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尔·德勒兹的“情态—影像”理论

2018-03-29 17:32孔德强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吉尔德勒容貌

孔德强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具体形态,电影以自体不断地创新和衍变持续地聚焦着受众的目光,同时也吸引着众多理论研究者对其奥秘进行孜孜不倦的思考与探索。吉尔·德勒兹借以哲学的学术视野阐释作为疑团的电影现象,建构了深刻且重要的电影理论。他认为,影像按照生命体的运动轨迹和生命机理被连贯地串联在一起,便会形塑一个完整的电影作品。他按照“影像分类学”的方法将电影划分为多种类型,“情态—影像”是一种典型存在,值得探究与阐释。

吉尔·德勒兹历来关注世间“非有机生命”。在这种理念下,电影无疑是一个生命体。作为一个生命体,电影如何动情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探讨人如何动情是十分必要的。当人受到外界冲击而动情时,体现最为明显之处莫过于脸,也即面孔。此时,人的面孔仿佛是钟表的面板一般。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曾记载王维的琴声“声调哀切,满座动容”。这也说明“动容”是人在动情之时的重要表征。在任何一部电影中,总能看到片中人物的动容面孔所展现出的种种“情态”——它们自然呈现了动情。按照吉尔·德勒兹的观点,这些多属于日常层面的“情态—影像”,表达的是人物在特定时空中的确定性情感。然而,随着情势的酝酿发展,或是光影色彩的极致变动,这种感受亦可能逐渐变得越来越难以辨明和说清,升腾出特定时空,模糊了确定界限,最终抵达纯粹层面的“情态—影像”,呈现“纯粹情感”。

一般而言,人的“动容”通常有两种表现:面目狰狞、难以自禁或面容凝定、强作镇定。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着吉尔·德勒兹所说的“张力容貌”和“反映容貌”。“张力容貌”表现一种纯力量,典型体现是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愤怒男性容貌特写。“反映容貌”表现一种纯质,即不同性质诸物所共有的“某种东西”,典型体现是大卫·格里菲斯的甜美女性容貌特写。

“容貌”不仅对于人的动情来讲非常的重要,而且对电影和影像的动情来讲亦然,但这里的“容貌”不仅仅是指人的容貌。在“宇宙之眼”和“电影之眼”中,这个无穷变幻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面孔、都是容貌,它们都呈现着彼此的感触。当这种感触凸显到一定程度之时,影像便化身为“情态—影像”。此时,不仅人的面孔是容貌,人的手、脚,以及其他各个部分的特别写照,也都是容貌。不仅是人,物的特写也是容貌。大到摩天大楼,小到一把小刀,涉及世间万物。吉尔·德勒兹曾提及的帕布斯特的《潘多拉的魔盒》中刀子的容貌特写,甚至环境和空间也是容貌。在混沌的宇宙之象中,事物因彼此间的身体感触而“动容”,因聚焦而成为容貌特写,成为“情态—影像”。

显然,“情态—影像”是凸显世间万物动容之象的一种影像,呈现着各种情感。“情态—影像”有日常层面和纯粹层面之分,分别对应着日常情感和纯粹情感。吉尔·德勒兹同样也十分关注潜在领域,因为这是一个更纯粹的生命的层面。这一领域必然是一个“无名”领域。因此以“无名”作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探寻实在与潜在之间的界限。“无名”的两层含义是未被命名与无法命名。它们关联着潜在,常难以被察觉。只有那些尚处于无名之中的东西,才能提供在中心化世界中逃逸的可能。它们模糊而不确定,却是涉及潜在领域,通向纯粹生命。

“反映容貌”是指不同性质诸物所共有的“某种东西”,即无名。吉尔·德勒兹曾分析过格里菲斯的《赖婚》中呈现出来的“纯粹之白”。片中,少妇的面孔反映了白色,眉毛上的雪花反映了白色,女主人公漂浮其上的一块大浮冰也反映了白色,纯洁的心灵反映了精神领域中的白色,它们所共有的“白”大体对应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第一度”,即使事物可能成立的某种质性。面孔之白、雪花之白再到外部环境世界中的浮冰之白,以及内在心灵世界里的精神之白,影片通过影像已然呈现了某种无名境域。它是混沌地感觉海洋里的“某种东西”,当它容身于一件件具体事物之时,不断被命名指认为“白”。因此它是在“白”成为“白”之前的“某种东西”,无论质性还是力量,是纯然的“感觉的聚块”,也即“感知物”和“感受”的组合体。所以当笼罩影片之上的“纯粹之白”逐渐攀升至无名地带时,纯粹情态便得以呈现。由于纯粹情态未被组织化和中心化,故而对其的指称皆属无效,唯其艺术提供了保存纯粹情态和感知的可能。

在艺术创作领域,存在这样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难以定性的“朦胧地带”,吉尔·德勒兹也曾有过相似的看法。他谈及安德烈·道岱尔的小说时,认为其抵达了一个不确定的和模糊的地带,叙事中的事物、兽类和人类升腾至一个先于它们天然差异的、但却是无穷的点,即所谓情态。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朦胧地带”,一个先于“事物、兽类和人类”天然差异的地带,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无名地带”。可以说,包括电影在内的各门艺术,都在竭力探索这个地带。在“情态—影像”中,无论人和事物的容貌,还是空间,只要升腾至这片无名地带,也就呈现了“纯粹情态”,即“感受”。吉尔·德勒兹关于“情态—影像”的论述可凝结为两个关键词:“容貌化”和“任意空间”。前者已在上文有所论述,下面阐述“空间”的“无名”,即“任意空间”。

