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报道的困与解

2018-03-29 16:25
传播力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观点经济

对辐射范围具有区域特征的地市报而言,在围绕地市发展大局,传递解读国家政策、宏观趋势之外,究竟该做出怎样的创新式报道,才能在传统媒体备受冲击的语境里,切实起到它应有的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作为一名经济战线的记者,笔者时刻感受着一种焦虑与困顿。

一、经济报道之“困”

(一)观点之困

在这个信息过度密集的时代,对于经济报道来说,那一万能导语“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仿佛又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环境的均衡化,如今有关经济观点的碰撞可谓日日、时时都在发生,这与当年“吴(敬琏)市场”“厉(以宁)股份”的传播效率绝非同日而语,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以及互联网思维的盛行,究竟以何种经济观点来精准对接一个区域特有的经济现象,并力图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确是一种挑战。毕竟,一个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表述,具体落地到一个区域经济乃至某个企业个体的微观现实时,很容易成为单纯的“传声筒”,或是其理论观点出现“水土不服”。

(二)创新之困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闻报道,是否需要创新?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尤其是观点的创新,因为经济理论往往隐藏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看似枯燥的经济数据之中,而我们的经济报道不仅需要客观地反映这些现象和数据,更要对此进行形象的解读和翻译,尽力让读者感觉不到那么艰涩难懂。为此,笔者也以《焦作日报·产经观察周刊》为平台,尝试着进行了些许的创新,比如,曾借用中医之脾胃运化理论解读招商引资的质与量(《运化之道——焦作工业转型的系统观察与思考》),以气血来比喻金融运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说金融“气血论”》),并创新以“落点理论”来阐释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的关系(《找准“落点”好提升——我市企业技术改造述评》),以“打枣理论”来说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看庄稼”也挣钱的启示》)……但如此转借之创新,在见仁见智的多元化认知中,很容易被认为是穿凿附会。

(三)采写之困

《焦作日报·产经观察周刊》创刊五年多来,在采编合一的试验中存在着不少的“烦恼”,其一就是稿源少,难免急就章。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没有宣传的积极性,报道覆盖面太窄;二是由于上述原因,经济新闻稿采写不易;三是考核导向之下,消息体裁稿源少,版面信息量小。

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否成为解困的钥匙

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人们的食物,但从内部打破就会是新的生命。对我们来讲,需要的就是从内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毕竟,如今的媒体不应该是纯媒体,去媒体化才符合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媒体发展方向,如今的媒体更应该像是行业服务机构、产业孵化器、产业引领者等角色融合的复合体。

二、经济报道之“解”

对于新闻行业,笔者认为其本质也属生产性服务业,只不过报社生产的产品是报纸。

按照现代企业流水线作业的常规管理模式,我们整体采用的是采编分离的流水线作业法,即采与编各司其职,富有逻辑性、精确性。同时,清晰的流水线操作方式,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各环节高效运作成为可能。其优点在于分工明确且更加专业化。但在采编合一中,其“角色”感过强,易失之于僵化,割裂了采编之间有机联系等缺陷,却被无限扩大。

这里有一众所周知的比喻:记者的采写,像是采买来合格的蔬菜并进行初步烹调,而编辑则像大厨进行再加工和装盘,通过对稿件的精心编辑和包装,为读者奉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记者树立编辑意识和编辑思想;二是要求我们必须对采编流程再思考,在加强新闻策划,编辑思路提前介入的同时,编制出各种体裁的标准“菜谱”,仿照生产线上的标准化作业,让所有记者“按图索骥”,进行采写。至少通过如此流程再造,既缩短了年轻记者学习的时间,又能够确保采访第一关的蔬菜采买质量,避免采买回来的素材没有用,有用的素材没掌握,使修改稿件成为可能。

治大国如烹小鲜,文无定法如庖丁解牛。按照这一思路,笔者先尝试以人物通讯(新闻故事)为例,列出“菜谱”一份,以抛砖引玉,供大家商榷。

菜名:人物通讯(新闻故事)

特色:血肉丰满、筋骨劲强、精神突出

采之“四字诀”:

一看,看神态、动作、举止等细节。

二问,问经历、学习背景,工作中的困难和难忘的事,最后的解决办法及效果,下步打算。

三听,听上级、下级、同事的评价和看法,最少三个信息源,360度讲事例。

四感,感受人和事的精神和本质,提炼新闻主题,并在采访中修正采访内容。

写之“火候论”:在行文布局中,要有描述、背景、引语、数据、事例,并采取短句短段行文在前后对比中追求文章张力,在场景再现追求全真体验,在形象再现中追求工笔传神,在对话再现中追求融入叙事,实现新闻写作的多维化,使之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触之有感。

三、结束语

鉴于以上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商榷。一是活动策划先行。通过活动策划搭建平台,引导企业与报道互动,增强企业宣传的积极性。二是沙龙论坛带动。地市报经济报道要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传递信心,就要试图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尝试为企业乃至行业找到产业转型的路径。如此可通过以企业沙龙的形式,引导观点碰撞,形成路径共识。三是考评关口前置。如今的新闻报道要适应新常态,可以尝试打破单打独斗的新闻生产模式,补强单个记者的知识储备不足的短板,实行考评关口前置,避免不成熟的观点见诸报端,以增强媒体公信力。

猜你喜欢
观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观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观点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