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燕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高州 525200)
《歧路灯》是一部特别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诠释了非同寻常的教育思想。这本古典小说所讲述的教育思想成为当今教育者的指路明灯。它通过正反两面的例子为当今的教师与教育作了指引: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师来说,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师德对教书育人来说是至为关键的。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已经成为每个人关心的热点。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三千年的教育史赋予了我国非常良好的传统美德。教师这个职业历史悠久,教师的道德建构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教育赋予了教育者高尚的师德。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师德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本文研究了中国第一部古典教育小说《歧路灯》中的师德形象对当今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启示,以期提高当今教育者的师德意识,从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歧路灯》是清代的教育小说。作者李绿园主要叙述了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谭绍闻重振家业的故事。作品通过分析谭绍闻的经历变化、遇到的人、经过的事、跟随的老师等来谈论教育的意义,对封建社会的吏治、教育、市井社会的世态人情、风俗习惯等给予了生动的描写。《歧路灯》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小说中是别具一格的,在民间广泛流传。20世纪20年代起这本书有印稿出现,从此对作品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这部小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包含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本以“败子回头”为题材、高举“歧路”之“灯”的“淑世”力作,《歧路灯》讲述了作者鲜明的教育观点:只有通过严慈相济的家教,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只有“端方正直博雅”,才能教育出正直之人;要想真正立足于社会,必须结交有用的朋友;只有学会自省,用心读书,才能弃旧图新。
《歧路灯》是一部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的长篇小说,其体现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主人公所接触的四位教师形象表明:教师必须在个人品德的支撑下树立威信,将个人品格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帮助学生成长。
在《歧路灯》中,随着主人公谭绍闻的成长,其个人品格逐渐出现问题。小说中先后介绍主人公谭绍闻所接触的几个教师,并从不同层面对师德进行阐述,反映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具备高尚品格,并通过自身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品格不断上升。若教师品格低下,则会误人子弟,逐渐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良师娄潜斋、智万周都是“博古通今”“经纶满腹”(五十五回)的人。娄潜斋主张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教育要循循善诱,不能拔苗助长:“教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难而已。”(三回)而庸师惠养民表里不一,侯冠玉则半通不通、学问浅薄,满肚子都是看相、看风水等骗人的学问。侯冠玉刚做了老师没几天,把谭绍闻旧日之书全部丢掉,还对谭绍闻说:“学生读书,只要功名;不利于功名,不如不读。”(八回)这样不学无术又如此功利的老师,必然会教坏学生,将学生引入歧途。“从侯冠玉读书这三四年,悠悠忽忽,也不曾添上什么学问。兼且人大心大,渐渐的街头市面走动起来,沾风惹草,东游西荡,只拣热闹处去晃。”(十四回)在侯冠玉的教导下,谭绍闻不但没有学到知识,反而懒散了,也忘了父亲临终前的嘱咐“用心读书,亲近正人”,后来竟到处游荡,逐渐堕落。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促使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教育正在逐步适应社会的变革: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因市场经济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经济建设拥有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成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在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使广大教师摆脱了陈旧的道德观念,以身立教的责任感也在增强,同时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优质的师德师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德风范也为社会上其他的职业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过对《歧路灯》中师德形象的研究,对比当今一些教师的师德师风,可以捕捉到当代教师所面临的问题[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利益成为其生存的中心,不确定自己的职业信仰。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专业任务是教育教学,担任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但是,教师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教师乐于奉献的精神受到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教师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只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利益去从事“副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得过且过。
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了部分老师的思想,渐渐出现一些不该有的问题:一是有偿补课赚私钱。部分教师利用晚上、双休日的时间在家办班补课,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尽心尽力,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办班补课上。二是变相传销谋私利。部分教师强行向学生推销无关紧要的参考书籍、试题练习等,推荐质量不佳的学习用品,利用上班时间向同事推销生活用品,然后从中获取利润。三是热心商业,惟利是图。部分教师或其家属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利用教师的职权向学生推销自家的商品,目的是从中获得利益。四是攀龙附凤,相互利用。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通过家长的权势地位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喜欢结交有钱有势的家长,冷眼看待没有利用价值的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部分教师缺乏工作的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平时疏于学习,对教育的发展形势置之不理,不努力钻研业务,不提高自身素质,安于现状,甘愿落后于他人,不能融入到当今社会的学习氛围,导致自己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与社会严重脱节[2]。
部分教师严重缺乏工作的耐心和责任心,不能正确地引导犯错的学生,反而通过各种恶劣的方式侮辱学生,利用职权恐吓学生,变相体罚学生。长此以往,不但丧失了师道尊严,还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小说中的主人公谭绍闻在成长过程中一共接触了四名教师,其中有着娄潜斋、智周万这样的良师,也有侯冠玉、惠养民这样的庸师。通过良师和庸师的鲜明对比,可见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其自身师德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良师和庸师两种不同教师的熏陶下学生发展前途会截然相反。通过研究四位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形象,可见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师给学生带来的前途是光明的,指引学生迈向成才的路,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跟随只有教师之名、没有教师之德的教师,不仅不能学到知识,而且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由此可见,《歧路灯》对当代的师德师风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谭绍闻的从师经历可见,教师高尚的师德、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指明灯[3]。
千百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教师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指引学生通向智慧的明灯。教师高尚的思想品质在学生心目中刻下了做人的榜样。教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导师和源泉动力,必须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同时,教师本人也要进行自律[4]。
《歧路灯》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气息与生动详实的教育案例和思想素材,研究其中的教师行为与教育表现可达到“以古为镜、古为今用”的目的。应结合“读、议、评、查、谈、写、讲、立”等多种形式,为实现“弘扬正气,倡导优良师德师风、树立先进教师典型,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添砖加瓦。
1.教师要敬业爱教、忠于师道
古往今来,教师是被众人推崇的,并被赋予厚望。教师在受到尊重的同时,应该思考自己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歧路灯》通过两类不同的教师形象的鲜明对比,暗示为人师者,不要辜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自己的尊敬,要用行动来证明,不要逆反而行。这启示我们,为人师者应该敬业受教、忠于师道,对自己负责,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无愧于教师所受到的尊敬[5]。
2.教师要品行端正、忠诚老实
《歧路灯》不但通过正面教师形象说明师德,也通过反面的教师形象说明师德。侯冠玉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由于“在家下弄出什么丑事,落了没趣,又兼赌债催逼难支”,才出来当教师,当了教师后酗酒赌博,整天不务正业,耍手段欺骗学生和家长,误人子弟,最后弄得惨不忍睹,甚至得了羞病,毁了教师的荣誉。
3.教师要严以律己、慎独自爱
《歧路灯》中娄潜斋、智周万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持身严谨、忠于师道。娄潜斋学识渊博,在教书上认真负责,生活上很节俭,从来不搞歪门邪道。侯冠玉则不够严谨自律,不要说慎独,就是在公众场合也轻浮自贱。正反两种教师形象启示我们,为人师者应当严以律己、慎独自爱[6]。
4.教师要严谨治学,勤于进取
娄潜斋、孔耘轩、智周万一类人是正面形象,其师德、师风、师才被人们所肯定,为人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侯冠玉在作品中属于反面形象,师德败坏,品质恶劣。这启示我们,为人师者要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用自己的优良学风带出学生的优良学风。
《歧路灯》中的师德是现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明灯,无论对当代教师的道德提升还是职业能力提升都提供了依据。作为师者,要摒弃侯冠玉这类师德败坏的教师,要有娄潜斋、智周万的师者风范,在言行上面以身作则,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