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术养生思想的几个维度

2018-03-29 04:52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体悟太极拳

范 斌

毋庸讳言在东亚文化圈内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武术,与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武术文化有着截然的不同和本质性差异。就中西双方在文明体系的对比而言,中国文化更侧重对生命、对人本身的关注,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伤人乎,不问马;未知生,焉知死。”这种以人为本、重生存的理念使中国文化中的一切事物都倾向于对生命的关爱与养护。也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所有的事物总能与养生打上关系,如音乐养生,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1];书法养生;足疗养生;武术养生;散步养生;气功养生等。尤其是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外在的身体运动方式,它与健身气功、巫医、中医、身体技艺等有着同源一体的关系,将“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三大功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思维’。[2]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要围绕人的生命应对进行展开,最终形成‘用技’、‘练身’、‘修性’三层操作系统,构建中国式广义的养生体系,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3]。那么,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作为一种致力于将对方致死、致残、制服的技击文化,是如何完成养生思维转型的,在中国武术养生思想中都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维度?本研究试图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以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期望为中国武术养生的当代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一、武术的养生演进:由技击到武术,到健身,再到健身武术

武术作为一种原始的技击之法,其最早是用来击打外界事物,它不可能突然和养生产生关系,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开始向着健身养生方向发展演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中就有关于“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4],表明此一时期人们对“拳勇、筋骨、股肱之力”等有了初步的思考与认识。汉代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外可以应变,内可以治身,不能传兵论剑,非信廉仁勇,与道同符。”[5]将军事武术与道结合,并指出其内治身,外防身,显君子之德的认识。到唐代时期有文献记载“宫中常设日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6]说明此时人们已经对武术的健身功能有了明晰的认识,开始以练习武艺的方式来消食。

唐代是军事武术向民间武术过度的分水岭,虽然此一时期武术依然以“练为战”的军事功能为其主要目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内敛性倾向影响与军事战争器械配备的不断提高,武术开始大量向民间转移,并使武术的健身功能在民间得到普遍认同与重视,并逐渐形成了打练结合的武术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向养生转变并结合的重要时期,此一时期由于武术在民间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加上此一时期社会秩序相对比较稳定,武术的技击防身功能并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一些武术习练者开始将武术的身体锻炼与养生功法相结合,使武术的演练开始向着养生方向演化,其典型代表是易筋经功法的出现,它不仅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武术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练内、调体、调息的重要形成。明末清初太极拳的出现更成为了武术养生的重要标志,其创始人陈王廷还乡前为军中将士,还乡后将戚继光的32式长拳、家传拳法、《黄庭经》、中医养生等理论相结合,创编了具有明显养生特色的太极拳,并且在其《长短句》中提出,“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恬淡如常”“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表现出了明确的养生思想,在后续太极拳的发展中有拳家更是专门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养生追求。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着西方船坚炮利的冲击,强种强国、体育救国等思想在社会中普遍得到共识,以武术来强身健体被一些有识之士所提倡。如孙中山先生专门为精武体操学校题词“尚武精神”,周恩来总理曾经跟随韩慕侠学习武术功法等。此时期大量的武术理论著作逐步开始向健身武术转型,其中《少林拳术秘诀》就提出了“以强健体魄为宗旨,习此技术。”[7]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毛泽东主席也提出凡是能够锻炼身体的都可以用来推广,在这种背景下,武术进一步向健身方向发展,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撰24式简化太极拳,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使武术健身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20世纪末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木兰拳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开来,并于1994年被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为中国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本世纪以来,各种拳种进一步向健身方向发生着转型,如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人之陈正雷专门编辑了《太极养生功夫》一书,李旺华主编的《武术与养生》、韩金龙主编的《武功绝技与养生》等,另外关于武术健身、医疗、修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问世,标志着武术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体系——健身武术。

二、武术养生思想中的基点:生命的保存

生命保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追求,无论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低级生理需求,还是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生命的保存或存活都是其基础。就当前中国武术中传统武术、表演武术、健身武术、军事武术、竞技武术等几种主要形式来看,尽管其形式与目的不同,但其对于生命保存的基本前提都是一样的。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套路演练、功法练习和格斗擒拿为主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中所追求的正是将生命作为其主要内容,将打人的技法内化为假想的对手,进行自我演练,以减少与对手的正面冲突,降低有损生命的危害行为,并通过大量的功法练习来提升打击的精准度与力度,以便在实用时能够减少由对手引发的外在生命威胁。表演武术更是将生命的保存视为根本基础,它不仅包括通过自我表演来展示武术中的击杀动作,及自身的灵活性与高超技术,而且它还通过双方的对练演示将武术中的生死较量通过表演的形式演示出来,通过一种假想假演达到减少生命损害的结果。军事武术作为一种以杀死对手为目的的技能,其“练为战”,要求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生命为基础。明代著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也认为:在战场上武术不是为了好看,乃是上阵“杀人的勾当。”也正是如此,军事武术中的练习更多归于简单的一击一刺,需要长期的、高强度的、大量的训练方能达到保存自我生命的效果。竞技武术作为一种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新的武术形式,虽然它以高、难、美、新作为竞技评比的最高追求,但是它依然没有摆脱武术运动中的最基本元素,其运动中不仅追求技术动作之美,也是通过体育、通过竞技的形式将技击拼杀手段弱化为竞技演练,以减少暴力性的肢体冲突,进而达到保存生命的效果。正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论述:“夫养生者全身保性,先须虑祸。勿徒养其无生也,有此生然后养之。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先贤所戒也。石崇冀服饵之征,却以贪溺取祸;嵇康虽著《养生》,却以傲物而受刑,往世之所迷也”。[8]208

