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慧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江苏“徳企之乡”太仓市。1993年,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落户,太仓职业教育随之开启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历程。至健雄学院组建之初,太仓德企已有60多家。利用这独一无二的先天条件,学校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创新,学院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了“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学校凭借“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同时学院着力打造吴健雄精神文化品牌,培育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律己”为主要内容的吴健雄精神文化,成为学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内核。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一岗位任职要求,双元(学校元和用人企业元)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融合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深度培养,使学生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全面提升知识层次、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校时间只有2.5年,比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了1.5年左右,在“定岗双元”模式下,专业课程和顶岗实习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人文课程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回归生命的本真,启迪科学思维,使学生逐渐学会思考、辨真伪,成为有灵魂、能创新的时代新人。而人文素养育人是“慢”的,在高职院校普遍要求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同时具有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现代职业人”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从高职院校总体情况来看,“重技能、轻人文”依然层出不穷,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然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定岗双元”培养模式解决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目前从学校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分为文史哲和艺术类课程。从高职教育现状来看往往突出专业技能教育,学校工作都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设置也以专业课程为主,人文素养课程处于从属地位。专业及实训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在90%以上,人文素养课程只占不到10%的份额。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统一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以外,其余人文素养课程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上课时间不是在晚上,就是在周末。如除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是必修课以外,演讲与口才、硬笔书法、舞蹈实践与鉴赏、戏曲鉴赏、音乐鉴赏等是可由二级学院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从目前学校开课情况看艺术类课程较少,哲学、历史类课程几乎没有,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不健全,真正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程太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人文素养课程甚至成了边缘性的课程,变动性大且质量不高。在国家和省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下,更加大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施力度,学生在校时间不断被压缩,人文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地位着实令人担忧。
“人文”最早的说法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主要是指一种教育、文化,以及个人通过这种教化所达到的一种自我实现和完善。简而言之,就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奉行“重技术重应用”的思想,忽略了作为教育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将技术、知识内化成自我心灵的感悟、个人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孜孜不倦追求工匠精神而非单纯对“器”和“物”的执着。
人文素养类教师数量少,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地位较低。人文课程开课随意性较强,说明学校对这部分重视度不够。人文选修课教师数量少,有的课程直接由行政管理人员或其他非人文类专业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师只有两三名,专职教师仅一人。学院专职书法课教师仅1人。一些理工科毕业的专业课教师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且本身人文素养教育的能力不强;而一些文科教师因缺少相关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授课时无法做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学生的结构来看,普遍来自农村,教育人文底蕴相对缺失。部分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较少思考对自己、对家庭、对班级和学校、对社会负有责任,不论是学习行为还是其他行为,都较少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影响,以此表现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不强,这样的学生在团结协作中缺少合作精神,遇到困难也容易妥协和放弃既定目标。
人文教育是做人的教育。第一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等内容。鉴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把人文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适当提高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人文课程课时总量至少应和专业基础课相当。由于人文素养课程具有潜隐性、长期性特点,因此要结合专业课程,互相融合互相浸润,才能达到。对我校而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吴健雄精神为引领,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太仓娄东文化和德企工匠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稳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改革。结合本土文化开设“合唱”“江南丝竹鉴赏”“娄东文化”“硬笔书法”等人文艺术素养特色课程,出版《大学国学》《永远盛开的紫薇花》《娄东掇英》等特色教材,推行体育课程俱乐部制,开设木兰扇、拉丁、舞龙舞狮等教学模块,建有舞蹈社、戏曲社等15个学生文艺类社团。
在改造原有的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上,充分发挥江苏省生命教育示范基地功能,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和热爱。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创造学生社团活动的良好条件,打造文艺类社团专用排练教室。以社团为基础,精心打造健雄大学生艺术团,成为人文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和主要活动阵地。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通过艺术实践教会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培养出良好的人际沟通和配合能力,充分利用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在磨合和感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要以日常艺术团队排演艺术节目为契机,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作品入微的体会、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既能懂得工作方法又懂得相处,使学生具备从事任何领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最终解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水平问题。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要定期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文教育中德“根”和“魂”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和综合评价,促使其成为思想积极、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适当引进人文艺术类专业教师,注重提升人文类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人文艺术类活动,丰富校园师生文化艺术生活,将日常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践与教学相长,人文与艺术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