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中微传播体系助力科技期刊功能增值

2018-03-29 17:32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微信

刘 岭

一、互联网语境中科技期刊功能的思考

198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曾指出,对科技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研究工作完成后,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发表出来,科研工作告一段落,所以说它是科研工作的“龙尾”,即学术导向作用;另外,研究工作又以全面准确地占有科研信息为前提,科研人员需要及时通过科技期刊了解科技新信息,是科研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所以也是“龙头”,也即学术传播和记载作用。

但是,互联网大潮的冲击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持续提升。[1]在网络传播方式迅速演变的环境中,传统科技期刊必然受到冲击。科技期刊的传统功能是否还能有效发挥作用?科技期刊面对网络社会的新技术、科技用户的新需求,是否能抓住新的契机转型,最终实现期刊功能的增值及影响力的提升?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二、科技期刊功能增值的空间

如前文所说,在传统的定位中,科技期刊主要在单个流程节点发挥作用,扮演着“龙头”“龙尾”环节性角色,距离科研活动本身有相当的距离,更多是旁观者的角色。但在互联网时代,科学研究本身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逐渐被网络化、数字化,加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迅猛发展,这种新型知识环境促使科技创新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发展出了新的科研需求,具体表现为:对文献资源的知识服务需求,对虚拟学术交互平台的服务需求。这两大需求贯穿于科研活动中,对科研的催化和产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第一种需求而言,需要科技期刊运用语义出版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关联、挖掘和分析,帮助用户进行知识创造,使科技期刊的服务融入科研的过程中。目前国内外顶尖科技期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但对一般科技期刊而言,在资金或者技术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践的难度较大。对第二种需求而言,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微”传播体系,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对虚拟学术交互平台的服务需求,那么科技期刊也能在科研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换言之,科技期刊借助微传播体系,也能够从单个流程节点向全流程扩展,从“龙头”“龙尾”环节性角色演变成支撑整个科研“一条龙”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对科研活动更深层次的介入。所以说,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不但没有被磨灭,反而华丽转身,能够有机会在更大范围、更大深度上发挥功能,实现期刊的功能增值。因此,科技期刊更应该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学术交流的新发展、新特征,积极将微传播纳入科技传播体系,创新科技期刊的服务功能,最终实现期刊功能的增值及影响力的提升。

三、微传播体系与虚拟学术交互平台

以微博、微信等为传播平台,各种“微介质”为传播载体的“微传播”日益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人们进入了“微时代”。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是微传播体系中重要的平台。

微博是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通过“评论”“@”“转发”和“关注”,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使得信息以裂变式多极化方式快速传播。而微信基于通讯录和QQ好友的朋友圈功能,使信息流通可以仅限于“熟人”之间,具备了一定的私密性和可控性,这样沟通变得更加直接和有针对性。微信支持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等的发送,资费为零,非常便捷。

总体而言,微传播既可以实现开放互动的快速传播,又可以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精确传播与互动,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沟通中,微话题容易聚合一批有相似兴趣、价值观或者背景的人,形成一个高度活跃的虚拟互动社区。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对人和专家资源的访问,与对文献及数据的访问同样重要。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主要有正式文献、学术会议、讲座等。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微传播体系为科研用户创造了低成本、即时的虚拟学术交互平台。[2]在这个平台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高度自主、宽松、优势互补的虚拟对话型场所,这个过程还可以实现自动记录,使得全球科研人员可以进行广泛的微内容交流,在科研创新与扩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这样写道:长微博与微信机制完善之后,在手机上形成立意、查询资料、集中观点、展开论述、做出注释、投稿发稿……都已经成为事实。专项的学术“朋友圈”正在取代科研人员的书斋生活。而不同观点的辩论、不同思想的交流乃至学术不端行为的揭发,都已经成为“知识微民”生活中的一部分。[3]

鉴于上述情况,科技期刊不能再固守传统办刊方式,置身于互联网微传播浪潮之外。如何主动利用微传播平台帮助科技期刊更深地介入科研活动,是一般科技期刊实现功能增值及影响力提升的关键。

四、微传播体系助力科技期刊功能增值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科技期刊的快播平台

微传播体系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集散地,信息可以裂变式、碎片化地迅速传播。以微博为代表,微博的官方认证平台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宣传介绍期刊的最新动态,包括期刊最新刊发的文章、封面故事等,推送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各种资讯,借助微博“碎片化语言”和“浅阅读文本”两大特点,将期刊资讯和专业资讯以一种休闲的微阅读模式传播,这也是对科技用户科研方式的有益补充,并提供了新的快速传播渠道。如中国激光的官方微博上有大量专业和行业资讯的推送,并有专业人士的点评和回复等互动。

