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琦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2005年国务院在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政策。在这种政策下,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对就业教育的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误区和偏差,甚至将高职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等同于促进就业,就业率成为考核学校办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这种就业至上的认识与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拥有高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由人格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不能凌驾于高等教育目标之上,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教育的内涵需要进一步的明确,避免走入人才培养的误区。该文力图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教育的内涵及定位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理念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就业教育无法脱离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需要主动适应政府的政策导向,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就业教育方向。不断适应政策和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就业教育的特殊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较依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形式,但是,这些培养形式目前面临着与企业合作难,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并不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机制壁垒,推进深度的产学合作,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全力打造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专业集群,创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机制,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教育的适应性,推进就业教育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高等职业院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有效地支撑起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与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利用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活动培养和树立核心价值观。就业技能的培训不能脱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否则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会与高等教育的目标脱节,成为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失去高职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主要阵地,以教育教学为核心职能,其办学的根本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发展应把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作为重点,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双重需求。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制度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从方向上引领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教育。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回顾不同就业制度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就业教育发展脉络。
1951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型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匮乏,高校毕业生作为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工作由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等学校就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半工半读”的培养形势,是工学结合的初级形态,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技术型人才。
1985年中共中央 《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提出,从1986年起由国家教委主管毕业生分配计划,开展“供需”见面活动。1986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4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建立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变上学时国家出资培养,毕业时国家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引导学生毕业后参加就业市场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企业开始经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考验,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人数的增加,使高校毕业生的去向已不再适合通过国家集中调配,而是通过个人与单位的双向选择来确定就业,这就使高等学校被引入到竞争中来。“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共识,就业教育逐渐被强化,但是对就业教育理解的偏差势必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就业率逐渐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教育逐渐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教学活动开始倾向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习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于“八五”规划和“九五”规划期间在全国进行了“工学结合”的试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了工作方案,旨在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到现代学徒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逐渐发展到新的高峰,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深入完善。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完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由此高职院校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实现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