三、武术养生思想中的重点:生命的养护

养生即养护生命,武术养生也即是以武术运动的方式或理念对生命进行养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工具的利用已经使肢体运动逐渐退化为次要地位,工业化已经切实成为了人类社会运作的主旋律,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正使人类智力让位于机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的身体活动逐渐减少,研究显示人类肌肉与关节之间的运动方式有七十万种之多,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概只有几百种,并且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正在进一步减少,由此而导致的高血压、肥胖症、高血脂等现代文明病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因素,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现已将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明确要求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日常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并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培育扶持。[9]武术运动中所包括的“动中求静”“安定神闲”“亦禅亦武”等理念较适合人们消解当代社会的嘈杂气氛,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放松与宁静。

早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就指出“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8]208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与养生之结合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拳谚讲“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即是对武术与医学、与养生关系的真实写照,事实上自武术形成以来它从来没有与伤科、中医等学科完全脱离过关系,在历史上既懂武术又懂医学的武术家更不在少数,如当代武术家赵道新、郑怀贤等。中国人发明的这种“养乎吾生、乐乎吾心”的锻炼理念与西方体育之“你想变得健康吗?那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那就跑步吧!”有本质的不同,有学者指出“西方体育求动,东方体育求静。”如今中国体育这种静养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而美国的国家健康研究中心通过对我国太极拳的研究后,“盛赞中国太极拳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并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10]中国武术养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一套包含站桩功、易筋经、导引养生等在内的完整系统,它对于人体的内在生命生活质量的养护具有积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全民健身、缓解现代文明病等具有积极意义。

四、武术养生思想的终极目的:生命的体悟

作为一种以技击为目的发展出的武术活动,它产生之初的首要追求是以致残、致死对手为目的。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动植物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文化事物也会因其文化生存空间的不同,而改变其功能与发展方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武术文化逐渐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佛、医等各家文化的影响,如阴阳理论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谚则相应有“一阴一阳之谓拳”,正是在中国文化内在体悟性的影响下,武术养生思想也开始向着内在生命体验与体悟发生着变化。如孙禄堂在其拳论中强调“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物曰理,在人曰性,在天曰命,在拳术曰内劲。”[11]因此,无论是讲究刚猛遒劲、主搏于人的少林拳、八极拳等外家拳类,还是以道家为基础、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类,所有的中国武术拳种总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联系,使中国武术文化常常被冠以“哲拳”之名,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所追求的是生命保存与养护基础上的对人类生命生存的体认与体悟。

以武术修炼来体认体悟生命的过程中,不仅在武术养生修炼实践上发展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如木兰拳、太极养生功、少林养生功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如明代著名武术家吴殳在其著述《手臂录》中指出“初时戳革,务使重实阔大,数年后,收为轻虚紧小,则体用皆备。”这一方面反映着枪法练习的时间与层次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身体练习来体悟个体或内在的生命或机体的变化。发展到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更进一步提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12]“着熟——懂劲——神明”成为了太极拳修炼的三个层次或阶段,着熟需要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与感受方可获得,懂劲是个体内在体验招式与对方来势的具体感受,当个体训练与招式掌握达到这些层面,方能够达到随心所欲的神明阶段,达到个体生命体悟的更高层次。另外,在以武术养生为修炼的生命体悟方面,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武德仁勇,天人合一等境界,正是“形美、神美、德美、道美”的不同体悟层面。此外,武术与现代体育在用词上的不同,也诠释着武术对于生命体悟的追求,如现代体育更多的用训练、锻炼等词汇,而武术练习到一定程度更多的是用修炼、艺业等。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都把健康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问题,这不仅是实现生命生活质量的根本,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关键因素。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它结合我国儒道医释等各学派理论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文化体系,不仅具有健身养生功能,而且还发展出了专门的健身武术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阐释中国武术的养生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完善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推进。因此通过分析中国武术“由技击到武术、由武术到健身、由健身至健身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武术养生思想中“生命保存、养护、体悟”三个方面的维度,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武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实现与责任担当。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建设全民健身运动,缓解现代文明病,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体悟太极拳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