(二)建立科技期刊的精准推送和互动平台

微传播还具有精准性。微信具有代表性,它以朋友关系链为核心构建用户群体,并向陌生人群扩散。由于微信是在“许可”的情况下构建朋友圈,对话是非公开的、对等的,且到达率几乎是100%。微信不仅给媒体提供了发布信息的窗口,同时还有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实时数据,对用户进行各项指标分析。微信后台统计可以包括消息分析、图文分析和用户分析。其中,还对关注人数做出曲线图,对图文页转发、收藏人数进行了统计,可随时掌握客户的分类和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进行精准传播与互动。

这里举例具体说明。一是按照专业分类,发布和推送最新学术动态、国际上一些研究基金情况,将学报建设成为学者乐意接近的“学术中心”。可以根据数据分析,了解浏览量和需求度高的内容,并通过公众平台的群发功能实施专业群体推送,推送信息后可引发专业同行的互动讨论,激发科技创新的思路,提升科研效率。Bill Hooker是俄勒冈州波特兰Shriners儿童医院的一名博士后癌症研究员,也是有关开放式科学调研的博客撰文小组的作者之一。他说:“对我而言,公开我的实验室记录,意味着给予他人通向自己每天所做之事的一扇窗口,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巨大飞跃形成的动态过程。在论文中,我只能看到你完成了哪些成功的实验,但不知道你经历过多少次失败的尝试。这些小细节,正是通过开放的实验室记录才变得更为清晰,但在其他的沟通机制下却往往会被掩盖。这种开放实验室记录的做法,使得科研变得更为高效。”[4]在科研效率方面的飞跃,进而可为社会发挥巨大效用。二是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情况分组,可以针对学术新人推送写作规范、写作技巧和写作常见问题的资料,培育学术新人。

(三)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学科发展

博客、微博、微信、论坛以及各种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的微传播体系都具有互动功能,科技期刊编辑要注意跟踪微传播体系平台中各种互动的资讯,从虚拟学术社区中捕捉灵感,广泛吸纳学术同行关注议题,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聚“离散信息”成“集合资讯”,并在微传播体系中与相关专业人员沟通,对“集合资讯”进行过滤、筛选,然后形成多元化的选题,这样可以保持对特定专业的信息控制力以及知识创新链的跟踪与管理,使科技期刊能够以更主动的姿态去组织科技信息的推陈出新。

另外,科技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同行关注的议题情况,在官方微博等平台上发起与专业有关的微话题,让专业人员参与讨论。微传播体系一方面信息海量,传播快捷;另一方面信息又过于零散,开设微话题,能够聚合信息资源,吸引科研用户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发现选题的雏形和潜在的作者以及审稿专家。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开设话题,吸引关注,增加对期刊的黏性,并引导学科的发展。

(四)通过论文微传播体系激发创新灵感

在科技期刊刊发的网络版论文中,可以为每篇论文搭建学术微社区,这种微社区主要是在论文页面中设置评论、分享、推荐之类的互动模块,作者可以与读者进行直接沟通,在线解答读者的疑问;可以就某一观点与作者进行相互探讨,阐述不同观点。审稿专家、学术同行、读者在学术微社区对论文进行测评和打分,让学术在传播中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作者、审稿专家、责编通过论文社区,在争鸣、激荡、交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互动的论文社区,科学评论、推荐、排行榜、热点文章、分享等科学交流方式,就是专业用户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评价和推荐资源,人脑在海量信息的快速筛选、发掘中发挥积极作用,对科研人员快速获取有用信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为科研人员跟踪前沿有用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信息利用效率,有效减轻了智力负担。传播效果将远远超过科技期刊用来“同行之间交流”的初衷,对科学往纵深方向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总之,微传播体系在科技传播与科学交流互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更深地进入知识生产过程,更有力地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实现功能的增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1]朱玲.“微时代”传统财经期刊的“微传播”探析[J].今传媒,2017(8):18-20.

[2]刘岭.学术交流需求变化环境下的科技期刊服务趋势及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52-256.

[3]陈恺思.“微传播时代”的内涵与外延[J].新闻爱好者,2017(6):69-73.

[4]M·米切尔·沃尔德罗普.科学2.0:一件伟大的新工具,还是一场华丽的冒险?[EB/OL].http://tech.sina.com.cn/d/2008-06-13/18012257348.shtml.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微信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