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类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对象感的把控

2018-03-29 17:32庞嘉馨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教电视节目主持人

庞嘉馨

少儿节目作为可以影响少年儿童正确认知的教育类节目类型,随时间推移和时代需求,以受众为出发点扩充了很多满足不同需求的板块,每个板块对传播者的措辞要求也有差异。中国多数电视台都有少儿节目,值得一提的是少儿节目的市场供需关系一反常态,越来越多的栏目涌现在媒体的平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形成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反而刺激了受众对不同形态节目的需求,少儿节目收视率增长的倍数远远超过国内人口增长的速度。然而,受众对节目的要求越来越参差不齐,家长在给孩子日常补钙的同时也希望节目可以做到“精神补钙”,节目中除活跃的气氛和充实的文娱板块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涉及知识类的环节。在众多的少儿节目中,社教类少儿节目对于引导儿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该类电视节目好不好,与主持人语言对象感的把控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语言对象感,是指在各种语言表现形式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够被受众感知的感觉,让受众感觉到语言中的文字对象为自己或自己所处的时间、环境、范围。本文拟探讨社教类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对象感的把控,以期为社教类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把控风格:做小观众眼前的“贴心人”

少儿节目主持人不单要有一颗童心,还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可爱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孩子们心理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些要求具体来说就包含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了。音色动听悦耳,语气婉转,语调丰富多变,另外主持人的语言最好是儿童化的,尽量用栩栩如生又浅显易懂的“显像性语言”,少用概念性语言。话语中要尽可能地充满童趣,多些语气词会让孩子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口语化、快乐化和个性化。在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相比较时,少儿节目主持人言语里的轻松自然是非常鲜明的,主持人应尽量避免书面语。例如,用“爸爸妈妈”来替代“父亲母亲”,用“马上”来替代“即将”,尽量避免烦琐且华丽的词语。在句式上可以采用一些反问句,例如在央视的少儿节目《智慧树》中,主持人在每次做活动之前都会问道“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或者是在节目开始时问道“小朋友们想我了吗?”这样的问句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加能扣住孩子们的心弦,令他们更加迫切地想知道下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快乐是最基本的积极的正面情绪。快乐与成就感密不可分的同时又包含着对力量、信心与魄力的体验,同时存在悲伤、害怕、愤怒等负面情绪。在节目中针对儿童的多种情绪,主持人应该尽可能地传递给儿童快乐,让他们看节目时都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并被带动起来,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个性化会体现在每一位主持人身上,少儿节目主持人也不例外。我们所熟知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以她独特的嗓音、亲切的语言以及爽朗热情的性格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钟情于她。而她的搭档也是我们熟知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董浩,也是用得天独厚的嗓音和幽默诙谐的语言打动了不少小观众。所以,风格独具的个性化语言是打动小观众的重要一步。然而有时候肢体语言相对而言更直观一些,大方而不烦琐的动作、夸张生动的表情,再配上有声语言是再合适不过了。对表情的运用也是少儿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一个特点。例如在主持的过程中演绎“生气”这个情绪,可以通过皱眉、噘嘴或者是皱鼻子等表情来展现,而开心的时候也需要眯眼睛和大笑来配合。与表情语言相互配合的还有手势语,其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有声语言的效果,也能使孩子们得到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手势语可以描述具体事物的形状大小、数量,或者加强情感。如用食指点太阳穴,表示动脑筋;用手摸摸肚子挺起肚子,表示肚子饿了;攥成拳头,放在胸前挥一挥表示加油鼓劲;等等。只要是具有儿童特征的手势,少儿主持人都可适地、适时地运用。如此一来,少儿节目的语言风格因其对象(即小朋友们)具有鲜明的对象特点而充满了生活情趣,使整个节目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无论少儿节目中是否有与小朋友现场互动的部分,都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小观众的参与感。而在多种方式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种就是通过主持人语言中的对象感。如一些少儿节目会将孩子们请进演播室,直接和主持人对话,与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们对话。有了孩子的参与,对象感和交流感、真实度和可信度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把控情感:做小观众的“好朋友”

