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本土成语概说

2018-03-29 07:49王建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语江苏文化

王建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汉语成语不仅是历代语言精华,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堪称中华语言文化的瑰宝,属于国家和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开展成语及相关文化研究,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力举措之一,对普及历史知识、弘扬地方文化、凝聚民众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为语言文化大省,江苏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拥有丰厚的语言资源。自古及今,江苏的成语资源十分丰富,不少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成语发源于江苏境内,如出自南京的“虎踞龙盘”,出自徐州的“坚壁清野”,出自苏州的“顽石点头”,出自常州的“寸草春晖”,出自淮安的“一饭千金”,出自宿迁的“力能扛鼎”,出自扬州的“南柯一梦”,出自盐城的“后羿射日”,出自镇江的“山中宰相”等。就成语的数量、质量以及辐射力而言,江苏其实并不逊于河北。这些成语与江苏的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既具有史料考证价值,也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因此,全面挖掘江苏本土成语,恰当阐释江苏本土成语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弘扬江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科文化工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的成语文化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立于2012年的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成语文化的省级社团,集结了全省乃至国内的成语研究精英。研究会在强化成语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在成语文化阐释、成语文化教育、成语文化旅游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目前,研究会正聚焦于江苏本土成语,试图绘制一份“江苏成语地图”,但由于前期研究尚不够充分和精细,地图一时难以绘就,相关的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陷于停滞。对江苏成语研究者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凝聚有生力量,对江苏本土成语的条目进行梳理和确认,对江苏本土成语的生成过程进行考察,对江苏本土成语的文化基因进行分析。

总之,挖掘江苏的成语资源,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使本土成语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在涵养传统文化、创建现代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下江苏语言学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重点以吴地成语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江苏本土成语的内涵及外延

江苏本土成语源远流长,美不胜收。自汉魏六朝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江苏的雅俗文化风生水起,逐渐成为江淮文化和吴文化的典范,独步天下,引领全国。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江苏本土成语应运而生,成为汉语成语苑林中富有活力的一个板块。

顾名思义,江苏本土成语是江苏的地产成语。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语并不包括那些只在某个方言内部流行的四字格熟语,必须是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汇系统并获得权威辞书公认的条目。一个成语要能被定性为江苏地产成语,必须具备下列要素之一:

第一,该成语反映了江苏境内的山川风貌和时序节令。例如,“虎踞龙盘”起初专门用来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的南京。“吴牛喘月”特指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在酷暑之夜误将月亮当成太阳,以致卧地望月而喘。

第二,该成语出自江苏本土人士之手。例如,“壮士断腕”出自唐代陆龟蒙的诗作。陆龟蒙是吴江人氏,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晚年隐居松江甫里(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号甫里先生。

第三,该成语反映江苏本土人士的行状。例如,“粉墨登场”讲的是明末著名的昆曲丑角夏汝开拥有高超的演艺才能。夏汝开是苏州昆山人氏,成名后被明代著名戏曲家张岱选入家乐吴郡班,活跃于浙江杭州一带,后不幸早逝。

第四,该成语反映江苏本土的历史传说。例如,“覆水难收”讲的是西汉会稽太守朱买臣(苏州吴中区藏书人)休妻的故事。昆曲传统剧目《朱买臣休妻》、京剧《马前泼水》演绎了这一故事。

第五,该成语所涉人事发生在江苏境内。例如,“司空见惯”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在司空李绅家宴上的即兴之作,借以抒发作者的人事沧桑之感。

第六,该成语所涉内容在江苏境内有相关历史遗存。例如,“顽石点头”讲的是东晋名僧竺道生当年在苏州虎丘山讲经说法的盛事,山下的千尺坪至今仍保留“生公讲坛”“石点头”等遗迹。

参照上述标准并借助相关的成语辞书,我们对江苏13个地市本土成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摸排。除了南通、连云港目前尚未有发现外,其他11个地市均有一定的收获。根据本土成语的拥有数量,大致可以将11个地市划分为3个方阵:

第一方阵:南京、苏州。这两个地方拥有的本土成语数量大致在30条左右,如南京约有32条,苏州约有28条。

第二方阵:扬州、徐州、无锡、淮安等。这些地方拥有的本土成语数量一般在10~20条之间,如扬州有12条,徐州有11条。

第三方阵:常州、镇江、宿迁、泰州、盐城等。这些地方拥有的本土成语数量通常不足10条,如常州、镇江有6条,盐城有2条。

兹将这3个方阵的成语例举如下:

大笔如椽、得意忘形、凤毛麟角、管中窥豹、虎踞龙盘、渐入佳境、量体裁衣、两小无猜、流芳百世、青梅竹马、危言耸听、一往情深(南京成语)

感恩图报、覆水难收、抉目吴门、名落孙山、曲径通幽、如火如荼、三令五申、吴市吹箫、因地制宜、壮士断腕、顽石点头(苏州成语)

