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民生类新闻节目立足于群众的实际需求,以时效性、互动性、服务性见长,并从众多新闻类节目中脱颖而出,逐步发展壮大,渐成规模。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民生类新闻节目同城竞争愈演愈烈,因此,民生类新闻节目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前,国内民生类新闻节目发展如火如荼,但精品节目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当前各地方电视台中,民生类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往往停留在事件表面,并未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隐情。一是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态度敷衍,仅为完成本职工作;二是节目工作者专业能力有限,缺乏深入挖掘事件真相的综合素养,未意识到新闻报道事件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这直接导致民生类新闻节目质量提不上去,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不少民生类新闻节目开设前并未科学地进行定位或定位过于模糊、存在偏差,这就导致节目间模仿痕迹明显,不仅节目风格趋同,而且很多连题材、报道方法都一模一样,缺乏应有的节目特色与品牌个性,也导致媒体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当然,深究同质化问题的起因,还是由于节目盲目跟风创办,未展开精准定位,只能人云亦云,模仿照搬。
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宗旨在于服务群众,针对百姓日常遭遇的大事小情、疑难困惑加以真实传达,以便为群众争取更多关注。但就当前不少节目而言,人文关怀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对节目收视率的盲目追求,有些甚至对寻求帮助的群众拒之门外,背离了节目的创办初衷。这也导致民生类节目很难吸引群众的目光,节目收视率持续下滑。
针对当前国内民生类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打响品牌攻坚战,如此方可促进节目的健康、持续发展。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几乎成为左右节目收视率的关键因素。对于毫无知名度的民生类新闻节目而言,其想要打败同类品牌节目几乎不可能。而品牌的价值最终是由观众所决定的。对于民生类新闻节目而言,其定位已经锁定,即广大平民百姓,因此,在品牌建设时应当注重节目的平民风格,注重突出人文关怀、服务性、互动性,注重风格及题材的个性化,与其他节目产生差异点,如此方可营造附加值。如何求异?以题材为例,切忌报道过多的国内外时政要闻,而是要反映当地观众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为大家排忧解难,报道时注重拓展,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引领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民生类新闻节目还应注重不断创新,做到常办常新,以强大的多变风格吸引万千群众,逐步拓展品牌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当然,节目创新是为打造个性化品牌风格,进一步深化品牌形象,使节目逐步走向成熟,收获一批稳定的观众群。此外,应注重平衡节目的创新性与稳定性,创新是为了形成稳定的节目风格,一旦风格形成,切勿随意变换,否则会流失大批忠实的观众群体。调查显示,在竞争中每赢得一位“新观众”,要比留住一位“老观众”多付出一倍以上的代价。因此,节目题材可创新,但结构、内容应保持延续性,在吸引新观众的同时,稳住老观众的收视习惯,促进品牌传播。
为了提高节目的品牌影响力,还需加强节目宣传和推广,借助于整合营销策略,构建起完整的节目形象识别体系,逐步培育节目精神,突出差异化,防止趋同性。民生类新闻节目应加强市场化推广,借助于多样化营销策略,加强自身宣传,吸引群众的关注。以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第一时间》为例,其整合营销手段可谓高明,栏目开播前在省台五大频道宣传、推广,同时不忘瞄准户外广告栏,车体、横幅、灯箱等全体出动,节目开播之际还召开发布会,向媒体发布开播信息,如此一来,吊足了群众胃口,收视率必然攀升。
在节目品牌建设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民生类新闻节目还需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构建一支优秀、专业的新闻制作团队,确保品牌攻坚战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应注重现有新闻从业者的技能培训与素质培养,提升其道德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应大量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工资奖金的激励效果,留住人才的同时,坚持教育、训诫、激励,增强新闻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实现与节目品牌的共同成长。
一言以蔽之,为求生存和发展,民生类新闻节目还需坚持品牌创新,确保节目定位更精准、节目风格更独特、节目内容更贴近群众、节目互动力更强大。相信如此,即使面对新媒体新闻的强大冲击,民生类新闻节目还是能够脱颖而出,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耿鑫,李宁.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编的深化发展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159-160.
[2]张妍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品牌化策略研究——以江西电视台《都市现场》为研究对象[J].新媒体研究,2017,3(0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