,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如何看待“历史的终结”。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历史不会在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宣告终结,也不会在早熟的国家所有制面前停滞不前。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社会乃至文明的终极发展状态,只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它不可能局限于部分国家、特定阶段的工具性制度安排。这些工具性制度,当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简单化地视为最终目标。

真正的终结,可能来自环境和生态危机。如果依旧沿袭那种高能耗的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家园的环境承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由此,有必要认真思考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打破这种潜在的恶性循环。

二、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舆论界、思想界关注的热点。不少文章试图阐释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形式出现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资本主义本质上来到了“国家垄断”的阶段。一方面,大量财政收入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财政资本,国家积极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国家监管和调控取代“自由放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分配关系中推行“福利国家”。

一段时间归来,包括北欧诸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总体上以“收入均等”为目标,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高额累进税、混合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传统分配政策的变革。

但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相关国家的“全民福利”政策弊端逐渐显现,新自由主义理论开始抬头。但在预见的未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无法完全废除这一政策,而只能进行局部改良。

三、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1990年年末,复旦大学哲学系邀请专家学者就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进行座谈。有人提出,对儒学的研究,在海外很盛。在我国,中断了几十年,现在开始研究很有必要。“但是我担心热过头。这方面教训很多,往往容易出现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什么事情都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儒学,古为今用,是必要的,是好事,但不能讲过头。我们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解放日报》,1990年12月26日第6版。

这大致可以代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传统文化,注重古为今用。

一方面,注重挖掘传统中的“超常”之处。

从思想层面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都来源于儒、道、佛。它们主要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在几千年的传统集权社会文化氛围中得以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甚至是相背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所以,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的过程中,有必要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不过,也必须看到,中国落后于世界大势,实起自清中后期及近代。所以,不能以某个时期中国的落后来否定整个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在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超常”的成熟之处值得挖掘,如现实性、求鉴性、兼容性等。

另一方面,注重把握传承发展与吸收借鉴的关系。

从主流价值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既有保持民族特点之利,又有带进封建余毒的危险;西方文化既有吸收新鲜思想之利,又有带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危险。如何趋利避害?

一方面,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借助严谨的学术探索、严肃的文化创作,才能实现真正的批判继承。还要看到,传统中的精华,主要是相对过去而言的。在新时代,我们还需注入新的生命,注入社会主义的新精神。

另一方面,现代新文化中理所当然包括优秀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曾经那么辉煌灿烂,正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积极吸收过外来文化的精华。当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外来文化为参照系。

因此,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四、强化主流价值的说服力、影响力

主流价值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念坚定的过程。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和实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护和驳难,到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的辩证法,再到社会主义命运及其现代化方式的统一,进而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个“新实践—新变革—新发展—新时代—新思想”的螺旋式上升态势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中,既具有传统的延续性,又具有结构的有序性、整体的和谐性。它们继往开来、同向发力,有效地增强了主流价值的话语力量和传播效力。

在“三个再认识”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主流价值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其中,关键在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比如,对于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结局,传统上我们比较重视揭露。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过程及其曲折性、复杂性的说明,我们谈得不多。这样下来,难免使一些人错误地以为资本主义灭亡就在眼前。事实上,科学阐释和把握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

又如,西方话语在自我辩护中常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把与资本逻辑关联的特殊形态上的价值理念,如自由、民主、人权,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念;二是,把实现价值观念的具体路径看作价值观念的“代名词”,如把“一人一票”的选举直接等同于民主的唯一实现途径。

实际上,西方社会倡导的所谓民主、人权和自由等观念,相对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体系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提升是有限度的,是以物的依赖性取代血缘依赖性。

我们要推进主流价值传播,需要打破这种“言必称希腊”的片面思维。要努力在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形成中国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和传播体系。

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里面,有三个维度可以把握:(1)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展开深入研究和集中宣传。(2)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展精细化、针对性研究和传播。比如,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举措和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主流媒体应当及时予以理论阐释。(3)围绕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深化前瞻性研究和战略性宣传。

[1]人民日报理论部.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哲学思考[J].新闻战线,1998(8):7-12.

[2]李燕华.新传播时代舆论引导初探[J].新闻界,2011(2):22-24.

[3]陈阳.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J].人民论坛,2017(18):120-121.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传统文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