波涛汹涌、咄咄怪事、鹤背扬州、龙蛇飞动、南柯一梦、骑虎难下、千金买邻、删繁就简、似曾相识、铸山煮海(扬州成语)

暗度陈仓、刀枪入库、坚壁清野、马放南山、明修栈道、孺子可教、萧规曹随、项庄舞剑、一言九鼎

(徐州成语)

胯下之辱、兔死狗烹、一饭千金、背水一战(淮安成语)

寸草春晖、高山流水、季札挂剑、秋风过耳、叹为观止、纸城铁人(常州成语)

不拘一格、画龙点睛、锦囊妙计、山中宰相、一片冰心、中流击楫(镇江成语)

江东父老、力能扛鼎、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宿迁成语)

安生立本、难得糊涂、童心真人(泰州成语)

后羿射日、蜂拥而至(盐城成语)

与数以万计的汉语成语相比,严格意义上的江苏本土成语可能不会超出200条。尽管江苏本土成语的数量占比不大,但地位、作用和影响却非同小可。

一是知名度大,使用率高。除了“吴市吹箫”“纸城铁人”等条目略显生疏外,绝大部分条目可谓人所共知,属于中等文化层次以上的人头脑中的“必备之物”。

二是来源广泛,门类齐全。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覆水难收”),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士别三日”),有的来自诗文语句(如“曲径通幽”),有的来自逸闻趣事(如“双管齐下”),几乎覆盖了成语的各种来源。

三是文化浓郁,特色鲜明。比如,“莼鲈之思”抒发的是江苏游子张翰的思乡之情,其中提到的莼菜和鲈鱼是地道的吴中名产。又如,“粉墨登场”与一代昆曲名伶夏汝开有关。昆曲发源于苏州之昆山,而夏汝开正是昆山人士。

当然,由于人文地理的演变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有些本土成语在归属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或争议。例如,“高山流水”除了江苏常州外,湖北武汉也在抢注。又如,“季札挂剑”的事情发生在徐州,但主人公季札却被常州武进或镇江丹阳视为本地先祖,三地都有充足理由将该条成语收归己有。

二、江苏本土成语的历史成因

成语是现成之语,也就是前人说过或写过的话。前人的言语数不胜数,只有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性话语才有可能升格为成语。但凡话语,要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最终成为成语,通常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

其一,话语要有实在的内容,或阐发哲理,或说明史实,或揭示性情,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其二,话语要有精致的形式,行文简练,韵律和谐,辞藻雅致,能给人以美感。

其三,话语要频繁被人征引,具有较广的传播面,甚至达到人人传诵、耳熟能详的程度。

显然,能满足以上条件的话语绝非凡人之语,通常出于名人之口,具有名言效应。另外,本土成语的产出还与该地的知名度息息相关。可以说,名城、名人、名言构成了本土成语产出的三大主导因素。像南京、苏州、徐州、扬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正是凭借各自拥有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名声显赫、名人辈出的同时,实现了名言频出、名语畅行,从而占据了全省本土成语排行榜的前列。

在诸多影响因子中,名人效应对成语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例如,伍子胥和范成大是苏州的地标性人物,二人分别贡献了至少4条成语,与伍子胥有关的成语有“吴市吹箫、感恩图报、因地制宜、抉目吴门”,与范成大有关的成语有“壁垒森严、横峰侧岭、将心比心、珠光宝气”。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致相仿:南京的本土成语中有不少与王谢家族有关,而宿迁、淮安两地的本土成语几乎全因项羽、韩信而生。

江苏不仅盛产名人,同时也十分吸引名人、尊重名人,很多有关旅苏名人的佳话至今流传不绝。例如,苏州虎丘平远堂的五贤祠(又称五贤堂)就是专为纪念来苏的唐宋文豪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禹偁、苏轼而设。相比之下,苏轼一人与江苏结缘尤深,苏州的仰苏楼、徐州的喜雨亭、常州的东坡公园等都生动诠释了江苏文化中的“苏轼效应”。其他如李白、王昌龄、孟郊、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也在江苏各地留下了诸多行迹,并为江苏创造了不少成语精品。

三、江苏本土成语的文化意蕴

江苏自古山水形胜,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地域文化中极具典型价值的一个板块。江苏的本土成语近乎完美地演绎了本土文化,成为后人窥测前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仅选择其中的部分条目加以展示。

(一)反映民间传说的成语

民间传说属于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与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民间传说可能实有其人,不一定实有其事。例如:

(1)顽石点头

【出 处】宋代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释 义】冥顽不化的石头点头称是。形容道理讲得透彻,足以让任何人信服。

【用 例】陛下这番劝化,可令顽石点头、泥牛转磨矣。(清·蒋士铨《香祖楼·情转》)