在主持社教类少儿节目时,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在儿童心理学中,学龄前期是从3岁到6、7岁,学龄初期则是从6、7岁到11、12岁。处在这两个阶段中的孩子,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方式上都有不同之处,这就要求主持人用不同的方法来与其交往。因此,了解少儿的心理特点,学会用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于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因此,孩子们对碰到的事物往往是更加注意它们的外在,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来判断。学龄前儿童的这一心理是应该被少儿节目主持人加以利用的。

确定了孩子们的认知方式后,如何使他们更好地接受节目所传达的信息呢?毋庸置疑,少儿电视节目除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之外,还应肩挑起教育和引导孩子的使命。但由于孩子们对社会了解较为片面,自身思考能力又不够,这就使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多停留在情感层面,无法从源头上分辨对错,因此少儿节目应从情感层面打动受众。换句话说,少儿节目主持人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多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多在情感方面打动小观众。在节目形式上,儿童的思维还不十分发达,因而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弱,难以理解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因而少儿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应力求简洁明快,以利于儿童的接受,这是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

社教类少儿节目主持人要以同伴的身份与孩子们交流,做孩子的引路人。少儿节目主持人想要成为孩子们的同伴,就要让节目能够吸引住他们,而只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形成了鲜明的节目形象,才能够成为他们的引导者与同伴。孩子们天生就有着比成人要敏锐的感受,而且对于各种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向往,一个节目如果从包装上就很难符合少儿们的心理,那么节目本身就很难为孩子们所接受,而他们也很难接受节目主持人。因此,在制作儿童节目时,要在节目的开始就有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因素,例如可以请来孩子们喜爱的卡通明星的配音者和孩子们喜爱的少儿节目主持人来共同担任节目开头环节的主持,同时辅以孩子们喜爱的声音效果。而在各个节目板块之间的空隙,主持人则可以选用当下孩子们最喜欢的卡通歌曲或者现场互动脑筋急转弯来进行串场,以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串场能够更好地表现主持人的个人能力,也能让主持人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作为少儿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作为媒体人,我们归根到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双方身份平等,所以不应该有居高临下的心理态势。特别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应保有对职业的尊重与对受众的真诚,具备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功能。浙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大手拉小手》节目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成功,他们曾经举办过一个叫作《与科学家对话》的节目,在节目里联系了十多位科学家,从而使节目中充满了大量不乏童趣的知识。作为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陪伴他们一同度过美好的童年。

三、把控心理:做小观众成长的“引导者”

严格谨慎地挑选孩子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应该是万千家庭的相同之处,现如今少儿节目无不制作精良,其中涵盖动画、真人以及电视配音等,吸引受众的板块更是层出不穷、应有尽有。这些加分项似乎“弱化”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作用,但其实恰恰相反。如果说教育类少儿节目中的动画和配音是连接媒体与受众的一座桥,那么少儿节目主持人就好比是桥的桥墩,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位置。所以,除了精良的制作和节目编排,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合适”的主持人。“合适”一词是指可以通过媒体与受众的沟通和互动,能理解这个特殊受众群体的内心世界,能将节目效果立竿见影地体现在孩子生活中的主持人,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能感受到亲切感和与他们的交流感。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少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三观”逐渐形成完善的黄金时期。少儿节目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足以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少儿节目主持人则是节目传播的媒介,在把握好同伴者的媒介身份的同时应该用语言引导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把握好语言的对象感对于传播者来说十分重要,如何让孩子们在少儿节目的耳濡目染下健康成长与主持人语言的对象感关系密不可分。具体地说就是了解孩子们内心所想,并且在节目中每时每刻都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做出回应。美国的少儿电视节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就是在广泛征求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建议后才制作播出的,足以见得在少儿节目里主持人对孩子们情感的感悟程度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同时,少儿节目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成人化的倾向,但这个度要把握好,因为一期少儿电视节目不能完全变成老师的道德课堂。我们不妨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做到真正理解当前少年儿童的所想所思,甚至可以尝试询问少年儿童对此少儿节目有哪些意见。

主持人虽然不是心理医生,却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孩子的认知方向。主持人应该始终保持语言中的亲切感和对象感,给孩子们塑造一个温暖、安全、自信的心理环境,引领少儿拥有健康文明的心理,这也是每个少儿电视工作者应有的目标。

猜你喜欢
社教电视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