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2018-03-29 05:02郭珊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校课程

郭珊珊

(许昌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1 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创新创业主要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教育,影响这种能力的培养的因素有很多,虽然目前的经济急速发展,但是人口的激增带来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是否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学校的教育能否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出路。因此,创新创业此概念就在这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学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水平”。之后在1999年宣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采取政策性的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座谈会,会中指定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个大学为创新创业试点大学。2007年10月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战略,通过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有了一定的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成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如下。

2.1 学校内部因素

第一,创新创业的概念已经提出虽得到广大高校的积极拥护,但是由于概念初进入学校。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准备工作不尽完善,导致学校中创业创新教材参差不齐。第二,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活动支持有限。第三,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与创新样本陈旧等,都成为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第四,很多学校都把创新创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很少作为必修课,这就导致学生本身的重视度也会降低。而且大部分的课程还停留在课堂讲授阶段。第五,实操课程和机会少之又少。也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概念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与将来的创业行为真正链接起来。第六,学校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有限,这也直接导致师资和其他硬件与教学无法匹配。

2.2 社会的外部因素

首先,社会认可度不高,在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仍停留在对学生的短期培训,只教会学生一种“赚钱”的本事而已,而这种认知并不是对“教育”的正确判断,而是将它与技术培训混为一谈。

其次,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出纳新创业的文化环境。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其文化氛围没有植入参与者的意识中,好停留在表面建设阶段。创新创业的文化没有层次感,迁移性较差。这些无疑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来自社会一些传统的评价方式(风俗习惯、传统道德)也会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2.3 创新创业的被教育者的人为因素

第一,创新创业主体对创新创业形成意识较晚。大部分的被教育者都是初上大学才听过“创新创业”的这个概念,更不要说建立起相应的意识。这无形中就会制约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二,创新创业的主体缺乏相关的心理教育,对成功的创新创业的理解有偏误,认为只有“发财”才是最好的结果,这有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对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利的。第三,创新创业的主体对创新创业的定位不准确,一味追求价值利益,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既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成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大人为因素。第四,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道德观的介入也会影响该教育的顺利开展。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独创性能力。因此,创意是该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学生的无限创意有的时候受到传统的道德观的影响,也会制约受教育者的想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也会影响。第五,来自受教育者家长的因素。由于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在校期间参与过多的与学习专业课无观的活动是持反对意见的,不支持孩子进行创新创业,这样就会打击主体的激情和兴趣,也损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会成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又一大人为因素。

3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1 概念流于表面,教育主体不够重视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体系中,以求创新创业良性的发展。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甚至是脱离。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是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一项内容,而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也只停留在就业求职技巧的培训、对就业形式的分析和一些心理辅导等方面。忽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理念和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也培训混为一谈。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3.2 缺乏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理论化、实践化和科学化的特征,这样学科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而目前的创新创业只是通过学校举办创业大赛或者开办创业节、平时通过开办几场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缺乏相对应的体系化理论指导,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更得不到教育的理想效果。

3.3 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很湿缺乏。虽然,高校已经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性”向“创业型”转变,但是真正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的教师比例数却是很少的。教师的观念比较固化,不愿意向创业型转变。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愿意转变,但是由于对教师的培训也是集中和短时间进行的,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理念未曾建立,自己的创业经历也很少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教师队伍就会再次将创新创业这样一种能力型实践型的学科最终还是走向理论甚至导致了教师照本宣科的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4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和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作为教育主动方的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型,对当前的创新创业形式把握不清,重视不够。仍然认为基础学科的教学才是正宗,对实践式教学认同感不强。另一方面,就是教师们的观念陈旧。本身无法接受这种转型的教育类型。阻碍了先进的理念的传入,也无法给予学生先进的信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

3.5 创新创业的教育者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学校的重视不够导致学校的奖励机制不健全,无法科学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后期集中培训之后走向讲台的,本身缺乏创业的经验,对创新意识也是很淡漠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的积极性就会减弱甚至是没有。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印象,这样就会把积极性不高的负面情绪传导给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3.6 缺乏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是培养各种文化最优的载体和方式。目前,我国高校就是缺乏相应的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没有建立起创新创业的氛围,没有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这样氛围的存在,也无法在此环境中熏陶成长。

4 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4.1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认知的输入

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教师在平时教授课程时,不要将创新创业课程与 “发家致富”相联系。应给予学生良好的正向认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而宏大的格局观。跳出局限认知,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不走偏。

4.2 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这门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比较复杂的,应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建立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科建设的特征。也要具有实践性,符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制定和设计出相关的实践模拟课程。也要注意到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特点。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做好课上与课外的补位和联结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并结果。

4.3 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教师团队

第一,逐步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可以通过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到相关行业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使教师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转化为新型的信息和知识反馈与课堂,传递给学生。第二,转变授课方式。从传统的课堂式讲授教育转变成退到其后成为指导式的教育,进一步把课堂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之后,重于引导学生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三,推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引进社会人才来扩充现有的教师队伍,使其更加职业化。

4.4 找到创新创业的原动力,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改变教师的观念。任何一种教育,教师的素质与感念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观念。学校应该加大教师交流的机会,尤其使同国外高校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大型的创新创业的会议,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使其能正向引导学生。其次,改变学生对创业创新教育的传统认知。其原动力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案例教授与分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该门课程有立体和科学的认识。

4.5 完善双向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方面,学校应给予教师一些政策性的奖励和支持。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大力投入,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研发相关课程,完善整个教学和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也可以使教师成为技能和知识并重的高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制度,改革现有的课程评价机制。学生使创新创业的最终受益者,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兴趣度。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赛事,制定单独学科奖学金政策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可以利用学分互换与互认原则,将创业创业课程的学置换其他的学分,灵活考评机制。

4.6 极大力度,放眼实处的进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建设

以往提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总是会认为这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实则不然,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的建设必须同企业相结合,而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学校和企业应该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大力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邀请知名企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的指导工作可以走向书院和宿舍,做到无缝教育。最后,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去企业实行等实践活动。用活动倒逼学习热情。用热情形成校园文化,这个形成一个闭合的结构。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学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水平”。创新创业主要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教育,目前,很多高校为适应现阶段发展需求,正从研究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在此时期,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校走创新创业的政策,激励各大高校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很多高校以此为突破点,正在进行尝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高校在创新创业上的良性发展,如教育主体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和匮乏、创新创业的教育者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这些都是现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必须理智客观地对待,因此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问题给出诊断,认为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认知的输入,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教师团队,目的是找到创新创业的原动力,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完善双向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力度,放眼实处的进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到校园的深处,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