【发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景区。

【由 来】晋末高僧竺道生,俗姓魏,自小即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深得其父的呵护与培养,后离俗出家,皈依佛门。因其师父竺法汰来自天竺(古印度),故改为竺姓,世称生公。道生20岁就上庐山讲授佛法,迅速成为江南一带的佛学大师。他潜心研究刚传入中国、尚未译完的《涅槃经》,深刻参悟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推断,但受到众人的质疑。道生坚持己见,不为所动,终被逐出庐山,辗转流落到苏州虎丘山。一日,道生面对满山的群石阐发自己的理念,因说理精妙透彻,感动得群石纷纷点头称是。后来,昙无谶译出全部《涅槃经》,后面的内容印证了道生“人人皆可成佛”的观点。道生自此名声大噪,一时从者如云。

(二)反映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把过去的事实用故事的形式说出来就是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基于真人真事,大致有案可稽。例如:

(2)莼鲈之思

【出 处】《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释 义】莼:莼菜;鲈:鲈鱼。对莼菜和鲈鱼的思念。比喻思乡之情。

【用 例】这位朋友不是因莼鲈之思而归故里,竟然是为了吃青菜而回来的。(陆文夫《姑苏菜艺》)

【发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由 来】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张翰才气横溢,纵放不拘,颇有阮籍之风,时人称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期,征召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阳为官期间,张翰一日见秋风起,不由得想到故乡吴郡的莼羹、鲈鱼脍,对人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顺应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毅然弃官还乡。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开始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后来才逐渐领略了他的旷达洒脱。张翰一生诗文甚多,但如今仅有《首丘赋》和《思吴江歌》等少量作品存世。

(三)反映逸闻趣事的成语

所谓逸闻趣事就是指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一般多出于古代的野史笔记之中,虽有迹可寻,但很难得到确证。例如:

(3)名落孙山

【出 处】宋代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释 义】名次落后于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用 例】等到出榜,名落孙山,心上好不懊恼。(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发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由 来】南宋范公偁的《过庭录》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和史学价值的笔记小说。据《过庭录》记载,吴地人孙山是个能言善辩、诙谐幽默的才子。有一次,他和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孙山幸运中榜,但排在榜单的最后。而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上榜。孙山先回到家里后,同乡便来问他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只好含蓄地回答:“我孙山是榜上的最后一名,而令郎的名字却还排在我的后面。”

(四)反映诗文名句的成语

江苏文脉流长,文运亨通,不仅文人如林,而且佳作如云。在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中,自然少不了滋生成语的金句。例如:

(4)壮士断腕

【出 处】唐代陆龟蒙《别离曲》诗:“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释 义】勇士的手腕被蝮蛇咬伤要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也比喻做事要有勇气。

【用 例】有句话叫做“壮士断腕”,我只有自己斩掉一条膀子,人虽残废,性命可保。(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

【发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由 来】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唐代著名的农学家、文学家。他早年热衷于科举,屡试不第后,成为湖州刺史张博的幕僚。不久,陆龟蒙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隐居期间,他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之余,陆龟蒙写下了许多诗、赋和杂著。他是唐朝隐逸诗人的代表,诗以写景咏物为多。平生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

(五)反映山水形胜的成语

江苏自古山环水抱,钟灵毓秀,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的厚赐不仅造就了美不胜收的山川形胜,也孕育了灿烂瑰丽的本土文化。例如:

(5)虎踞龙盘

【出 处】晋代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释 义】像龙一样盘着,像虎一样蹲着。本指南京地势险要而雄伟,后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用 例】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唐·雍陶《河阴新城》)

【发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由 来】据说,秦始皇登基后担心有人对其取而代之,于是让方士踏勘天下风水。听说金陵有王气后,秦始皇派人掘断了紫金山的龙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同样是个精通风水、能掐会算的高人。一次,刘备派诸葛亮出使秣陵(秦汉时期南京的称谓)。当看到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巨龙环绕着,石头城威武坚固,像一只老虎蹲踞着,诸葛亮禁不住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四、结语

以上仅对江苏本土成语进行了不完全的列举和初步的探讨。由此,我们可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江苏本土成语萌生于上古,定型于中古,盛行于近现代,是江苏自然、人文等因素共同运作的产物。

第二,江苏本土成语深受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双重影响,是进行语言与文化跨界研究的绝佳对象。

第三,江苏本土成语既是发掘、弘扬江苏地域文化的可靠载体,也是提炼、创新江苏特色文化的客观凭据。

第四,对江苏本土成语进行跨界研究既是成语研究突破传统模式的有力举措,也是成语研究获得创新性成果的有效方略。

作为江淮文化和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上的江苏对汉语言和汉文化的贡献巨大。活跃在全民语汇系统中的江苏本土成语一方面证明了江苏本土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张力,另一方面也为江苏未来的语言文化奠定了基础,规定了走向。

随着未来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更多的江苏本土成语在等待我们去排查发掘,等待我们去验明正身,等待我们去加以文化阐释。在守护、彰显传统语言文化的同时,发展、推演新型的语言文化,应该是新老江苏人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张永远做不完的试卷。

猜你喜欢
成语江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谁远谁近?
拼成语
猜成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