如果把空间看做一个“情境的团块”或“世界聚块”,那么它也在不息的生成流变之中,不断地渐变。显然,当空间变得越来越难以辨明和言说,乃至无以名状、莫名其妙之时,也就是它逐渐攀升至无名地带之时,这个空间就是吉尔·德勒兹所说的“任意空间”“触觉空间”,大体相当于“纯声光情境”“纯视听情境”。它们指的都是一个无名的、未中心化的情境、空间和境域。

在德勒兹看来,“任意空间”对“情态”的呈现更为细腻。当聚焦于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空间时,“非人”的情绪系统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展开平面。从影像元素的角度来讲,光影色彩的极致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形塑一个无名境域。从影片剧情的角度来讲,情势的去中心化的“逃逸姿态”发展,将可能逐渐生成一个或荒诞或空灵的无名情境。在具体的影片当中,这两方面实际上总是综合地发挥着作用。那么具体来讲“任意空间”到底应如何创造呢?对应上述的两方面,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操控影像元素,二是酝酿情势发展。

从操控影像元素的角度,阴影、光影、色彩的极致运用可使空间失去特定的时空坐标,并不断升腾至无名之境。德勒兹从影像元素的角度,具体介绍了三种制造“任意空间”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运用阴影。一个充满影子或被影子覆盖的空间,很可能会成为任意空间。以弗里兹·朗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典范。第二种方法是抽象抒情,它由光影间的博弈和抉择来呈现。白色是光影的捕手,黑色是光影的尽头,灰色则作为不可区分性的中调,三者间的博弈贯穿于此类影像之中,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中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最终生成为精神世界的抉择情境。第三种方法是操控色彩,具体又分为吸纳和饱和。潜在领域的色彩和情态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吸纳是色彩成为其范围所及的一切事物共有的“某种东西”,在明奈利的《蜜月花车》中色彩鲜明的黄色转盘。

无论阴影、光影还是色彩,当对影像元素的操作达到极致时,影像首先触及观众的,将不再是特定事物,而是事物身上的阴影、光影和色彩所散发的冲击与感触。这提供了判断“感觉的聚块”是否“提取”成功的一种方法:当观看影像时,是否首先切身地感受到这些元素所传递出来的身体感触,而非囿于特定事物。

从酝酿情势发展的角度,空间最初是一个日常空间,有着特定的时空坐标和基本情境。随着情势的不断发展,空间和情境逐渐模糊难辨,使人看不懂而只能“触摸”般地试探环境。空间如迷雾一般难以把握,始终透露着造化神秘的消息。此时的空间已然是“任意空间”,超离于特定时空的限定了。在库布里克的《闪灵》中的旅馆空间,随着情势的不断发展,它变得越来越失控并难以言说。人们通常对这个空间的指称是“恐怖”。但“恐怖”不是这个空间的全部内容,它还有一些“未曾言尽”之处,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无名地带”。“恐怖”是对一种让人“担惊受怕”的力量的形容,人们在多次体会这种“担惊受怕”之后,名之为“恐怖”。但力量在潜在层面来讲,就是对身体的某种冲击和身体对其的感触。这些身体感触到的“无名之力”,是“恐怖”成为“恐怖”之前的东西。无论是力量,还是上文曾述的作为“某种东西”的质性,它们都是涉及潜在领域和纯粹情态的内容,两者形成一个“褶皱”。呈现了这些内容的空间,必然是一个“任意空间”。如果一个名称和概念能完全说明一个影像,而没有“未曾言尽”之处,那么这个影像则终究只是定见海洋里的沧海一粟。德勒兹关于“任意空间”的这些理论,在帮助深入理解以荒诞为典型表征的现代电影空间之外,或许也提示了影像回归古典空灵意境的某种可能。

可以说,以上大致论述了“情态—影像”的运作情况。最后针对影像类型的问题,再作些必要的说明。影像是生命体。根据生命体各种机能在影像之中凸显程度的不同,德勒兹划分了若干种影像类型。实际上,这些机能一直都共同地存在于生命体之中,只是在某些时刻,会有某一种机能更为凸显而已。感知和感受既然是任何影像的基础,故而普遍地存在于一切电影影像之中,作为一个感觉的组合体。这里说的“情态—影像”,只是情态更为凸显的影像。那么这种突出有何种标志呢?一是呈现“动容”之象,二是生成“任意空间”。当它们攀升至“无名地带”时,则意味着其已经涉及潜在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人未曾脱离世情之苦,然而顺着情动之流溯流而上,却亦可在宇宙不息的生成流变中,寻回原初的纯粹感受。正如吉尔·德勒兹所言:“我们并非存在于世界当中,而是跟它一道渐变,边静观边渐变。一切都是视觉,都是渐变。我们变为宇宙。变为动物、植物、分子,变为零。”①[法]吉尔·德勒兹:《什么是哲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434-452页。

猜你喜欢
吉尔德勒容貌
寻找德勒兹
画与理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拿开以后
Perfect is Boring
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的故事
照相日
感恩节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